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课程的出现为推动移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微课程以“短、小、精、博”的特点为传统的教室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信与微课程诸多相似点又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设计给移动学习带来新的机遇。本文结合微信、微课程以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各自的特点,对《兽医微生物学》微信微课程设计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以便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微信平台;微课程;兽医微生物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393-4;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0-014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0.061
微课的发展与互联网的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聊天工具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不仅仅表现在微信支付、微信聊天,更重要的是微信成为了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兽医微生物学》能否借助微信平台进行微课程设计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 移动学习与微课程
1.1 移动学习
上世纪90现代中期,发达国家就有了移动学习的探索。移动学习研究者将移动学习定义为一种将无线移动网络、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和老师之间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来开展教学活动,获得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并能随时实现交互的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非正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活动学习理论等[1]。移动学习作为教室传统学习方式的补充,具有移动性、网络性、交互性、便携性、普及性、个性化、学习活动的完成与情境相关等特征,深受年轻人和上班族的喜爱。然而,移动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既要求达到传统方式能达到的学习效果,又必须体现移动学习的优势,它是根据需求人群量身打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目前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学习项目有:(1)欧盟资助的M-Learning移动学习项目;(2)芬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的UniWap项目;(3)英国Kingston大学的短信息服务系统;以及(4)2007年,日本政府批准的全世界第一家手机网络大学。这些项目的发展,对全世界移动学习的探索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与国外相比,国内移動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课程资源、课程服务也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更多的学者加入了移动学习的研究中。这其中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元项目和移动课程APP生成器项目最为代表[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移动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和分享知识、信息的一个过程。
1.2 微课程
由于移动学习人群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对移动学习课程的内容有特殊要求。微课程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随机化、学习内容短小化、学习个性化的特点与优势刚好符合移动学习者的要求。根据报道时间推算,微课程与移动学习的探索几乎在同一时间共同发展壮大。国外,从最早的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60秒课程,到2012年以来MOOC、可汗学院、TED-ED等席卷全球,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微课程充分的激发人们自主学习的热情[2]。我国2011年以来陆续有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且在2013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的微课程教学比赛,为微课程的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3,4]。虽然近年来我国微课程发展迅速,全国各省市的大专院校举办了多种多样形式的微课大赛,但是仍然掩盖不了我国微课程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相应课程建设的标准,各地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不足。由于微课程可以很好地满足学习者学习时间短以及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因此微课程的出现对于推动移动学习的发展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2 微信与微课程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研发的一种通讯软件,基于网路的基础,可以进行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与好友分享和关注感兴趣的话题。此外,微信支付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微信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如今已经成为各年龄人群非常欢迎的交流平台,并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5]。大部分微课程的设计者为了使得更多的学习者受益,都想借助网络将微课向公众开放。微信技术平台的出现,使得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微信软件来实现。微信的分享功能相比传统的传播媒介而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需要分享和推送的内容传播到千家万户。微信和微课两者在碎片化、传播性、集成性、互动性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因此微课程完全具备了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学习的可行性。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好友转发转载学习内容,也能够向好友分享微课程内容。对于微课来说,微信平台优越的互动性,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及时的讨论、交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和知名高校研究所已经利用类似微信的软件系统建立了内部工作聊天工具和学习体系,这样的系统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6]。在国内微信微课程并没有普及,微信授课系统还不成熟,这与我国微课程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因此,科学的引入微信技术,结合微课“短、小、精、博”的特点设计一个全面、系统、简便的微信微课程管理平台,可能是将来一个有利于微课程推广的研究方向。
3 《兽医微生物学》微信微课程的设计思考
3.1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分析
《兽医微生物学》是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它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兽医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等专业基础课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更是今后无论从预防兽医工作,还是临床兽医工作,都必须扎实掌握的基本功。本科专业将《兽医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研究生专业将《动物微生物研究进展》作为专业拓展课。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难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抽象、知识点琐碎,学习难度大。《兽医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由于它自身的性质就是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这样一个课程,对于高校开设此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将理论应用于现实。《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的理论学习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有关于动物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诊断方法[7,8]。本研究中参照陆承平老师编著的《兽医微生物学》一书,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选取了全部内容中的一部分需掌握的课程内容,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细菌总论、细菌各论、病毒总论和病毒各论。其中每个部分还细分小的知识点,这样方便视频课程的设计和学习者在线的学习。
3.2 《兽医微生物学》微信微课程设计原则
由于微课程需要在手机中运行,因此设计微信微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智能手机的性能,学习者善于接受的学习方式等特点,基本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3.2.1 学习资源丰富化
由于微信微课程的学习可能发生在家中、室外公共场所以及外出的某个地方,需要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场合和环境的学习需要,这样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3.2.2 友好的界面、简单的操作
手机APP软件的操作界面是否友好、人性化往往是决定使用者是否下载软件安装的关键。软件安装成功运行后,各种功能操作是否简单易学往往是使用者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该手机软件的决定因素。因此,微信微课程設计在设计起始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以上两个因素,尽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积极地参与、投入与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3 通讯费用的低廉
利用手机微信进行微课程学习,通讯网络费用是绕不开的话题。为了花最少的钱学习更多的课程,微信微课程在设计时应该进行资源合理整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组合在一起,同时提供可下载的资源,达到减少移动通讯费用的目的。
3.3 《兽医微生物学》微信微课程设计模式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是习者进行非正式学习的一种补充。至于微课程设计,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种教学模式[6]。笔者根据《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已报道的成果与经验,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兽医微生物学》微信微课程设计模式。其中包含了潜在学习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微课程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性评价设计、内嵌学习支持设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反馈及评价这几个环节,确保微信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图1 《兽医微生物学》微信微课程设计模式
当微信微课程设计内容基本完成后,就需要进行微课程开发。其中包括创建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微课程发布、创建微信交流群等等,使得《兽医微生物学》微信微课程尽快上线,在学习者使用过程中再不断改进和完善。
4 结语
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微信微课程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模式,学习者可以任意时间,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及时的利用微信平台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充分的体现了微课程灵活机动的特点。但是比较复杂的,难以自学、难以理解的概念都很难通过微课程的方式进行学习。此外,还需要建立基于微信技术的比较专业的微课程管理平台。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不断的尝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凡,陈琳.移动学习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41-44.
[2]路璐.移动学习环境下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3]胡铁生.“微课程”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全国高校微课程教学比赛网[EB/OL].[2013-05-18].http://weike.enetedu.com/.
[5]卜彩丽.ADDIE模型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8):50-93.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
[7]钱琨.《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家禽,2011,30(20):55-56.
[8]钱琨.形成性评估在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10: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