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课堂上丢出一个问题,学生并非“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直举,小手如林,而是像一块石头扔在地上,没有任何反响,激不起丝毫浪花。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启而不发”。这种情况相信好多老师都有类似经历,面对学生的“启而不发”我们应该反思:一、学生为什么会启而不发;二、如何化解这种尴尬的局面;三、如何避免启而不发的情况出现。本文将从如何避免数学课堂上的“启而不发”展开讨论。
关键词:设问艺术;启而不发;启而发
“启而不发”意思是指是:阐明事理,未能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或比喻善于启发开导,而没有领悟,或无动于衷。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数学课堂上的启发教育尤为重要。如果启发不到位也经常会出现让老师哭笑不得的时候,一些教师会把启而不发归结为学生的原因,认为是孩子的思维不够活跃,认为是学生懒惰不愿思考。其实不然,教师错误的引导和设问往往是出现启而不发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数学课堂上,艺术性的设问往往是带领孩子走上正确思路的指向标。
如何做好课堂的导入和设问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 合理的设问营造轻松的气氛
课堂设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同时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势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很多时候来自教师的讥讽和训斥的语言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而无法正常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做?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其次,设问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着鼓励和爱护,问题一经提出,便会引起学生们浓厚的探知兴趣,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习效果倍增。最后,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不仅要向他人表达“言辞”中的意义,同时也要使用“言辞”中的意义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协调。只有这样的师生沟通才是有效的、积极的。
二、 恰当的设问激发孩子的兴趣
恰当的提问如一块石头激起了万朵浪花,让学生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出示谜语:“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让学生思考谜底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可以猜出谜底是时钟,教师同时追问,谜语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揭示今天的课题。通过这样的课前谜语来引出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满了趣味性,而教师适时的追问,补问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起到了极高的启发作用,避免启而不发。
三、 贴切的设问避免课堂的沉闷
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但有时教师胡乱无设计性的问题会使课堂陷入沉默和尴尬。
例如:一次听一年级的公开课,当课堂得出4可以分成1和3时,老师提问:“为什么4可以分成1和3?”此时教室陷入了一阵寂静,本来很爱答题的一年级孩子瞬间无人举手,老师也没有察觉到到自己的问题的无意义性,最终好不容易有个孩子举手,起来怯怯的答道:“因为如果我有四个苹果,那么就可以分成1个和3个了。”其实听课的老师都能感觉出来,孩子做出这样的回答已经不易,然而教者的设问本身就是无意义的。4就是可以分成1个和3个,是没有原因的。如果老师一开始问题变成:“4可以怎么分?”也许就能避免这样的尴尬。
四、 机智的设问避免启而不发
课堂上的设问直接关系到能否启发孩子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设问和灵敏反应都可以直接避免学生的启而不发,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势必就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课堂反响。
第一,设问必须目的明确、措辞精练、具体明了。每一次设问都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设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设问要紧扣重点、难点。课堂设问不仅要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出发,更应考虑如何步步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指导学生架设一座从未知到知的桥梁。通过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
第三,要多设计些发散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思路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的思路,充分发挥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只有以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设问,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效的课堂设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思维的钥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只有恰当合理的提问,才能指引学生发现、学习、拓展、创造;只有设置有效的问题,才能把教师变成知识的海洋,而问题就是让海洋波涛汹涌的巨轮,让学生的认知不断的冲突,主动去迎接思维的挑战。当学生开始在教师正确合理的设问中思考,那么也就起到了“启而发”的目的,最终打败那些令人尴尬的“启而不发”。
参考文献:
[1]张文全,周华宇.小学数学教师技能训练[M].东北師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江秀青.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作者简介:
倪燕,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