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探究“失败”。对此,科学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不断“失败”的探究活动中磨练意志品质,发展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
一、 科学探究概述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运用科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地对客观事实加以掌握、分析、概括,揭露其本质,探索新规律的认识过程。科学探究主要包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接受检验,不断完善等括四个个步骤。具体的讲,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要给学生更多机会去观察、讨论、思考以及动手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制作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应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过程教学中来,为他们实现科学探究搭设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尽可能地让他们在神奇奥妙的科学天地里亲历探究,探索“未知”,教师应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惧“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经历中演绎精彩:走进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
二、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经历“失败”
1. 在“失败”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里,由于安全顾虑以及担心实验失败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步骤中完成具体操作。说白了,这种为教而教、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实是教师缺乏对科学课程深刻理解以及成功驾驭科学实验活动不自信的体现。事实上,科学实验从来没有一次性的“成功”,科学实验必须具有重复性也很好地证明了这点。实验活动只有从不断“失败”中剖析原因,及时改进,这才符合应有的探究精神。基于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在“失败”中成长,从而拓展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深化。
如教学《观察》时,教师布置了一个“找一找”的探究活动:在不使用视觉观察的情况下,怎样从装有铅球、铅笔盒、香皂、手表、乒乓球的容器中把乒乓球找出来?刚开始时,学生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并不急于介入,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一段时间讨论后,有个学生突然说“香皂有味,用闻”。紧接着,一个学生很兴奋似的大声说“秒表会响,用听”。随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乒乓球和铁球会滚动”“铅笔盒不会动”,“乒乓球比铅球较轻”,很快便想出了找出乒乓球的办法。当学生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师不必过多的干预,而是要让学生在各自的思维水平上形成前期概念,然后通过探究把思维转化成语言,通过语言把个人的“发现”转化为探究成果。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加工、创造一个全过程。
2. 在“失败”中磨炼学生意志品质
作為学生参与探索科学奥妙的一种平台,科学实验活动课就像一块磁铁,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应创设更多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行组织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观察实验对象,自主开展实验活动,自我总结实验成果。
如《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要求证实“热空气变轻上升”这个原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准备了一盘蚊香、一根蜡烛和一个纸筒。实验开始时,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有的提议“把小纸片撒在火苗上,看看会不会飘起来”。学生经过一番尝试后结果“失败”。之后,有个小组的学生尝试把蜡烛置于纸筒下端的洞口下,试图让空气将纸筒托起,结果又“失败”了。课堂上,学生都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仍然找不出证明热空气会上升的科学事实。经过大家讨论,相互启发,有人提出一个设想:“看看烟是不是从底下的孔被吸进去的,再从上面的洞冒出来。”实验最终取得了成功,同学们异常激动。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尝到了“失败”,经历了困惑,克服了困难,这些都是锻炼学生意志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3. 在“失败”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从性质上而言,创新思维其实质就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为实践开辟新局面,有专家预言,创新思维必将成为人类今后主要活动方式。因此,让学生经历“失败”,在积极探索、刻苦钻研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显得十分重要且极具意义。
例如,教学《沉和浮》一课时,区分白开水和食盐水的实验,大部分的学生都懂得用口尝味道、蒸发的方法进行区分。教学时教师要求不用上述两种方法,而是根据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创新方法加以辨别。经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大家积极开拓思路,终于想出了不少新招:用比浮力、比重量、判断是否导电等各种设想,经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也验证了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又如《保温和散热》一课实验操作中,学生将保温瓶里的热水倒入事先备好的玻璃杯和易拉罐中,在玻璃杯中测到水温是88℃,而易拉罐里测到温度竟为93℃。同样的操作过程,为何易拉罐中的水温会高了许多?学生觉得十分诧异,经过反复测试依然都是这个结果,再仔细研究了水和温度计的情况后仍然没有发现异常,大家都很失落。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容器这个问题上,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大家最后发现:易拉罐内的银光面就像保温杯内的瓶胆一样,易拉罐外涂有油漆。这两种情况正是易拉罐内水温比玻璃杯内的水温高的关键原因。
三、 结语
事实上,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如此才能让学生自己叩响科学探索的大门。不过,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适时、适宜的指导、引领和帮助,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教学的组织过程,形成回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如何组织学生开展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关于这个问题,科学教师尚需长期深入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长华.优化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做思融合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8):61.
[2]谌梅东.当好科学探究与学生的纽带[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4):41-42.
[3]刘平.基于体验学习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艺惠,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