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虚构和非虚构

2018-01-31 16:39朱贤亮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虚构手法纪录片

朱贤亮

(bilibili网站纪录片高级顾问)

纪录片的虚构和非虚构,是纪录片领域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话题。

说到纪录片,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从业者或许都会说,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在真实,但纪录片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相对的真实。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让十个纪录片导演去拍,拍出来的片子绝对不一样,这就说明没有绝对的真实。每个人在拍摄时做了自己的选择,因此我们说纪录片的真实是相对的真实。

一、方法与原则:虚构与非虚构的辩证关系

虽然我们强调纪录片只有相对的真实,但纪录片有一个原则不能违背,就是非虚构。如果一部纪录片里面的事件都是虚假的,虚构的,那就不是纪录片而是剧情片,纪录片也就失去了自身赖以存在的价值和基础。

在非虚构这个基础上,纪录片的拍摄可以回到叙事的多样化展开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事件都是一样的,但是叙事的方法却可以各有不同。纪录片经常面对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去表现它,但是这个事情又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影像资料,比如说唐山大地震,当年的留下的影像资料几乎没有。到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记录比较多,因为年代不一样,借以记录的媒介和技术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发展。那要做一个影像资料几乎全无的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该怎么办呢?

这涉及到了纪录片中的历史类选题。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再来一次,你要表现它,怎么来实现?而且这个实现还不能违背非虚构的原则。纪录片中通常的做法就是,借用虚构的办法来表现。这实际上就是纪录片中虚构与非虚构中的辩证法:非虚构是原则,虚构是可以借用的表现方法。

二、纪录片中虚构的主要方法

拍摄纪录片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去表现一些无法再现的东西,历史类就不说了,昨天发生的事情没有记录,要去表达它怎么办?通常会用5种办法:

1. 摆拍

摆拍这种方法现在很少用了,即使有人用,也不敢说这是摆拍的。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一部著名的纪录片《鸡毛飞上天》,这是全程摆拍的,人们就不把它归为纪录片,而是专题片了。但它并没有违背非虚构的原则,事情都是真实的,只不过让它们再现一次。

2. 口述

口述就是让知道事情真相的人或者是事情的亲历者回忆当时是怎么样的。如果是历史类的,很多根本就没有了亲历者,比如秦始皇,这就需要让一些教授和专家以口述的方式来讲一些片断。

3. 资料

当年有过相应的影像资料,或者照片、图片、文字资料,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表现方法,有多少只能用多少,无法去创造。比如中国伟大人物孙中山,当时要拍孙中山的纪录片只有7分钟的会动的影像资料,但是中央电视台就用这7分钟的资料拍出了一部很优秀的纪录片《孙中山》。

4. 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的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从国外慢慢流入国内的。国外很多大片的拍摄者比如BBC、国家地理,讲到历史会大量地用人来扮演。中国的纪录片也开始学习这种方法,而且进步很快。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大型的纪录片,其情景再现根本不亚于故事片,比较著名的像《圆明园》《复活的军团》等,这是非常常用的手法。

但今天要再这样用的话,可能就有点过时了,因为这是十多年前纪录片行业流行的,但是纪录片的手法不断地在创新和变化。

5. 载体

寻找一个载体来表现已经发生的事情和故事,这种方法在纪录片中用得不多,但是用得好效果会非常好。几年前上海白玉兰奖评奖时有一部纪录片,讲的是巴以冲突。里面有大量的采访,甚至采访了自杀男青年的母亲、周围邻居、受害者的亲戚朋友,把整个事件还原,但是车辆是怎么开的,这个人是怎么进去的,车是怎么炸的,这是没办法还原的。于是导演寻找了一辆一模一样的公交车,在这条路上走了几遍,大量的特写及乘客的表情,用这样的办法寻找到了载体。所以载体往往就是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表现不可能记录的故事。

这种手法在我们看到的纪录片中不是很多,但却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手法。比如说纪录片《梅兰芳》,导演也找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京剧舞台,把灯光打上,灯亮了,舞台上没人,但是响起了梅兰芳的唱腔,这个舞台就是载体。这个舞台是今天的舞台,把过去的故事在今天这个舞台上讲完。历史与今天就在这个载体上实现了时空转换。

今天要讲的是虚构和非虚构,在上述的5种手法里有虚构的成分,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纪录片叙事中间虚构与非虚构的辩证关系,非虚构的手法往往会用虚构化的手法,特别是情景再现。里面的人不是当时的人,里面的服装不是当时的服装,他们用了虚构化的手法来表现一个非虚构的故事。

刚才我说的另外一个手法载体也是,这个载体不是当年的载体,这载体是一个虚构的,把以前哪些非虚构的故事讲得生动就可以了,把我们想要传达的东西贯通就好了,要把我们的情感正确地传达给观众。至于用什么的手法,只要不违背基本事实是非虚构的就可以了。

三、与时俱进的纪录片表现手法

除了上述的五种表现手法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手法,因为纪录片的手法也是在与时俱进,在不断发展的。比如B站的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第一集讲的是苏东坡跟美食的故事,其使用的手法就已经跳出了上述五种之外,用了一些比较新的,有点新意的手法。当然创新可能会有一些争议,担心他人不接受。可能有人会说你们这个不是纪录片,但《历史那些事儿》做的确实是纪录片,我们将之定位为实验性纪录片。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新的手法。比如英国同行在纪录片中所呈现的,这个纪录片也是讲历史,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事,它的表现手法让人眼前一亮,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表现。这个历史纪录片基本上也是情景再现,当时一帮妇女在做什么事情,其中一个演员转过头来对着镜头开始叙述她们在干什么,当时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讲述完之后又开始回到演员的表演,继续演那个故事。

纪录片的手法随着观念的转变与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但无论怎么发展,都是为了纪录片能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呈现,虚构作为表现手法和非虚构作为原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猜你喜欢
虚构手法纪录片
层递手法
虚构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虚构的钥匙
七步洗手法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