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洁+石长征+杜广芬
【摘要】 目的 探讨X线胸片和螺旋CT诊断肺气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肺气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患者均进行X线胸片和螺旋CT诊断, 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合影像表现计算诊断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X线片诊断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 肺透光度增加、双膈低平、中央阴影狭长、胸廓膨隆肋间隙增宽等;螺旋CT诊断表现为双肺纹理多、乱, 双肺多发无壁密度减低区, 且肺野内出现不均匀的肺血管扭曲分支及纹理减少等。X线片诊断检出率为61.54%(32/52), 螺旋CT诊断检出率为92.31%(48/52), 螺旋CT诊断检出率高于X线(χ2=13.87, P<0.05)。结论 在肺气肿早期诊断中采用CT诊断价值较高, 其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影像信息,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 X线胸片;螺旋CT;肺气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3.084
肺气肿包含多种类型, 如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等, 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 肺容积增大或伴随气道壁破坏等病理状
态[1]。肺气肿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 需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为确保实现对肺气肿的早日诊断, 各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传统以X线片诊断为主, 但存在误诊和漏诊情况, 且影像表现不全面[2]。而螺旋CT诊断方式则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影像资料, 可有效判断疾病及严重程度。本次研究对X线胸片和螺旋CT诊断肺气肿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并选择52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 具体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2例肺气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临床、手术和病理学检查确诊[3]。其中男35例, 女17例, 年龄22~75岁,
平均年龄(42.69±10.77)岁, 病程3~20年, 平均病程(12.63±
2.46)年。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气短、心悸、乏力及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等。
1. 2 方法
1. 2. 1 X线片诊断 52例患者均经X线片诊断, 采用计算机摄影方法, 选择岛津500MAX线机和ACTFA计算机成像系统, 拍摄正面和侧面, 观察肺野透亮度, 比较中上肺叶透亮度与下肺野透亮度对比;观察胸腔内气管与胸腔出口处气管横径比;观察胸腔内气管壁的厚度及密度等。
1. 2. 2 螺旋CT诊断 52例患者均经螺旋CT诊断, 选择西门子16层CT机进行诊断, 依据从上到下的顺序逐渐扫描检查, 电压为100 kV, 电流为150 mA, 曝光时间0.75 s, 肺窗W800, L-750, 纵隔窗W400, L45。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準 比较X线片诊断和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螺旋CT诊断分级:0级为肺气肿表现不明显, 也为无肺气肿;1级为观察到面积很小的低密度区, 也为轻度;2级为观察到直径>5 mm的低密度区, 伴随肺纹理减少, 也为中度;3级为观察到低密度区大且范围广, 伴随肺纹理减少和扭曲, 也为重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X线片诊断影像学表现分析 52例患者经X线片诊断后, 均表现出双肺纹理增多, 大部分患者表现出肺透光度增加、双膈低平、中央阴影狭长、胸廓膨隆肋间隙增宽等, 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出肺纹理外围纤细稀疏、右下肺动脉进行性增宽、双肺呈间质性改变、肺大泡等。在首次诊断中, 共有32例患者判断为肺气肿。
2. 2 螺旋CT诊断影像学表现分析 52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后, 多表现为双肺纹理多、乱, 双肺多发无壁密度减低区, 且肺野内出现不均匀的肺血管扭曲分支及纹理减少等。在首次诊断中, 共有48例患者判断为肺气肿, 且依据严重程度分级, 6例为轻度, 26例为中度, 20例重度。
2. 3 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比较 X线片诊断检出率为61.54%(32/52), 螺旋CT诊断检出率为92.31%(48/52), 螺旋CT诊断检出率高于X线(χ2=13.87, P<0.05)。
3 讨论
根据临床研究可知, 肺气肿主要是由于气体连续扩大的结果, 当支气管末梢因为各种因素受到破坏后, 会产生过多的积气, 继而膨胀导致正常组织受损, 也属于各种病的晚期症状[4]。肺气肿会对机体整体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如肺动脉分压加大、回心血量增多, 继而引起代偿和失代偿表现, 导致心力衰竭, 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5]。为实现对肺气肿的早期诊断, 并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X线胸片诊断方式应用较为普遍, 其能够反映肺的形态结构和通气功能, 但其在早期诊断中效果不佳, 仅当患者进入中晚期出现明显表现后在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且特异性较差, 相同的影像学表现对应多种疾病, 难以保证良好的诊断准确性[6]。虽然
X线诊断不易辨认, 但也可以通过胸廓的改变、肺动度的改变、肺纹理的改变、肺野的改变、心脏的改变、胸骨后间隙的改变等进行判断, 且需要多种征象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获得可靠的诊断依据。为进一步改善X线诊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螺旋CT诊断方式逐渐在肺气肿诊断中得到推广, 其在经过扫描和处理后, 可以从多个层面动态观察影像结果, 且可以进行损伤程度的判断, 具有明显的优势[7]。螺旋CT诊断可现实肺血管分布、肺内衰减密度等, 具有高度分辨率, 对发现较小病灶和早期肺气肿具有一定的效果, 尤其是针对肺尖或较小范围的肺气肿诊断具有明显优势。但螺旋CT诊断仍然存在漏诊情况, 一般对于直径<0.5 cm的肺气肿可漏诊, 可导致极少数中度肺气肿漏诊[8-10]。本次研究对X线胸片和螺旋CT诊断肺气肿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endprint
X线片诊断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 肺透光度增加、双膈低平、中央阴影狭长、胸廓膨隆肋间隙增宽等;螺旋CT诊断表现为双肺纹理多、乱, 双肺多发无壁密度减低区, 且肺野内出现不均匀的肺血管扭曲分支及纹理减少等, 表明两种诊断方式均显示出肺气肿的影像表现, 再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可进行有效的判断。X线片诊断检出率为61.54%, 显著低于螺旋CT诊断的92.31%(P<0.05), 表明螺旋CT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其可实现对肺气肿的早期诊断, 临床价值較高。但为确保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应充分发挥多种诊断方式的优势, 联合应用, 继而实现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 X线胸片和螺旋CT均可以应用在诊断肺气肿中, 以螺旋CT诊断准确率更高, 但为获得满意的诊断效果, 应联合多种诊断信息。
参考文献
[1] 郝俊青. 螺旋CT肺密度测定在诊断肺气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 22(3x):43-44.
[2] 袁相晋. 螺旋CT肺密度测定在诊断肺气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6):28-29.
[3] 王新莲, 马大庆, 关砚生, 等. 肺气肿的CT表现和临床应用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22(10):1056-1059.
[4] 李永宝, 叶圣利. 胸部DR与螺旋CT在矽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1):109-110.
[5] 张猛. 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植物性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6, 37(3):40-42.
[6] 刘得魁. 多层螺旋CT在肺气肿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 24(4):663-664.
[7] 鲍王林, 王鹤年, 陈胜. 多层螺旋CT与X线摄影检出矽肺病灶的差异分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2):353-356.
[8] 张礼坤, 吴加满. 螺旋CT和X线检查在矽肺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4):608-610.
[9] 孟淑华. 探讨肺气肿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18):2291-2292.
[10] 张军汉, 张伟, 罗玉. 肺气肿的CT表现和临床价值研究. 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4):507.
[收稿日期:2017-1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