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毅颖
(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手术室护理。自2010 年起,卫生部提出在全国医院开展优质护理的方式。"优质护理"主要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常规护理,护理责任制全部落实到位,强化护理专业的素养,大大的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我院首先选择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初步取得了成效,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5例。观察组男患者23例,女患者22例,年龄21~74(38.5±6.9)岁,其中胃肠科7例,甲乳外科4例,肝胆外科5例,肝移植科4例,骨科8例,泌尿外科9例,妇科7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23例,年龄20~72(39.3±8.1)岁,其中胃肠科8例,甲乳外科3例,肝胆外科4例,肝移植科3例,骨科 9例,泌尿外科 7例,妇科 8 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手术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包括体位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指标、颅内压等数据、躁动护理、营养支持、手术创口等。(1)护理人员要去探视患者,详细与患者本人及家属确定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手术有关人员的信息。(2)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手术室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医师配合将患者的体位摆放正确,避免浪费治疗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后应该加强患者饮食、药物护理以及适当的活动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1)护理前:手术前护理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与患者讲解告手术治疗的一般程序、必要性以及会发生的风险,应该注意的问题,加大患者对手术的认知。与患者耐心沟通,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全力配合手术治疗。(2)术中: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应把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做好,及时发现患者紧张不安、躁动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使患者的情绪得以缓解,最后指导患者在暴露手术区域时处于最佳体位,但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3)术后:手术后护理工作者还应对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防止出现异常反应以及突发状况的发生。最后,手术结束后的恢复期应告知家属护理中注意事项,传授一般的护理技巧。此外,还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给予符合患者的饮食、运动指导,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对优质护理的满意程度及术后患者的焦虑情况为观察指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总分为 100分,分三个等级,非常满意:≥ 90 分;满意:60 ~ 89 分;不满意:≤ 59分,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满意。焦虑评分采用SAS评定。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19.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以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满意度为95.56%(43/45),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为71.11%(32/45),经比较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76,P<0.05);观察组病患术后焦虑情况为20.00%(9/45),对照组为51.11%(23/4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3,P<0.05)。
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护理干预模式,其主要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积极的改变护理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手术室中应用优质护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使患者及家属提升对护理的满意度。
本文结果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 5.5 6%(43/45),对照组其满意度为71.11%(32/4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76,P<0.05);两组病患术后焦虑情况的发生率研究组为20.00%(9/45),对照组为51.11%(23/4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23,P<0.0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应用中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减少术后的焦虑症,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