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四川 成都 610041)
本组选取44例患者,对在牙周炎患者护理中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自我院门诊2017年5月至12月随机选取44例牙周炎患者,抽签法分组,均知情同意,观察组22例患者男女比例12:10,年龄26岁至69岁,中位年龄45.6岁;对照组22例患者男女比例11:11,年龄27岁至70岁,中位年龄45.3岁。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入组数据,P>0.05,可对比。
对照组22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按照门诊内常规护理流程严格执行,包括疾病宣教、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22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1)操作前,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耐心沟通并给予患者实施心理疏导[1],促使患者心情稳定及休息良好,促进患者治疗疾病信心加强,促使患者不良情绪明显改善,给予病情严重患者特殊关注,提升患者配合治疗积极性。对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过敏史等禁忌症进行询问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鼻呼吸。(2)操作中,护理人员需要确保递物准确、术野清晰,避免污物污染,给予异常情况患者及时处理。(3)操作后,利用健康资料发放来引导患者客观认知疾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牙龈敏感患者实施温水漱口护理干预[2],利用吸引器给予患者口腔内血液、唾液清洗处理,叮嘱患者在30min内禁食禁饮,不得漱口。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进食易消化软食,注意叮嘱患者不得反复吸吐唾液,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禁烟禁酒,叮嘱患者多进食蔬果,三餐后均需要刷牙,遵医嘱用药,叮嘱患者定期复诊。
观察2组患者GI(牙龈指数)、PLI(菌斑指数)、SBI(龈沟出血指数)、PD(探针深度)、AL(牙周附着水平)、生活质量评分。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率),存在统计学意义评定标准: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GI(2.56±0.22)、PLI(2.75±0.32)、SBI(3.22±0.32)、PD(4.36±0.66)、AL(4.71±0.54)对比对照组患者护理前GI(2.57±0.25)、PLI(2.74±0.28)、SBI(3.24±0.31)、PD(4.38±0.63)、AL(4.73±0.57),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0.1408,0.1103,0.2105,0.1028,0.1194。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GI(0.72±0.22)、PLI(0.83±0.13)、SBI(0.93±0.32)、PD(0.76±0.61)、AL(2.02±0.52)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GI(1.25±0.21)、PLI(1.33±0.25)、SBI(1.84±0.28)、PD(2.01±0.35)、AL(3.36±0.51),t=8.1736,8.3228,10.0381,8.3367,8.6292,差异明显(P<0.05)
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总分,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63.14±1.33)分、社会功能(65.14±3.36)分、躯体功能(59.34±1.35)分、物质生活(51.36±2.36)分、总分(60.66±1.85)分均明显更高于对照组患者心理功能(55.86±2.22)分、社会功能(58.11±2.12)分、躯体功能(51.12±4.35)分、物质生活(45.32±1.16)分、总分(54.15±2.15)分,t=13.1944,8.2996,8.4649,10.7732,10.7653,P<0.05。
牙周炎在临床上常见,是口腔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牙齿缺失[4],早期症状不具有明显性,若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患者出现牙周膜感染及牙骨质感染,需要给予患者实施及时对症治疗,可有效避免患者发生牙齿脱落。
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常规护理干预有效控制牙周炎患者预后,但是,临床实践证实,效果不够理想。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牙周炎患者生活质量,可明显改善患者牙周相关指标,护理措施涉及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可获得理想护理效果。
本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GI(0.72±0.22)、PLI(0.83±0.13)、SBI(0.93±0.32)、PD(0.76±0.61)、AL(2.02±0.52)、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在牙周炎患者护理中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