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焕英,陆筱颖,陈海峰,曹富宁,谭凯文
(广西南宁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广西 南宁 530001)
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到来,中风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呈逐年升高态势[1]。中医认为,中风病因在于风、火、痰、瘀、气、虚诸端,是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恢复期则以本虚为主,治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恢复期则以调整阴阳、补其不足兼以祛邪为要[2]。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有其独特优势,传统中药膏方以其药性和缓,作用持久的特点在中风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3]。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100例,均为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南宁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6~79岁,平均(63.41±6.61)岁;病程16~29天,平均(25.11±4.04)天;病情程度轻型21例,中型25例,重型4例;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5.54±3.83)分。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6~78岁,平均(64.24±5.97)岁;病程15~28天,平均(24.79±4.31)天;病情程度轻型20例,中型25例,重型5例;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5.79±3.45)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修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1]中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年出版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4]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①符合诊断标准;②7分≤NIHSS≤22分;③年龄45~80岁,病程为发病后15~30天;④首次出现中风症状,或复发性中风但本次疾病发作前已完全恢复正常(mRS评分为0~1分)。
排除标准:①病程超过30天;②进展性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后出血;③风心病、冠心病等心脏病合并房颤诱发脑栓塞;④急性期血管开通(如溶栓、动脉取栓、支架成形术等)等治疗;⑤有消化性溃疡等出血倾向;⑥3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出血;⑦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造血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⑧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经治疗仍未良好控制;⑨合并可能影响神经或功能检查的疾病(如跛行、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⑩有并发症,包括中风后的抑郁、痴呆,脑梗死后并发脑出血等影响药物评价;法律规定的残疾(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
剔除和脱落标准:纳入观察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的病例予以剔除,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评价,出现过敏反应。
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公司生产,生产批号J20150441)100mg口服,日1次。并根据病情需要可按照指南规定酌情给予降压、抗凝、降糖、降纤等内科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膏方玉郎活络膏治疗。药用玉郎伞450g,黄芪375g,白芍150g,川芎150g,当归150g,地龙150g,桃仁150g,红花150g,天麻150g,鸡血藤300g,牛膝225g,杜仲225g,石菖蒲150g,远志150g,胆南星150g,生地300g,黄精225g,山药225g,神曲150g,山楂150g,茯苓225g,甘草75g,阿胶150g,鹿角胶150g。中药材均由南宁市中医医院药剂科统一购买,经药剂科专家鉴定符合《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的规定。使用蜂蜜或木糖醇250g将药收膏调味,制作成膏方冷藏。每次20g,水冲50mL或含服,分早晚2次饭前服。治疗期间禁止使用研究方案以外药物及治疗措施。
两组疗程均为6周。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治疗前后积分判定疗效。
中医主要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主要症状包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气短,乏力,自汗,面色白等,每周评定1次,以治疗前后积分判定疗效。
血脂: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变化,以治疗前后比较判定疗效。
安全性监测:①一般体检项目: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②血、尿、大便常规;③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④不良反应:包括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临床研究中发现的不良反应。
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和《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或增加。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NIHSS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NIHSS评分 中医症候积分对照组 50 治疗前 15.79±3.45 21.05±5.15治疗后 14.32±3.19* 18.73±5.91*治疗组 50 治疗前 15.54±3.83 20.65±4.82治疗后 13.01±3.05*△ 16.11±6.1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mmol/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mmol/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TG TC LDL-C HDL-C对照组 50治疗前 2.66±0.83 5.57±0.80 3.71±0.82 1.12±0.20治疗后 2.31±0.79* 5.23±0.73* 3.35±0.77* 1.22±0.23*治疗前 2.53±0.76 5.45±0.78 3.69±0.80 1.13±0.19治疗后 1.95±0.81△ 4.87±0.91*△ 3.01±0.84*△ 1.32±0.25*△治疗组 50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恶心和胃部不适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2例,头晕1 例,恶心不适1例,予对症处理后均能自行停止或缓解。
中风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窍;病因在于风、火、痰、瘀、气、虚,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本虚则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实则为风、火、痰、瘀。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恢复期则本虚之象愈加突显。研究表明,恢复期其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络,其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恢复期气正亏虚、脉络瘀阻,故可见偏瘫、口眼喎斜,失语等症。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玉郎活络膏具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AS的形成过程[7]。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许多炎症反应激活的特征,其中包括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并被激活,内皮细胞激活,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促炎介质上调等,激活的单核细胞在NADPH氧化酶作用下可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后者在单核细胞介导的LDL氧化中是必需的,并可改变细胞功能,出现黏附、增殖等炎症反应的基本特征,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8-9]。血脂异常是缺血性中风高危因素,研究显示TC、LDL-C、HDL-C 均与脑梗死发生相关,TC、LDL-C、HDL-C异常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HDL-C水平降低是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指标之一[10-11]。
研究结果显示,玉郎活络膏治疗6周后,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侯评分,并改善血脂指标,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玉郎活络膏能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侯,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代谢,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04):246-257.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5-298.
[3]唐博祥,姚叙莹,朱洧仪,等.中药膏方临床应用概况[J].中医药导报,2011,17(04):125-12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9-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7]刘俊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2):141-152.
[8]范乐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再认识[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13(3):249-253.
[9]张红霞,刘剑刚,史大卓.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炎症反应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5):69-71.
[10]寇文荣.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8(7):19.
[11]戚观树,秋超,金鑫,等.血脂异常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