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博,张浩为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人文社会科学系,黑龙江 大庆 163319,304142365@qq.com)
干细胞移植的伦理问题是科研管理工作者和医学伦理学研究者的热门话题。然而,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一些一线科研工作者对干细胞移植的伦理认知的现状却少有关注。因此,本次研究聚焦科研工作者对干细胞移植的伦理认知的论题。通过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为提升其伦理意识提供依据。
本研究运用立意取样法,选取15位一线干细胞移植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包括基础科研与临床科研人员,年龄26~42岁,平均年龄35.8岁;文化程度:硕士3人,博士12人;职称:初级2人,中级7人,高级6人;工作单位:高校8人,医院5人,研究所1人,企业1人。受访者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本次研究中,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每位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现场双人双记录访谈过程,经过同意后对部分受访者的访谈过程现场录音。研究者对每位科研人员进行1~2次访谈,每次40~60分钟,视当时具体情况调整。后续访谈是对第一次访谈尚未清楚的问题进行补充,以提升资料的准确性,样本大小根据资料以“饱和”为原则确定。主要访谈内容围绕对干细胞移植的伦理认知进行。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五点:①您认为细胞移植研究是否涉及一些伦理问题?如果涉及,请举例说明。②您怎样看待干细胞移植研究课题的伦理审查?③在科研工作开始前或者过程中,您是否接受过医学伦理学相关课程培训?④您认为干细胞治疗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请具体说明。⑤整体上,您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
研究选在自然场景中进行,如安静的办公室或咖啡厅等,氛围轻松,时间充裕。
运用Claizzi 分析程序对文本进行讨论与分析,精确如实整理文本,之后对资料进行精细阅读、提炼分析、反思、编码、分类、整合描述、返回研究对象求证,最后提炼出主题。
根据以上程序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后,生成以下5个主题:
样本中15位科研工作者均表示了解干细胞移植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能举例说明。如个案2(某高校副教授):“我知道干细胞移植研究存在一些伦理问题,比如说,用选择性流产的胚胎组织获得人胚胎干细胞的话,如果往深了想,会不会故意有人流产去卖这个?或者,胚胎是否可以买卖?另外,如果再去想,那胚胎算不算生命?”个案5(某医院主治医师):“伦理问题是肯定存在的,比如克隆人到底是不是可以?或者胚胎可以移植到子宫里吗?干细胞移植的科研和临床肯定会牵扯出一系列的问题。”个案7(某高校助理研究员):“我觉得会有伦理问题,就像人和动物细胞结合起来的克隆试验,在技术上是行得通的,但是不符合伦理。”
尽管在本次调查中,科研工作者均认识到干细胞移植科研中存在伦理问题,但是他们对此的态度并不重视,在访谈中体现出这一点。15个个案均在访谈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干细胞移植研究中的伦理审查问题不够重视。例如个案1(某医院助理研究员):“我觉得伦理审查很多都是形式,也不需要太重视,表差不多填一填就可以了。我觉得做好实验本身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做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很有限,也不会去做克隆人这种出格的研究。”个案11(某高校讲师):“是说做研究要伦理审查,不过这些主要是搞伦理的老师的工作,我们还是主要攻技术,希望通过干细胞移植的科研能指导临床,帮助更多需要治病的患者。”个案3(某医院主任医师):“广义上说伦理肯定重要,但是我们真的做研究,考虑治病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只是大概心里有数,还是以救人为主。当然,把关是科研处来把关了,他们审查盖章,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担心什么。”
13位科研工作者坦言没有接受较多的、与实践相关的伦理教育,无论是在读大学时或是现在工作中。例如个案12(某企业中级研发人员):“我们涉及伦理都是有行政人员帮忙跑的,没上过什么伦理的培训课。大学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接触。”个案6(某高校教授):“我们会组织说要经过伦理培训,但是大多都是网上答答题之类的。通过后,拿伦理的批件之类的,也不是很规范。”
利益冲突是干细胞治疗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不仅涉及到技术自身的伦理问题,还涉及医患之间、卫生系统内部各方之间、投资者与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等多方面的利益冲突[1]。然而,在本次研究中,14位科研工作者对干细胞治疗的利益冲突理解缺位。例如,个案15(某高校助理研究员/博士后):“我没觉得会有什么潜在的利益冲突,如果真的涉及患者治疗,我觉得医患双方沟通好了,你情我愿,就可以了。”个案14(某医院主治医师):“我想,做这方面的科研,或者临床方面不需要考虑这些利益冲突问题,难道会有商人买卖,再搞出一点别的事情?我觉得就算有,也是极少数的,可以忽略的。”个案10(某高校研究实习员):“我觉得如果这些都去想,可能就没法做研究了。我没想到会有多大的利益冲突在。”
本次研究中提及“从整体上,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分析结果认为:科研工作者宏观观念上重技术、轻伦理的观念较强,有13位受访者有所提及。例如个案4(某研究所副研究员):“尽管伦理规范有一定必要,我还是认为技术是最重要的,如果技术不发展,也就不存在伦理问题。所以我觉得科研人员最重要的还是研究科学,做伦理方面的专家关注伦理就行了。”个案8(某高校研究员):“其实我还是觉得技术更重要,有些伦理问题我觉得是无解的,只要别太出格,不应该用伦理规范去限制技术发展。即使考虑伦理,等到技术达到后,再去限制会好些。否则最初就想得太多,很多都不能做,那技术永远不会进步。”个案9(某高校助教):“伦理规范是想出来的,而且很难说有个明确的,越想事情越多,而且就算是研究者,想的也不一样。但是技术是做出来的,实打实的,所以伦理不应该去束缚技术的发展。”
本次研究的结果说明,尽管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意识到干细胞移植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但是总体上他们的伦理意识是较为薄弱的,所受到的伦理教育是不足的。通过本次质性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量研究的不足,展现出科研工作者伦理认知的全景图。首先,本次研究发现,科研人员伦理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不重视干细胞移植研究中的伦理审查问题,对干细胞治疗的利益冲突理解缺位,宏观理念上重技术、轻伦理的倾向较严重等方面。从他们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对伦理方面的认知不足,这与他们接受较少的伦理教育有关,也在本次研究中被证实。此外,本次研究发现,当前很多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伦理审查不够严格,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没有专职的伦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伦理审核直接盖章、伦理培训流于形式甚至完全不开展开题前的培训等具体问题,这与当前一些学者呼吁重视伦理规范的重要性相呼应[2]。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当前的科研大环境问题,样本个人反映出当前科研人员的伦理意识薄弱的问题,重技术轻伦理观念的形成与自身教育有关,同时也与科研的大环境有关。当前的医学科研功利化倾向明显,主要原因包括评价机制过度重视文章、课题的数量,科研投入不足,整合机制阙如等。在这种大环境下,科研工作者也表现出浮躁的心态,过度关注科研成果本身,忽略了自身伦理素养的培育。这说明相关的制度需要完善[3]。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第一,科研、医疗单位应加强干细胞移植相关课题的伦理审查,同时提升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伦理素养和专业水平。规范伦理委员会的职能。第二,科教处等部门应对科研工作者进行严格的伦理培训,避免教条,通过生动案例,如2004年的韩国黄禹锡在获取卵子过程中的不端行为的案例等对科研工作者进行伦理教育[4]。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讲述干细胞研究中的利益冲突等论题,加深其对科研中伦理规范的理解。第三,各部门群策群力,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科研大环境。如制定符合学科规律和实际的科研绩效考核规定,科研管理等管理人员淡化行政角色,变管理为服务等。各部门最大限度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支持,降低其压力,助力于其能在潜心学术的同时提升伦理等人文素养[5]。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发现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伦理意识较弱,建议科研管理等部门应加强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加强科研课题的伦理审查,使伦理程序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谭篆丽,古津贤.利益冲突下干细胞治疗的伦理原则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 (1):41-43.
[2] 李芳,马萍.某医院伦理委员会在临床试验开展中的职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324-326.
[3] 刘虹.医学科研功利化倾向及其应对策略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0,23(2):50-51.
[4] 宋尚勇,滕月.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韩国黄禹锡丑闻的教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11-13.
[5] 张建英.高校静心科研与潜心教学环境的营造[J].教育评论,2013(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