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强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职业性比较重视,对高教性较为忽视,导致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思想不符,从而阻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提出高职教育中“高教性”的重要意义。基于此,论文对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教性;研究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学生职业方向更为重视,并且需要高教性与职业性相互融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强调社会对人才职业性的需求,使得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教学不重视,从而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全面性的需求,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
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都是由中等学校升级而来,迈入高等教育行列的时间较短,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对社会教学的科学分析,从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办学规模及教学服务等发展目标。
(一)明确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教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满足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需求,而高等院校在教學过程中经常忽略“高教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分开,并过于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仅不具备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还缺乏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比如,数控技术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属于技术维护人员而非仅仅属于数控加工操作人员。
(二)明确高职院校对办学规模的定位
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处理,并且科学合理地制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成人学历教育规模以及社会培养规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大众化教育过渡到普及化教育,使得高职院校不适合在学生数量上持续扩张,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不断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明确高职院校对教学服务的定向
高职院校都是面向经济区域以及行业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区域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比较明确。因此,在高职院校内,对于专业的建设要根据所需岗位进行设立,从而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专业内涵的建设,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要求,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香港玩具、珠宝首饰加工产业转移至广州番禺区的情况,及时对接区域产业举办了玩具设计与制造、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等专业。
二、关于体现高职教育“高教性”的具体策略
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在师资和制度的基础上需要具备多层次的实践基地,从而供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效的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
(一)建立多层次的实践基地
目前,我国企业与校企之间的合作度不是很高,学生在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只能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大多企业都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办法获取新的知识技能,使学生陷入难以参与到真实实践工作中的窘境。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实践教学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如果脱离了实践教学,那么学生将无法从实践中获得高素质的技术学习机会,也无法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创建多层次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经验和技能水平,并且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企业的项目作为载体,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的学生。
(二)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制度
高职院校的管理过于死板,缺乏灵动性,不符合新时代下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发挥其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制度,充分调动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比如,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推行院系二级管理,院系二级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宏观调控,将管理中心下移到各个系级,进一步确立以系级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二级管理上进行经济政策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经济政策上,实行经济包干制度,高职院校将大部分经费分拨给各个系级,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在分配制度上,贯彻“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另外,还要加强教学监控与评价,对日常教学、后勤等方面的工作进程,利用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都能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从而维护整个学院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明确教育是以“高教性”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意识到“高教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充分引起对“高教性”的重视,不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32(06):68-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