文 雷光春
长江作为全球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需要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五个关系,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养育了全国40%的人口,贡献了全国42%的GDP。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长江作为全球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湿地保护与修复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的重要基础。如何认识长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服务功能,是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五个关系的基础。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市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280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江连接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太平洋, 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 落差超过6300米,水热条件优越,携带巨量的水沙,对流域生态环境和东海、黄海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众多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的主要目标。
长江具有独特的演变规律,从高山到大海,通过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学过程,发育生长、演变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复合体,区域湿地面积1154万公顷,包括上游河流-沼泽-湿草甸复合生态系统、上游与中游过渡区域的高山峡谷河流湿地、长江中游河流-洪泛湿地-湖泊湿地复合生态系统,以及下游河口三角洲-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从高山到大海,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长江流域有370种鱼类,包括177种特有种;水鸟种类超过300种,其中白鹤、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勺嘴鹬等全球旗舰物种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保护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据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伙伴秘书处评估表明:在整个迁徙路线1031块重要湿地排名中,长江经济带占据排名前10名中的5位,其中鄱阳湖、盐城和洞庭湖分获第1、3、5名。
国家水资源供给的保障。长江每年9800亿立方体的年径流量,占全国水资源量的35%,中国五大淡水湖均分布在长江流域,是长江流域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水资源保障,同时,还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流域外省市供水,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的占比超过50%。
流域生态安全的绿色基础设施。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雨季和旱季,形成了长江水系和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减缓洪灾旱灾能力,是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绿色基础设施。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境中,极端气候现象更加频繁、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抬升、海水倒灌等,严重影响流域安全。我们更需要一个健康完整的长江湿地生态系统。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食品安全保障。我国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反映的是长江提供湿地产品,尤其是食品的重要供给功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据统计,长江流域每年提供的水产品占全国淡水养殖产品的50%,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大米、食用油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黄金水道。长江干线航道上起云南水富港,下至长江入海口,全长2838千米。长江沿线港口形成了以国家主要港口为骨干、地区重要港口为基础辐射全流域的总体格局,形成了比较齐备的集装箱、铁矿石、煤炭等江海转运体系以及汽车滚装和液化品等专业化运输体系,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已经7000多年,并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文明。
云梦泽是古代的大泽,自西晋始,通常称洞庭湖为云梦泽。云梦也是广袤、迷离、神秘、奇幻、深沉、丰富的湿地的一种形象之称,云遮雾绕,如梦似幻,是天地的灵气聚集之地。长江流域湿地蕴含着丰富而无穷的美,因为湿地的风景审美产生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诗歌等丰富的文学作品,造就了中国重要的士大夫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追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神秘优美洞庭沅湘之际,屈原留下了具有瑰丽想象和宏大结构的楚辞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一座精神的高峰。“洞庭天下水”造就了范仲淹这位“天下士”,成就了“岳阳天下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
长江病了,由于长期多头管理、条块管理导致“公地悲剧”持续上演,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对长江经济带542块重点调查湿地结果表明,以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和受威胁状况等为评估指标,区域湿地评价等级为“好”“中”“差”的面积分别为76万公顷、168万公顷、346万公顷,所占比例分别为13%、28%、59%。接近60%的重点湿地评价等级为“差”,远远高于32%的全国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湿地生态状况令人堪忧。湿地的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显著下降,面临一系列严重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湿地被围垦、面积持续减少。长江沿江湿地曾是流域重要的蓄洪防旱基础设施,由于围垦和淤积,洞庭湖、鄱阳湖和江汉湖群丧失的淡水储量能力就达350 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长江中下游湿地被随意开发、填埋和挤占,河湖岸线和水域被侵占情况严重,湖泊湿地面积较20世纪50年代初萎缩了120万公顷。当前,长江经济带有些地方把湿地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牺牲品,导致湿地大量流失。江苏盐城国际重要湿地1975—2006年面积减少15万公顷,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2625平方公里。1998年全流域的洪灾导致数千人丧命,国民经济损失1.5%,主要原因是湿地围垦,吸纳洪水能力下降。
二是污染物超量排放进入湿地、水环境不断恶化。沿江省市有的向湿地大量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活、工业和农业等各类污水;有的把湿地当成垃圾填埋场,倾倒生活、建筑垃圾甚至工业废弃物。2005—2013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从296.4亿吨增加到336.7亿吨,占全国的比重由41.34%升至43.44%。据对长江中游50个湖泊的监测评估,50%的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处于良好状态的仅仅占22%。
三是兴建大坝、无序的水电梯级开发,严重肢解河流生态系统,长江流域特有鱼类失去栖息地,导致大量鱼类濒危乃至灭绝。更严重的是,由于兴建大量引水发电站,河水调出河道,出现河道干涸现象,鱼类失去栖息地。此外,大坝超过100米高程达数十个,库区坝前水温分层明显,严重影响下游生物发育,尤其是鱼类繁殖。由于大坝的拦截作用,85%的泥沙淤积在库区、清水下泄、河床冲刷、大坝运行蓄水导致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秋季水位快速下降,下游通江湖泊水位下降、河口海水倒灌。为应对这些问题,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议也相继出台,如鄱阳湖、洞庭湖的控湖工程,在江湖关系尚未稳定的前提下新建这些控制性工程,会进一步加大生命之河的肢解,生态风险极为明显。
四是过度利用湿地资源,湿地结构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河道无序采砂、过度采砂、过度捕捞等资源利用现象普遍,正深刻影响着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鱼类繁殖、产卵、迁徙过程受到干扰。水产品产量显著下降、渔获物小型化、非经济类型鱼类物种演变趋势明显。洞庭湖“四大家鱼”渔获物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的40%以上降低至不到5%。
五是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生物安全威胁加剧。克氏鳌原虾(俗称小龙虾)、凤眼莲(水葫芦)、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严重影响着本土物种的繁衍和发展。小龙虾已遍布长江中下游所有湖泊,在洞庭湖、鄱阳湖成为优势物种;水葫芦也遍布所有湿地,互花米草侵占盐城国际重要湿地鸟类栖息地面积达13000公顷,侵占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鸟类栖息地面积1377公顷。
然没有摆脱水利资源利用与工程措施主导的管理理念,缺乏一个真正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或体系。
二是湿地保护没有应有的法律地位,湿地在国土法里一直列为未被利用地,湿地成为了占补平衡的土地政策的牺牲品,少数人在围垦中获取暴利,公众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尽管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的不同要素均有法律,如水法、防洪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渔业法等,本来这些法令都必须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保障,但遗憾的是各自强调的是各要素的优先性,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性的关系严重失调。
三是对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较低,对长江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性和面临的新问题认识不够,对长江湿地的演变现状和未来趋势没有准确地把握,导致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决策仍然出现。
一是多头管理、条块管理导致“公地悲剧”持续上演,整体利益往往让位于地方利益,弱势群体的利益往往被强势群体所剥夺。长江流域的管理仍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今年来两次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发表重要讲话。其核心是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修复,树立全流域一盘棋、统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发展规划,用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方法,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全流域系统治理水平。其精髓体现在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五个关系的论述中。
在处理五个关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紧紧抓住近代几百年在长江流域管理上的欠账,全力开展长江生态修复,提升长江经济带的自然资本。
准确把握长江流域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关联性,针对长江上中下游生态系统退化面临的不同问题,重点布局上游源头的生态屏障保护修复、保护长江水塔和生物多样性,在中游重点开展大型水利工程运营对中下游冲积平原和湖泊河流湿地影响的修复,坚决杜绝使长江中游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的大型水利工程,如鄱阳湖控湖工程、洞庭湖城陵矶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口重点应对上游泥沙淤积,中游河床冲刷、河口海平面抬升、海水倒灌、海岸带侵蚀问题,建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海岸带生态屏障。
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在过去150年间面积从6270平方公里缩小至2625平方公里,同时,上游的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洞庭湖泥沙淤积、洲滩围垦、水体污染,洞庭湖“吞长江、衔远山、浩浩汤汤”的景观不复存在,吞吐长江洪水的“胃”越来越小,洪涝多发、水产品不断减少,激发国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精神源泉不断枯竭。如何恢复昔日“八百里洞庭”是长江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重中之重,借自然的力量将过去几百年淤积在洞庭湖湖盆的约60亿立方米的泥沙逐渐冲回长江,不仅可以解决河口侵蚀、海水倒灌的问题,还可以还洞庭云梦泽昔日风采,增强长江中游应对洪灾和旱灾能力,恢复生物多样性。
其次是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全球近200年来的自然保护理念的转变深刻说明了将自然保护和社会发展割裂开、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唯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特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一个高效运行、持久不衰的社会生态系统才是根本出路。长江流域拥有许多可持续的湿地合理利用模式,包括桑基鱼塘、水塘-农田景观系统、可持续渔业等。但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这些优良传统逐渐丧失了,桑基鱼塘、水塘-农田景观不断退化,投肥养鱼、水体污染、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失去了食品安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的保障,只有扭转这一局面,开展湿地修复和传统文化保护,才有可能回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来。
三是“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关键在于建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编制流域综合管理计划和发展规划,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促进机构间在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方面相互合作,鼓励地方社区参与到流域综合管理的工作中,并建立经济激励制度和措施,采取“污染者付费”等经济措施,在努力保护下游居民利益的同时,寻求一些弥补上游居民的机制。
四是“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长江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消除导致环境恶化的污染源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建立长江流域的产业准入标准和禁止发展的黑名单。
五是“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一是在长江经济带层面上尽快启动长江法的立法,用法律手段保护长江湿地,切断湿地围垦的一切经济利益链条。建立全面、公开、透明的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第三方监测与评估机制、奖惩与追责机制。
二是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制与体制。建立一个具有广泛参与的“长江流域委员会”,融合水利、航运、环保、湿地、渔业及各省市利益,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编制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区域,建立长江经济带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面对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新常态,坚决贯彻执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对长江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研究,设计并实施科学的湿地恢复工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慎重决策任何重大水利工程,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