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渔歌文化功能刍论

2018-01-31 16:05陈友义
关键词:渔歌渔家潮汕

陈友义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一、引 言

渔歌是渔民在捕鱼、造船、织网、晒网或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歌,简言之,就是“渔民的歌”。[1]渔歌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属于民谣。民谣是“那些牧童灶妪村妇野叟以天籁的方言方音,发表他们真挚浓厚的情意”[2]的口唱形式,最能表达民心民意。潮汕渔歌是指流行于潮汕沿海地区的渔歌。当中,以汕尾、达濠及南澳渔歌相对出名。保留最多的,当数汕尾渔歌。2014年,汕尾渔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汕渔歌最早是由“生于江海,居中于舟楫,随潮来往,捕鱼为生”[3]10的疍民所创造,故多称为疍民渔歌。潮汕疍民渔歌与潮汕畲歌对潮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内容来看,潮汕渔歌有生产劳动歌、悲愤苦难歌、欢乐之歌、爱情婚姻歌、风俗仪式歌、物产知识歌、俗信歌、歌簿歌、过番歌等多种类型。

文化在于选择,选择出于功利。人类创造种种文化都有其美好心理动机。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功能。文化功能是指文化及其传播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所释放的正能量。是文化就有功能,不同文化有不同功能。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娱乐、心理调适、教化、社会整合等等,都是文化功能的种种表现。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渔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潮汕渔歌作为潮汕歌谣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属于俗文化,虽然潮汕渔歌在整个潮汕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其文化功能不能低估。

二、潮汕渔歌文化功能

(一)娱乐功能

娱乐是人们在紧张劳动之余进行精神调适的重要方式之一。娱乐是文化的一大功能。劳动是快乐的源泉,生活不可能没有快乐,人们需要娱乐。潮汕人是“把一切变成庆祝的族群”。[4]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的潮汕人,总是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渠道,选择有效的方式,促使自己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放下手中的劳活,放松宣泄一下,甚至放纵一下。

最早创造潮汕渔歌的潮汕疍民,长年累月面对大海、蓝天、沙滩、海浪,他们自然而然地就选择了以歌自乐、以歌解忧的生活。他们在捕鱼时唱,在回港时唱,在节庆、婚礼时唱,在织渔网、补渔网、修船时唱,在闲坐时唱……唱渔歌成了渔家唯一的文化生活,成为渔民叙述事物、表达心意最淋漓痛快的方式,成为渔民最廉价的娱乐方式。

每当渔民丰收满载而归,他们无比高兴,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如《捞鱼都是东风力》唱的“捞鱼都是东风力,鱼虾满载伊送来”;《捕鱼》唱的“大小鱼儿装满仓,装呀装满仓”;《丰收》唱的“满船啊满船鱼虾闪银光呀,海洋变金银滩呀”;《新船齐出海》唱的“数百新船齐出海,渔民今日乐呵呵”等等,无不唱出渔民的心声,渔歌使渔民心情舒畅。

潮汕疍民恋情渔歌,实际上就是渔家年轻男女以娱乐方式,互相倾诉羡慕,追求幸福爱情。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甜蜜的。无论是《好花一朵贡贡香》所唱的“好花一朵贡贡香,好酒一杯面就红。有情阿兄一个够,无情阿兄难成双”[5]53,还是《唔知阿妹甘唔甘》所唱的“一丛好花在路中,好花送来喷喷香。兄你行过就欲摘,唔知阿妹甘唔甘。”[6]233等等,爱情通过渔歌得以热情洋溢地传递,渔歌使男女双方的心意得以顺畅舒适地表达。

婚姻乃人生大喜事。婚俗礼仪是喜庆的,带有狂欢的色彩。潮汕疍民每逢嫁娶,必然庆祝,肯定大唱渔歌。《手拈金扇缀君来》唱的“闹彩彩,手拈金扇缀君来。手拈金扇缀君返,四目相睇笑嘻嘻”;海丰娶新娘系列歌一《相亲相爱喜相逢》唱的“相亲相爱喜呀相逢呀,结百年来幸福无穷啊哩哟哟哩哟呀,讯期增产庆呀丰收呀,生子生孙做呀舵公啊哩哟哟哩哟呀,幸啊福呀,无啊穷啊”[7]等等,唱出渔家的洋洋喜气,唱出渔家的幸福美满生活。渔歌娱乐了渔家,渔家以渔歌自娱自乐。

潮汕渔歌中的斗歌,富有竞争性、欣赏性与娱乐性。斗歌双方比敏捷、赛知识、斗技巧、展智慧、秀风趣,吸引众多听众参与,场面热烈动人,笑声不断。斗者痛快淋漓,听者十分解渴,彼此娱乐。例如《你知乜鱼着火烧?》:

问:你知乜鱼着火烧?你知乜鱼上战场?你知乜鱼好拍索?你知乜鱼好哈腰?

答:我知烘鱼着火烧,我知鲳鱼上战场,我知鳗鱼好拍索,我知带鱼好哈腰。[8]297

这首斗歌,女问男答,词各一章四句,内容为鱼名类,是用鱼名的方言字义或谐音设问。“烘鱼”因“烘”字而伸义为“着火烧”;“鲳鱼”的方言音同“枪鱼”,因而可以“上战场”;“鳗鱼”的方言读音为“麻鱼”,因而“好拍索”(绳);“带鱼”则因“带”字伸义为“好哈腰”。

其他的斗歌还有《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树无鸟声?》《你知乜山无火熏?》《你知乜雨无落田?》《乜人晓得天顶星?》《乜人出世面乌乌?》等等。

总之,早期潮汕疍民唱渔歌,娱情乐心,表达情绪,抒发情感;解放后潮汕渔民唱渔歌,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政府,歌唱渔村新面貌,歌唱渔民新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潮汕渔民唱渔歌、举办“渔歌节”、渔歌比赛大会,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传播潮汕渔歌文化,丰富渔民文化生活。渔歌的娱乐形式得以大力创新,渔歌的娱乐功能在延续。

(二)心理调适功能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人的心理是文化培育出来的,人的心理就是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是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式。不同文化培育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心理因民族而异,因族群而异,因人而异。文化功能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渔歌作为一种歌谣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心理调适功能是肯定的,相当可观的。潮汕渔歌亦然。

1.直抒情感,平衡心理的文化功能。直抒情感是民谣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它是“普通百姓情感与心理诉求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宣泄激情和求得心理平衡的重要工具。”[9]在潮汕传统社会,海上生活的艰辛,发现、追赶鱼群过程的紧张情绪,大强度的起帆、摇橹、张网、起网等渔业生产劳动,使得渔民们迫切需要在高度紧张的情绪下得到心理释放。渔歌不仅是对船上单调枯燥生活的调整,也是对劳动节奏的调整。正是在这样一种节奏整齐的大喊大叫之下,渔民们发泄的不是紧张、恐惧情绪,而是欢快和舒畅,那是一种海上人特有的心情放松和对于海上劳作的独特感受。情感抒发是心理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渔歌抒发了渔民的情感,实现了渔民的心理平衡,从而调适平衡渔民复杂的心理。

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得解放。潮汕渔民将对毛泽东、共产党的万分感激用渔歌的形式唱出来。如陆丰渔歌歌手李十九唱的《全靠领袖毛泽东》:“船靠舵箭靠弓,吹散乌云靠东风。我们有了好生活,全靠领袖毛泽东。”[10]72他们的情感以渔歌得到抒发;他们的感激之心因渔歌得以充分表达。渔歌直抒潮汕渔民的情感,从而使渔民的心理得以平衡。

2.有效满足渔民的心理需求。心理满足是文化功能之一。文化“功能总是意味着满足需要,从最简单的吃喝行为到神圣的仪式活动都是如此。”[6]227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是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获取需求满足,有物质的需求满足,有肉体的需求满足,有精神的需求满足,也有心理的需求满足等等各个层面。最大的、最深层次的满足,就是心理满足。人往往会因心理满足而心花怒放,而心安理得;人的生活会因心理得以满足而舒适、滋润;人生会因心理得到满足而顺畅、精彩。渔歌作为一种主要的歌谣文化形式,其心理满足功能是不可低估的。

在潮汕传统社会,渔民受尽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备受渔霸的欺凌与压榨,渔民对封建黑暗统治无比仇恨,对渔霸十分痛恨,乃选择渔歌这一形式,咒骂黑暗的封建社会,谴责无良的渔霸,获取心理满足快感,达到精神胜利。例如,陆丰渔歌《渔霸做人无心肝》所唱“渔霸做人无心肝,欺负渔民唔放宽,欺负渔民唔放宽。半夜三更来锄铲,出出煲茶唤大官”[8]303,痛骂渔霸做人无心肝,谴责渔霸欺负渔民唔放宽,呼吁受苦渔民大众,“打倒渔霸共劣绅,渔工齐心来支持。”渔歌中反映的这些生活都没有经过刻意地加工与处理,是典型的“我以我口唱我心”。

潮汕渔歌有相当一部分是渔家在劳动之余唱的闲歌。《爬落中秋爱织麻》是一首渔家妇女姐妹织麻时唱的闲歌。“爬起(意为‘到了’)中秋爱唱歌,爬落(意为‘过了’)中秋爱织麻;头来亦爱年冬好,二来亦爱米粟宽。爬起中秋爱唱诗,爬落中秋爱赚钱;头来亦爱年冬好,二来亦爱米粟便。”[5]20这首渔歌表达了渔家妇女在劳动中的愉悦与心中的愿景。在往时,渔民的愿望很简单、朴实,她们只祈求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年冬好”),稻谷能有好收成(“米粟宽”),米价能便宜些(“米粟便”)。渔歌有效地满足了渔民纯朴的心理需求。

(三)教化功能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自《易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义就是人文化成。可以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这就强调了文化教化人的重要作用。任何文化都有教化功能,只是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时代的文化有不同性质的教化功能、有大小不一的教化功能、有作用不同的教化功能而已。

教化功能或称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教化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当然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化,得到升华。

作为一种民间歌谣形式,潮汕渔歌具有一定的文化教化功能。潮汕渔家创作、歌唱渔歌,其心意之一,就是通过这些渔歌,对社会之人、对青少年、对自家儿女进行教育,使渔歌所隐含的积极因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产生积极作用,内化为他们的观念意识,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实际上,创作、歌唱渔歌的过程,无论唱者还是听者,都是一种享受,本身就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过程,是渔歌化人的过程。潮汕渔歌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唱出潮人对现实的观感,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其教化功能无可否定,且是多方面的。

1.潮汕渔歌文化有着丰富的教化资源。教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潮汕渔歌具有实现教化功能的丰富文化教育资源。在旧时文化形式单一,文化产品相对稀少的社会背景下,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民情味浓的渔歌,无疑成为潮汕渔民重要的文化消费品之一。潮汕渔歌有劳动之歌、生活之歌、婚姻恋之歌、知识之歌……它们成于渔,行于民,是一种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2.创作、传颂潮汕渔歌是实现教化功能的重要方式。教化是一个过程,有环节、有次序、也有方法、有对策。潮汕渔歌是民间编造、创作的,是渔民歌唱的出来的。潮汕渔歌因创作而不断丰富发展,因歌唱而一代代传颂并因传颂而教化功能释放,而教化功能实现。

3.潮汕渔歌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一是知识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知识是重要的,必须掌握的。知识是后天学习、教育出来的。知识教育是教育的首义。传统社会的潮汕人,尤其是“讨海”人,几乎是文盲一族。他们没有机会入书斋,但他们需要知识,他们也拥有一定的知识,主要是海洋知识。潮汕渔歌充满丰富的海洋知识。潮汕渔家在长年累月歌唱渔歌、聆听渔歌中,获取了渔歌中丰富的海洋知识。

潮汕渔民在创作渔歌中,精心设计一些用于普及、传授给下一代的知识的渔歌,主要是鱼名歌、海产歌,谜歌与斗歌大部分是知识之歌。《潮汕鱼名歌》《南澳鱼名歌》等都是属。这些渔歌大都以月份为主,唱出每个月出名的鱼。如《潮汕鱼名歌》:

正月人游安,铜钦鼓首闹呛呛,鲤鱼怀春去游玩,乌脐脚后乱咬人。

二月是春天,杨官骑马去娶妻,红鱼梳妆待出阁,鞋底嘴企一边。

三月人踏青,花酥大肚好过象,乌调生孬卜卜跳,苦初轻浮假食帝。

四月梅落沟,乌鱼乌乌免梳头,宅鱼软软全无骨,尖鱼尖尖如铭头。

五月端午时,鲫鱼母子落河池,脚虾弯腰去迎接,鲐鱼目赤唔看伊。

六月谷上埕,鲻落田去寻兄,寻到鳗鱼回家转,遇着鳗鱼同路行。

七月七夕来,带柳无娘心唔开,欲娶花挑小娘仔,虎鲨无端起祸灾。

八月是中秋,星鱼水帕海中泅,蚶蚝店(合目)难寻觅,鳖母产卵上沙洲。

九月寒露风,乌鸡巴浪上镇关,看见金鱼貌清彩,害伊二人目圈红。

十月人收冬,鳞鱼带鱼结成双,鲈鱼暗中去捣乱,松鱼骂伊唔肖人。

十一月来冬节天,鱿鱼墨鱼骂女(鱼章),咒骂女(鱼章)唔正派,乱拖赖哥落水乡。

十二月北方呼呼叫,皇伴妻去旅行,花仙娘仔多俊秀,毛蟹看到目孬斜。

三冬去尽是过年,水族聚会唱团圆,鱼虾蚶蟹成百样,问君哪样味新鲜?[12]63

汕尾的《牵鱼歌》以及作家洪金华创作的《南澳岛特产歌》等,都充满着海产知识。

斗歌是对唱技巧、反应能力的竞赛,更是海洋知识的竞赛。如《你知乜个直溜溜》:

问: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泅?你知乜个跟风走?你知乜个独条须?

答:我知大桅直溜溜,我知尾舵海底泅,我知风帆跟风走,我知锚索独条须。[8]303-304

斗歌展示了歌手丰富的海洋知识,有力地普及、传授了丰富的海洋知识。渔歌的知识教育功能不可低估。

潮汕渔歌的丰富海洋知识强有力地昭示:我们的国土不只是肥沃的广大陆地,还有这片蔚蓝色的广阔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们祖先创造生活的大舞台,也是我们潮汕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大舞台。潮汕渔歌在培育、增强潮汕人民的海洋意识,强化潮汕人民的生态文明观念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是道德教育。中国是一个伦理道德大国。中国人历来高度重视道德教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进行道德教育。作为民间集体创作的产物,歌谣中总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法则与伦理道德规范,体现出一种向上向善的意识,使得歌谣成为传播教化、使人向善的重要载体。作为歌谣的一种,渔歌自然地成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在潮汕传统社会,孝敬、勤俭、勤快、聪慧、和睦是女子的重要品质,特别是做人媳妇的。而女儿出嫁之时是父母最后、往往也是最重要而有效的品德教育时机,因此,在庄重的结婚仪式上,双方亲人通过渔歌对唱,叮嘱新人要勤俭持家、孝顺父母,并祝福新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声声温切,语重心长。《叮咛歌》就是这样的渔歌:“女仔喂,女仔啊,爱去做人爱乖乖,爱去做人合人疼。女仔喂,女仔啊,爱敬家官共伯姆,爱想父兄个面皮……灯笼红,叮咛我子早做人;暝来暗睏早走起,茶烧酒热敬少郎。灯笼垂,叮咛我子早出门;暝来暗睏早走起,茶烧酒热双手随。做人媳妇要勤谨,婆家不比自家中。”[10]10父母教育即将出嫁的女儿要“合人疼”“早走起”“要勤谨”,孝敬家官共伯姆;教育即将为人父亲的新郎要“早做人”“早出门”。另一《叮咛歌》也是叮嘱、教育出嫁女儿的。“剪刀来,阿姆吩咐你要知。阿姆吩咐早走起,早梳头毛理灶前。剪刀声,阿姆吩咐你要听。阿姆吩咐早走起,早梳头毛理灶坪(旁)”。[8]301

潮汕渔歌有一首叫《劝世歌》。顾名思义《劝世歌》就是劝告年轻人怎样为人处世的。“海水白粼粼,隔水唱歌水回来音。人生在世守本分,勿学虎鲨乱咬人。海水白映映,隔水唱歌水回来声。人生在世和为贵,勿学螃蟹横着行。”[3]46-47《披衫披正正》《抹草水》等渔歌,也教人好好做人的道理。

潮汕人以勤劳拼搏,艰苦创业而著称。渔民通过渔歌,歌颂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潮汕渔歌有大量的劳动歌。如陆丰渔歌《牵鱼就要牵头鯮》唱的“吹螺就要螺声响,闯海就要闯远海;扯航就要扯满帆,牵鱼就要牵头鯮”[6]231,就是属于这样风格的作品。潮汕渔民创作歌颂勤劳拼搏的作品,以鼓励、教育青年一代,必须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踏实肯干的劳动习惯。《便是讨海不误人》所唱的“勤捕力捞能荣华,经商买卖目前和;贪花乱酒无有益,千田万地也着垮。大海潮讯有黄金,只恐务渔不用心;天下州府行到透,便是讨海不误人”[13],则是劝诫人们要勤劳才能致富。

三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人类三大教育方式。潮汕渔歌因其丰富的风土人情、充满乐趣而受到一些青少年的喜爱追捧。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避免渔歌的失落,不少学者、歌手、教师,积极推动渔歌进校园,不遗余力地将渔歌传授给青少年一代。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是传承渔歌的重要保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潮汕渔歌引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大有利于渔歌的传承。教师整合与创新渔歌课程资源,发扬与传播渔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音乐素养,使其了解渔歌文化,培养其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激发民族情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潮汕渔歌的教化功能明显,必须重视。

四是政治教育。渔歌是一种民间俗文化,与政治并非毫不相干,其政治教育功能并非一无所有。潮汕渔歌的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为解放以来创作的渔歌,诸如《党和渔家心相连》《共产党来为穷人》《党的号召俺要听》等等,这些渔歌歌颂共产党、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歌颂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渔民在唱这些渔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道德教育,产生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潮汕渔歌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五是社会教育。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不公、鞭挞人性丑恶,这是民间文学功能的重要表现。批判不仅是发泄,更是劝告,是教育。在万恶的旧社会,潮汕疍民受尽封建黑暗统治,备受渔霸的欺凌与压榨。他们叫天不灵,喊地无应,只能借助渔歌,将心中的悲惨、苦难发泄出来,更是对黑暗统治的控诉、揭露与批判。“自细兑父去牵罾,牵有鱼货给别人。鱼肉给人剥去食,鱼骨给人丢落田”;“一只舢板双头尖,渔主秤渔真凶残。大秤秤入小秤出,未有秤鱼先打人”等等,[5]14这些充满悲哀的渔歌,催人泪下、激发民愤、无情批判,更是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使人趋善。潮汕渔歌以独特的方式,实现社会教化功能。

(四)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一定的途径,维系、调整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聚合各种力量,约束、规范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所起的作用。人类社会需要整合,人类社会因整合而和谐,而文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民间风俗习惯等文化,都是社会整合的主要途径。文化具有明显的社会整合功能。人类社会的整合离不开功能巨大的文化。作为潮汕文化一种重要形式的潮汕渔歌,当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

1.潮汕渔歌协调渔村人际关系,促进渔村社会和谐。潮汕渔家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按照常规的社会发展道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选择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渔歌文化。这些渔歌文化,表达了潮汕渔民的生活追求,体现了潮汕渔民的群体价值观,反映了潮汕渔民的生活态度,凝聚着潮汕渔民的乡情、人情、心情,寄托了潮汕渔民的美好愿望,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维系、调整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功能。“清早太阳红映映罗,渔家织网日夜忙罗,妹仔哙清早;清早太阳红映映罗,渔家织网罗日夜忙;你问织网为哪个呀,为的公社多增产啦……”[6]228这首名为《织网歌》的渔歌,唱出渔家为增产而努力织网的心声,体现了渔家团结、协调、和谐的精神,构建起一种良好的歌缘关系,有利于维系、调整渔村人际关系,促进渔村社会和谐。“想起渔家真惨凄,日夜海上受寒饥;风寒水冷向前去,掠有鱼虾笑眯眯。谁知鱼虾惊上帝,依然穷苦赚无钱;打倒渔霸共劣绅,渔工齐心来支持。唱齐赶到红军去,自由平等乐嘻嘻。”[6]230这是南澳渔运领导人陈茂烈士在1928-1931年期间教给渔民唱的《渔家真惨凄》渔歌,它号召渔民团结起来,打倒渔霸劣绅,争取平等生活。

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建立某种人际关系是人们使用语言的主要目的。人际功能是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人际功能所表达的是说话者的态度、意愿、倾向性等人际意义,通过语气、语态、情态、人称、评价等手段来建立并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它的重要作用之一。[14]传统社会的潮汕渔民,“讨海”掠鱼等作业主要依靠艰辛的手工操作来进行。为了紧密配合船上摇橹、撒网、起网一系列繁重的体力劳动,渔民们唱起捕渔歌、起网歌,多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以协调众人齐心协力掠鱼。如《捕鱼》所唱的“头帆风起高映映罗,二帆车起船会行罗。头帆风起高映映罗,二帆车起船会行罗……队队渔船到渔场,渔船队队齐下网罗,一网打来一网打来……风猛咧帆飞我呀我不怕啊多,我呀我不怕啊多,定要赛过男儿郎,男呀儿郎呀呀得喂男儿郎,定要赛过男儿郎。”[6]237这首朴实、奔放的渔歌既起到了协调众多渔民起帆出海动作的作用,又把人们带进那战风斗浪、生死搏斗的雄壮场合中。

2.潮汕渔歌文化整合、统一渔民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潮汕渔歌是渔家在劳动生产中创作并哼唱的歌谣。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15]潮汕渔民在长期与大风大浪抗争中,引亢高歌,壮大胆子,聚集力气,杠排出海,撒网捕鱼,起网收鱼;他们追风头,抢风尾,捕获鱼虾……渔歌整合、统一渔民力量,增强了渔民的信心,鼓舞了渔民的斗志,使大家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奋力拼搏,一次又一次、年复一年地出海捕鱼。人心齐,泰山移。渔歌使海上作业的渔民劲往一起使,力往一处出,显示出明显的凝聚力、感召力。例如,“一人难推船下海,一人难抬舵上肩。众人合力讨流水,金鳞银翅掠够载。”这首渔歌正是渔民团结协作精神的充分反映。《牵鱼就要牵头鯮》《捕鱼》《努力缀鱿》等,都是具有一定的整合、统一渔民力量作用的渔歌。潮汕渔歌无论是海上捕鱼作业还是陆上织网、修船,都为渔民所爱。渔歌成为一条强有力的文化纽带,把渔家紧紧连结起来。潮汕渔歌就像一个恬静、安全的港湾,成为渔民的归宿。

3.潮汕渔歌约束、规范人的行为,推动家庭和睦与社会文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人生活在社会、家庭之中,其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社会性,总是要受到一定约束和限制。家庭、社会对人的行为也通过民俗习惯、宗教教义与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操守等文化方式予以约束、规范。潮汕渔歌作为一种歌谣文化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叮咛歌》叮嘱新人要孝顺、勤快、节俭、相亲相爱,实际上起了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力推新娘到夫家后“合人疼”,做一个好媳妇。“十三日纺粒沙,挈去市上换沙虾;沙虾壳硬硬,夫妻双双拼命剥。”这首渔歌《去市换沙虾》告诫人们要勤快、力做,好食赖做的夫妻,永远受到潮汕人民的鄙视与讽刺。[12]56

总之,潮汕渔歌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功能明显,价值极大,是一笔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变迁,渔歌的衰微不可避免,渔歌渐渐沦为文本和记忆中的材料。我们必须以满腔文化热情,以丰富文化情怀,以高度历史责任感与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以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方式,不遗余力地抢救潮汕渔歌文化,促进潮汕渔歌文化的传承保育,推动潮汕渔歌文化的积极开发,有效利用。

[1]陈新汉.舟山渔歌的哲学审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6.

[2]钟敬文.歌谣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43.

[3]罗光钊,林汉齐,钟训成.南海渔唱——汕尾渔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4]雷铎.潮州,一座很潮的古城[J].南方人物周刊,2010(18):9.

[5]罗光钊.汕尾渔歌集[M].汕尾:汕尾市委宣传部编,2011.

[6]陈纤,余亦文,王培瑜.潮汕民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7]郭马风.潮汕渔歌(蛋歌)述论[J].汕头社科,2011(1):63.

[8]郭马风,吴奎信.近现代潮汕民间文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9]柯杨.民间歌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6.

[10]罗光钊.汕尾渔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1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13.

[12]王云昌,孙淑彦.潮汕歌谣选注[M].揭阳:揭阳民间文学研究会编,1987.

[13]林朝虹,林伦伦.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198.

[14]王军.英语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18.

[15]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40.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猜你喜欢
渔歌渔家潮汕
渔家网事
潮汕牛肉火锅
吕铮铮美术作品
白雲 山村 渔家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雷家民作品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抓好“渔歌”这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