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敏
摘 要:在现如今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情境”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当做“法宝”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也出现了盲目追求情境,把情境当点缀的现象。那么,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情境;情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甚至到了“逢课必设情境”的状态。好的教学情境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有趣。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反而会事倍功半,也偏离了我们使用它的初衷。所以,恰当合理地“创设情境”才能对教学起到推动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谈谈点滴想法。
一、 挖掘能激发“情”的素材
情境情境,既要有境,更要有情,二者相辅相成。情是前提,只有激发出情,才能把学生带入教学需要的境。历史知识中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的素材,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教师细心去挖掘并利用。例如,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都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课,在讲授五四运动时,第一位教师以问题来设置情境,课堂上学生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整个过程很有序也很流畅,学生对教学内容应该是掌握了,但整个过程中学生大都面无表情,这种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是肤浅的、表面的,也缺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价值观的培养。另一位教师则讲了一个故事:“1919 年5 月2 日北京大学等学生代表知道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便决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办法。会上学生领袖罗家纶正在发表后来被称为“五四宣言”的演讲,这时爱国学生刘仁静怀揣一把尖刀悄悄挤进会场,并拔刀刺向自己的腹部,被身边同学急忙夺下,刘仁静此举试图效仿谭嗣同以热血唤起民众觉醒。无独有偶,在群情激昂之时,北大法律系的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在衣服上血书“还我青岛”。会场气氛慷慨悲壮,当晚学生们彻夜赶写标语、制作条幅,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故事講完后,所有学生都非常激动,也理解了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由学生为先锋的爱国运动。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第一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调动,第二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两者教学效果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二、 教师要投入感情与激情
依靠历史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兴趣还是不够的,更需要教师自身投入感情与激情。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课本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鼓励。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我用课件展示了1937年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所登的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杀百人比赛的照片,并配以悲愤的音乐。告诉学生二人因不知道是谁先杀到一百人的,所以胜负难分,于是重新再赌看谁先杀满一百五十名中国人,我观察此时学生的神情是愤恨的。此外我还借助影音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幸存记忆”和一些欧美人士留下的当时的照片史料,让学生们看到了当年日军烧杀奸淫的累累罪恶。学生听了我充满悲痛与愤怒的解说,一个个心情沉重,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产生了强烈的愤慨,所有这些史料的运用为学生情感的培养埋下了伏笔。试想在这里的教学,如果教师用一种陈述的方式给学生讲,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很明显这两种不同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所以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入情入境非常重要,只有教师自己被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
三、 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心理
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知识储备也越来越丰富,但他们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学习阶段,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心理来创设。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助于教师实施自己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完宗法制后,从生活经验出发,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尽量多地写出自己家族所有成员的性别、姓名和称谓,构建起一个自己家族的世系表。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当下重男轻女的观念、小孩随父亲姓的现象、人死要落叶归根的愿望,诸如此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家庭调查,加深了对宗法制的认识;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一些社会现象也有了深入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去套用一些新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不但不能提高教学实效,还会影响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情境的设置本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达成教学目标。但如果认为没有情境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无论什么环节都要安排一个情境,那么情境会变成一个徒有其表的装饰品,很难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当然合理、准确、恰当地创设情境又毫无疑问地会推动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会成为历史课堂的主打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许德珩.为了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3]杨志才.生动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动——兼谈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J].历史教学,2003.
[4]廖耀良.打造有生命力历史课堂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