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红 高园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用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在药物治疗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的临床效果, 并进行总结。结果 通过应用临床路径模式, 87例患儿在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 体温均恢复正常, 皮疹、结膜充血逐渐消失, 14~21 d后出院。结论 小儿川崎病药物治疗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模式, 能加强临床效果,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同时可规范护理流程和内容,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小儿川崎病;临床路径;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4.108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好发于儿童、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 好发于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1, 2]。近年来, 该病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现临床上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是早期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由于此病患儿年龄较小, 服药配合度低, 阿司匹林治疗用药时间较长, 因此做好川崎病的用药护理, 对于保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临床路径工作模式有利于小儿川崎病用药治疗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总结2013年7月~2017年7月本科共收治的87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患儿均应用临床路径模式对实施药物治疗进行护理。
1. 2 方法 临床路径用药护理的具体方案为:①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科室责任护士均为小组成员, 在实施前通过培训学习, 完善小组人员对川崎病临床路径的理解。②通过临床护理路径, 以时间为切入点在患儿住院期间实施相应的药物护理措施。③了解川崎病患儿用药的时间、方式、药物机理、不良反应等, 提前做好预判, 对整个药物治疗过程制定既合理又科学的方案。④每天评估患儿的用药情况, 积极给予干预, 争取达到最佳用药效果。⑤通过对家属的宣教, 使其认识到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其参与药物治疗护理过程的主动性。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川崎病的标准方法[3]。丙种球蛋白采用单次冲击剂量给药, 即2 g/kg, 单次静脉滴注10~12 h, 建议发热7~10 d内应用, 在此病程内使用可能增加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完成初始丙种球蛋白治疗≥36 h后仍持续发热或再次发热, 再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阿司匹林有防止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病程初始, 阿司匹林从30~
50 mg/(kg·d), 分3次开始使用, 可在热退48~72 h减量改为3~5 mg/(kg·d), 如没有冠状动脉病变, 维持小剂量阿司匹林至起病后8周, 有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患儿需持续应用[4]。
1. 3 药物治疗的护理
1. 3. 1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
1. 3. 1. 1 静脉穿刺血管的评估与选择 因川崎病治疗中需应用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 而丙种球蛋白性质较粘稠, 对血管有刺激, 且需连续输注>8 h, 护士要根据临床路径提供患儿输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 提前为患儿评估血管条件, 保留粗、直的血管, 以保证丙种球蛋白的顺利输入, 减少因血管条件较差发生的外渗现象, 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 3. 1. 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尤其需密切监测体温, 使患儿体温控制在<38.5℃, 以防止用药过程中发生寒战、高热、乃至惊厥等不良反应。
1. 3. 1. 3 学习丙种球蛋白药物说明书以掌握正确用药方法 药物说明书明确要求丙种球蛋白需在2~8℃的冰箱内避光保存, 输注前需在常温下放置10~20 min, 以减少应激反应;药物出现混浊、沉淀、异物或瓶身出现裂痕、过期等均不得使用;单独输注, 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20 ml进行冲管;严格控制滴速, 开始滴注速度为1.0 ml/min(约20滴/min)持续
15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 可逐渐加快速度, 最快滴注速度≤3.0 ml/min(约60滴/min)。为保证用药准确性,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应用输液泵控制输入速度。并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旦出现呕吐、心慌、胸闷等症状, 应立即停止输注, 通知医生, 进行抗过敏治疗。
1. 3. 2 口服阿司匹林的护理
1. 3. 2. 1 指导正确用药 年龄较小的患儿, 护士会将药按计量分好, 并研成粉末 , 較大患儿可整粒口服, 指导家长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不能使用布洛芬及其类似药物。告知患儿服用阿司匹林间隔8 h服用1次,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一般在餐后15~30 min, 安排时间为6:00、14:00、22:00, 不影响患儿休息, 家长协助服药的依从性较高。
1. 3. 2. 2 密切关注并干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严重时可引起药物性溃疡, 胃黏膜损伤、消化道出血等, 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及性质。为减少胃黏膜的刺激, 可给予适量碳酸钙且饭后服药, 亦可将其溶解于少量温开水中服用[5]。
1. 3. 3 出院后的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根据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药物治疗护理过程进行护理, 让患儿从住院到出院都接受规范、全面的护理, 提高药物治疗的护理质量, 增进药物治疗的效果。川崎病患儿出院后, 告知家长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不能随意减量和停药, 并且学会观察用药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定期复查血常规、心脏彩超, 观察冠状动脉情况。
2 结果
通过应用临床路径模式, 87例患儿在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 体温均恢复正常, 皮疹、结膜充血逐渐消失, 14~21 d后出院, 并在出院后有计划性随访。
3 讨论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出疹发热性疾病, 若治疗不及时, 可导致冠状动脉的损伤害而危及生命。临床上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是早期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由于此病以婴幼儿多见, 合作性差, 加之患病后患儿易激惹, 因此做好川崎病患儿的用药护理, 对于保证疗效有重要的意义。护士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和管理者, 及时准确地使用药物, 不但能够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 同时保证了患儿的治疗效果, 对疾病的治疗有很重大的意义。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小儿川崎病的药物治疗中, 使护理人员在实施药物治疗时, 护理工作的内容更加明确, 对用药时机的把握更加准确, 增加了用药护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灵活性, 同时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家长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取得家长的信任, 更好的完成药物治疗[6]。同时临床路径可规范护理流程和内容, 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 使用药护理更加规范化, 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从而更好的促进患儿的
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思源, 陈树宝. 小儿心脏病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26-433.
[2] 边志卫. 川崎病患儿的用药护理与效果. 全科护理, 2012, 10(12):1102-1103.
[3] 蔡花. 临床路径与随访护理干预在儿童川崎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10):1403-1404.
[4] 晏萍兰, 李萍.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8):1366-1368.
[5] 吕秀莲. 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27):232-233.
[6] 黄日妹, 潘彩金, 杨开玉, 等. 临床路径护理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3):80-81.
[收稿日期:2017-1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