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高振存
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的现状与成因、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思考。
一、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现状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生产经营的“碎片化”。其具体表现是:
1.农地分配使用的“碎片化”
目前,我国农村农地分配使用的总体状况是:“队为基础”,“家庭承包”。即在原有生产队耕地“条条块块”的基础上,以人均几亩几分为标准,平均分配到一家一户,从而形成“家庭承包”。这样客观上形成了农地分配使用的 “一家一条”、“一户一块”,“一家多条”、“一户多块”,“一条”、“一块”“碎片化”的生产经营。以天津武清为例,基本情况是:一个3口之家,总承包地少不足3亩,多到6亩,这3到6亩的承包地,少则3块、多到6块以上;大块耕地大不过3亩,小块耕地小到几分。而且“一条”、“一块”分部在东西南北,形成整体分部的“碎片化”,分配使用的“碎片化”。
2.生产经营方式的“碎片化”
农村改革后,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充分赋予了一家一户生产经营自主权。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小农户”式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农地配置使用的“碎片化”,迫使一家一户以不同地块的资源条件为基础从是生产经营,从而,加剧了“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的程度。
3.生产经营过程“碎片化”
家庭承包后,一家一户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一个个“小农户”就是一个生产经营的链条。一家一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生产经营产品的生产特点、生产规律,搞生产、忙生产;一方面又要按照生产经营产品的市场需求,搞经营、忙经营。生产与经营的双重挑战,让一个个“小农户”力不从心,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成为常态,“零敲碎打式”的生产经营成为习惯。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本与效益、一个个“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与条件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加剧了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碎片化”。
二、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的成因探究
探究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现代化。
1.农地分配使用 “碎片化”的成因探究
我国农地分配使用的“碎片化”,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成因;既有国情的因素,又有民情的成因。
成因之一:人多耕地少,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基本国情,这是农地分配使用 “碎片化”的社会基础。
成因之二:“家庭承包”加剧了农地分配使用 “碎片化”。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广大农村以土地承包经营为切入点,开展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毋庸置疑,“家庭联产承包”适应了当初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客观上,加剧了农地分配使用的“碎片化”。
成因之三:农村社会城镇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拓展了农民的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农户没有能力摆脱“离土离乡”环境,他们对属于自己的哪些“承包地”,寄予着更多的希望,也不情愿把属于自己的哪些“承包地”“流转”给别人,依然以“小农户”的方式大量存在。
2.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的成因探究
成因之一:农业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受自然条件、生长周期、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有其特殊性。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产业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扶持。而目前,农村社会有效拉动“小农户”发展、服务“小农户”发展的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成因之二:乡村集体服务功能严重缺失。目前,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本质,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就是乡村集体要为承包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特别是乡村集体没有能力为生产经营多样化的一家一户提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这就使目前实行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这一关键职能——服务,严重缺失。一个个“小农户”既要面对生产的挑战,又要面对经营的挑战;既要忙生产,又要搞经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个“小农户”生产经营的“碎片化”。
3.生产经营过程的“碎片化”的成因探究
成因之一:40年来,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依然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农村社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拉动一个个“小农户”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发展的能力不强、效果有限。一个个“小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依托,依然作为生产的主体、经营的主体“单打独斗”。“小农户”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多样化,形成了农村社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生产经营过程的“碎片化”。
成因之二: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目的,是通过 “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决普遍存在的“温饱”问题,主要矛盾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广泛,对农产品品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产业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的是“好不好”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特别是农村社会“碎片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日益成为新时代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問题中的问题。
三、正视“小农户”的存在与
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问题的必要性
1.“小农户”存在的客观性、长期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人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庭联产承包”“长久不变”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家庭联产承包”的基本国策,决定了“小农户”存在的客观性;“家庭联产承包长久不变”的基本国策,决定了“小农户”存在的长期性。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到2016年底,土地流转总面积4.7亿亩,占土地承包总面积的35.1%;2亿1千多万农耕户,7000多万进行了土地流转,占土地承包农户的30.1%。由此可见“小农户”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小农户”存在的客观性、长期性,不意味着“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的长期性、合理性。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农户”发展的“好不好”,农业质量效益“好不好”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首先是要着力解决 “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问题。
2.“小农户”生产经营的“碎片化”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规模化的生产环境、现代化的质量标准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小农户”的大量存在,特别是“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尖锐了矛盾,直接影响着“小农户”生产经营的成本与效益,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再发展、上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等关键生产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8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270万人,对于无人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器设备的使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农业机械化的普遍应用,加大了“小农户”生产经营的成本,降低了“小农户”生产经营的效益。久而久之,必将挫伤“小农户”投身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再发展、上水平。
3.“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碎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其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小农户”增收增效的主要制约因素
“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碎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其产品主要用以满足“小农户”自身需求,主要用以解决自身温饱问题,难以满足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生活必需品高质量、标准化的要求,难以进入现代化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因为现代化大市场、大流通接纳的农产品,是“拿着订单种”、“量着尺寸长”、“贴着标签卖”的产业化、标准化的农产品。这正是“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碎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的问题所在,是“小农户”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所在,也是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的必要性所在。
四、解决“小农户 ”生产经营“碎片化”的思想方法与对策研究
“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是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性问题,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需要全社会思想认识到位、政策安排到位、制度设计到位、工作举措到位。
1.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
“小农户”的普遍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小农户”的长远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正视“小农户”的存在,既要正视“小农户”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更要充分认识“小农户”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在农村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小农户”存在的普遍性、长期性决定了“小农户”发展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小农户”是“三农”工作短板中的“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小农户”存在的普遍性、长期性,不意味着“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的长期性、合理性。进入新时代,“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与现代化大市场大流通的突出矛盾是“小农户”“碎片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与现代化大市场大流通的经营方式的尖锐矛盾。“小农户”“碎片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已成为“小农户”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严重羁绊。推进“小农户”的发展与跃升,关键是要推进“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与跃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关键是要推进农村社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清晰地认识到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问题是解决 “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性问题,积极有效的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本职工作、政治责任。这是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的思想基础。
2.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需要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
行之有效的政策是撬动社会发展的杠杆。近些年来,各级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问题,以发展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组织为着力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政策举措与制度安排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梳理考察过来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取向与工作重心,不难发现,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中,把出台的诸多扶持政策的落脚点、制度安排的着力点,集中在承租大户、合作组织上,对“小农户”的帮扶政策少之又少。客观上形成了“帮大”,“不帮小”的政策格局。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看到,“小农户”依然是农民的主体,农业生产经营“碎片化”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是“三农”问题中的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政策,作出制度安排的着力点、落脚点,既要注重“大”(规模经营大户),更要侧重“小”(小农户)。要精准把握政策的价值取向,调整工作重心,紧紧围绕着推动“小农户”大发展出台政策举措,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把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作为政策的着力点、落脚点。
3.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解决结合实际做好农村社会产业发展的整体设计、长远规划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的整体部署,这也是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的治本之策。一个好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能够有效拉动一个个“小农户”融入产业化发展,形成生产经营方式的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经营过程的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质量效益的优质化、最大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事关全局,事关长远,需要结合区域发展特点、乡村发展实际做好整体设计、长远规划。以整体发展带动农村发展的全局,以长远引领“小农户”发展的未来。
4.积极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拉动“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是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社会性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为满足“小农户”生产经营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事关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技术服务组织、机械设施服务组织、市场营销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不断发展,有效拉动了“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与跃升。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着有效拉动“小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与跃升,精准发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有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5.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壮大乡村集体实力,为“小农户”生产经营的发展与跃升做好全方位服务
乡村集体是农村社会千家万户发展的引路人、主心骨,是“小农户”发展的依托。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解决好“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尖锐矛盾,乡村集体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代替的。但一个时期以來,乡村集体经济弱化、服务功能虚化,社会地位边缘化趋势明显,没有经济实力服务、没有能力服务、没有平台服务,加剧了“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甚至引发了许多社会性问题。进入新时代,在振兴新村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壮大乡村经济实力,通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平台,有效解决 “小农户”生产经营“碎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