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华,都亚楠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脑一病区,河南 开封 475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出现血液供应障碍而引起,预后并发症较多,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表现为记忆、认知、定位等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多给予对症治疗,由于疗程较长,影响整体疗效[1]。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为障碍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114例,均为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经实验室、CT、MRI等检查确诊,符合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61~71岁,平均(65.04±5.89)岁;HDS评分(13.71±3.12)分。观察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60~72岁,平均(65.10±5.91)岁;HDS评分(13.69±3.14)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②有卒中发作史;③病程呈现阶梯样进展,具有波动性;④Hachinski缺血量表记分大于等于7分;⑤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两组均给予戒烟、禁酒、低盐饮食等控制原发疾病的危险因素措施,积极给予康复锻炼。尼莫地平(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10040)口服,每次40mg,日3次;美金刚(H.Lundbeck A/S生产,批准文号H20120268)口服,首周每次5mg,日1次,每周递增5m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
观察组加用小柴胡汤及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药用党参30g,柴胡24g,黄芩21g,桂枝15g,法半夏15g,红景天15g,天麻9g,炙甘草9g,桃仁9g,大黄6g(后下),芒硝3g(冲服)。血瘀严重者加三七粉6g(冲服),银杏叶9g;头痛者加川芎9g,白芷9g;湿甚者加郁金15g,石菖蒲21g;伴有便溏者减芒硝。日1剂,水煎后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两组治疗3个月。
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进行评价。HDS标准[3]共计5大项,满分32.5分,分数越高表明认知功能越趋于正常,ADL标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能力越佳。
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s )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痊愈:意识清楚,定向健全,症状消失,认知正常,生活能够自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认知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定向基本健全。有效:症状有所减轻,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定向稍差。无效:症状无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HDS、ADL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DS、ADL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DS、ADL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HDS评分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7 13.71±3.12 21.39±4.15* 40.22±3.65 76.54±5.67*观察组 57 13.69±3.14 27.78±4.53*△ 40.10±3.59 90.39±7.18*△组别 例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主要由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等引起,其中又以脑梗死最为多见,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由于血管闭塞,脑部血流灌注量减少,引起白质损害,出现腔隙性、大皮层梗死,导致脑萎缩,最终引起认知障碍。多表现为定向力差,语言能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欠佳[5]。西医多用NMDA受体拮抗剂及胆碱酯酶 (ChE)抑制剂类药物对症治疗,通过降低谷氨酸浓度,提高乙酰胆碱含量,减轻对神经元的损伤。中医认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于年老肾虚而引起,故老年人更为多见,脏腑功能失调,致痰、瘀、风、火等而发病。病位在脑,属本虚标实之证,肾精气虚。合并心、肝、脾失调为虚,以痰浊、瘀血等为实,病理基础为肾精气虚,发病关键为痰浊、瘀血,病机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治疗应以化瘀活血通络,痰瘀共治为原则[6]。
小柴胡汤及桃核承气汤均有治疗神志疾病的功效。两方合用,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含有多种酚类、糖类等元素,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同时能够调节胃蛋白酶活性及胃肠运动的功用。柴胡升阳、疏肝、解郁,所含的柴胡多糖具有增强吞噬及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能力,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恢复肝细胞内糖原与核糖核酸水平起到抗肝损伤的作用。黄芩燥湿、解毒,通过抗氧自由基损伤发挥保肝利胆的功效。桂枝温经通脉。法半夏燥湿化痰。红景天补肾理气、养血活血、清肺通脉,通过提升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增强氧气扩散能力,加强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减少机体的耗氧量,提高抗氧化能力,以达到增强脑血流、抗脑缺氧的功效。天麻具有平肝、祛风、止痛功效,能够增加脑部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起到镇静、镇痛、抗惊厥的功效,同时通过调节及保护大脑神经系统,增强记忆力,达到增智的效果。炙甘草补益气血。桃仁祛瘀血,通过增加静脉血管流量,舒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壁,抑制血凝及溶血,改善肝脏表面微循环。大黄具有活血逐瘀、通经保肝的功效。芒硝清热解毒,泻热通便。三七粉散瘀,含有三七皂苷、三七素等多种有效成分,有活血化瘀、耐缺氧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银杏叶敛肺化瘀,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脂、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增加毒蕈碱受体密度达到改善记忆学习能力的功用。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本经》谓主中风入脑头痛。白芷芳香通窍,祛风、活血、止痛,通过兴奋延脑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血管运动中枢,增强呼吸、提高血压、减缓脉搏,达到除湿通窍的目的。郁金行气破瘀,《本草备要》谓行气、解郁、泄血、破瘀、散肝郁。石菖蒲化湿开窍、豁痰醒神,《药性论》谓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健脾、活血化瘀、补肾保肝、豁痰通窍、调和阴阳之效[7]。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柴胡汤及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1]苏峻峰.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300例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3):263-264.
[2]孙宇,韩璎,戴建平.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演变与解读[J].中国卒中杂志,2017,27(1):13-17.
[3]黄小钦,武剑.对脑微出血相关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1):1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27.
[5]王永姣,杨清成,郭艳平,等.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率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6):14-15.
[6]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
[7]罗小闯.近30年肝纤维化中医证候及方药规律分析[J].中医学报,2015,30(6):89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