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曼华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發学生的好奇心。”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的提问常常用词随意,问题不清晰、指向不明,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事实上,精准的提问能直指学习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思维,让教学更有效。
一、问题的内容指向要准确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提问词不达意,本意是问这一要点,但问题一出口后指向另外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会完全偏离方向,教师等待的回答将是答非所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因此,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老师们经常提这样一些问题: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课的看图说话。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关键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数学信息指向不明。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指向准确。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老师们这样提问就能简单明了:图上小朋友各是几人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会2人2人、3人3人、4人4人地数图中的小朋友,突出几个几,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些老师在课堂中总是喜欢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作用基本不大,不但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反而让后进生蒙混过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提问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到数学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从而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教师要将新知的重难点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圆的面积”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周长、半径。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接着,教师就在知识的关键处引出问题:1.把这个圆继续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的?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哪些部分有联系?3.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处理,学生们在知识的连接点上疏通了思路,引起了丰富的联想、猜想,通过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很快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因此,在规律的探求处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作者单位:宁乡市城郊街道基地校)
湖南教育·下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