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达
1980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2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治淮会议,一致同意把领导重点转到管理和规划方面来,力求在调整期间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潜力,同时定出扎扎实实的前进规划。
1981年,水利部组织查勘队,对淮河流域进行查勘和调查研究;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议召开治淮会议的报告》。12月,召开国务院治淮会议,提出《国务院治淮会议纪要》。《纪要》提出了治淮纲要和十年规划设想;建议成立治淮领导小组,要求“逐步打破行政区划,按水系设立统一管理机构”。
1982年2月,国务院批转《纪要》指出,“治淮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群众是满意的。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还要继续解决”“国务院同意成立治淮领导小组”“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兼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统筹工作”。
1982年2月,水利部审定下达《淮河流域修订规划任务书》。《任务书》指出,“有必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补充修订流域规划,作为今后治淮工程设计和编制长远规划的依据”。《任务书》提出了防洪等十方面的规划任务(后来又增加了“水资源合理利用规划”)和7个规划要求。
1984年,完成了《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1990年提出了《淮河流域修订规划报告(初稿)》和《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纲要(送审稿)》。此后,水利部召开淮河流域规划和治理座谈会、《纲要(送审稿)》讨论会。按照讨论会纪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对《纲要(送审稿)》进行修改、完善,于1992年提出《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
山丘区治理 200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完成险库加固任务,兴建出山店(红石潭)等5座大型水库;完成大型水库灌区配套,增加灌溉面积700万亩,增建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7万kW。
农业水利 改善1亿亩低洼地除涝防渍条件,平原河道排水能力一般达3年一遇,面上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争取2000年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亿亩,实灌面积1.1亿亩。粮食产量达825亿kg以上。
淮干上中游 扩大中游排洪通道,改善中小洪水出路。兴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将正阳关以下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改善豫东、淮北支流出路。加固蓄洪区进退水闸,增建城西湖退水闸,以安全调度洪水。
淮河下游 按排洪3000m3/s、5000m3/s、8000m3/s逐步建设入海水道,使洪泽湖正常运用标准达300年一遇,非常运用标准达2000年一遇,并改善下游地区排水条件。
沂沭泗河中下游 按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防御50年一遇洪水、南四湖防御1957年洪水,南四湖洪水南下工程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平原排水河道 重点治理洪汝河、沙颍河、汾泉河、涡河、包浍河、奎濉河、泗河、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骨干排水河道,使其排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改善7万多km2低洼易涝地区的防洪排涝条件。
水资源开发利用 努力开发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适当扩大引用黄水、江水。
水资源保护 到2000年,淮干、南水北调东线和重要水源地的水质争取达到二级,严重污染河段达到三级。
淮河中上游 规划治理措施是扩大行洪通道,畅排中小洪水;加强行蓄洪区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治理淮北支流,防止洪涝灾害;修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确保淮北大堤保护区和沿淮重要城市防洪安全。
扩大行洪通道的具体措施,在正阳关以上铲除童元、润赵段等4处行洪区堤防,恢复漫滩行洪,按行洪堤距1.5~2km退建濛洼等6处行蓄洪区堤防,使淮干王家坝~正阳关的行洪能力恢复到1956年的实际水平,再将王家坝闸的开闸水位由28.6m提高到29.3m,并相应加高沿淮圩区和行蓄洪区堤防。采用王家坝设计流量为9000 m3/s、由王家坝闸分泄 1600 m3/s、其余7400m3/s由淮干和濛河分洪道共同排泄。史河口以下至正阳关排洪流量为9400m3/s。设计洪水位为王家坝29.3m、正阳关26.5m。姜家湖、唐垛湖两行洪区合并为姜唐湖蓄洪区。在正阳关以下主要是加固淮北大堤及城市工矿圈堤,整治束水河段,扩大排洪通道,严格控制行洪区堤防及口门高程,保障行洪畅通,以恢复1955年的设计行洪能力,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
洪泽湖和淮河下游 按照库容和防洪保护范围,洪泽湖防洪标准为设计300年一遇,校核2000年一遇。而当时其防洪标准仅为50年一遇,需要提高。经过论证,按照300年一遇的设计防洪标准,开挖排洪流量为8000m3/s的入海水道,第一期工程按排洪3000m3/s修建。
主要支流治理 淮河主要支流河道防洪标准一般只有10年一遇左右,除涝标准大都不足3年一遇,需要结合淮干治理及开挖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两条新河,继续治理。其中需要统一规划治理的河道有洪汝河、沙颍河、汾泉河、黑茨河、涡河、包浍河、奎濉河、白露河、史灌河、淠河、池河等11条。近期一般按20年一遇防洪、3年一遇排涝标准治理。
规划沂沭河防御50年一遇洪水,南四湖防1957年洪水,中运河骆马湖、新沂河防100年一遇洪水。
按照沂沭河50年一遇洪水各河段设计流量,规划新建刘家道口闸和人民胜利堰闸;扩建江风口闸;续建完成分沂入沭水道下段扩挖,并将其尾段改在人民胜利堰闸上入沭河;扩建新沭河石梁河水库,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加固沂、沭河和邳苍分洪道堤防。
南四湖的主要治理措施:扩大韩庄运河、中运河、新沂河。由于湖腰扩大效益不明显,拟缩小长度,起点由东鱼河口下移至杨官屯河口(此后进一步论证,取消了该项工程)。扩挖西股引河上段。湖内清除芦苇。安置6.8万人,在湖内修建庄台。加高加固湖西堤,新建湖东堤。
1986~1990年,扩大淮河中游排洪通道,完成了董峰湖、唐垛湖、姜家湖等行洪堤退建;完成了低标准行蓄洪区部分庄台和排灌工程,撤退道路、通讯报警等安全设施建设;淮北支流治理,完成了沙河南堤加固工程、泉河和洪河分洪道处理工程和黑茨河治理工程等。
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后,将上述规划中的防洪除涝工程列入19项治淮骨干工程。施工期集中在1991~2010年。
(1)防洪水库工程,包括复建板桥、石漫滩水库和新建燕山、白莲崖水库等4座大型水库。这4座水库都是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水产养殖、开发旅游等效益。
(2)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包括规划“八五”期间加固的淮河流域孤石滩等7座大型水库及另外6座大型水库和山东半岛的7座大型水库,计20座大型水库。
这些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了水库防洪标准和蓄水能力,对水库下游的防洪安全和水库的综合利用有较大的作用。
(3)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该工程的建成,使淮河上游淮滨以下的行洪能力由4000m3/s增加到7000m3/s,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上河道恢复了1956年的实际行洪能力,可安全下泄中小洪水。正阳关以下达到1955年的设计行洪能力,可防御1954年洪水。
(4)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此项工程完成后,减少了行蓄洪区运用的经济损失,改善了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初步解决了行蓄洪区内140万人安全避洪和撤退转移问题,为行蓄洪区人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5)怀洪新河续建工程按淮河干流100年一遇洪水分泄2000m3/s,遭遇漴潼河水系40年一遇洪水的水位设计;按漴潼河水系排涝3年一遇标准开挖河道,按5年一遇排涝开挖断面预留滩地。怀洪新河的建成,为分泄淮河洪水,确保涡河口以下淮北大堤安全、扩大漴潼河水系排水出路和各支流治理创造了条件;可改善沿线灌区用水条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并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发展航运等创造条件。
(6)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工程、分淮入沂续建工程和洪泽湖大堤防洪抗震加固工程等三项工程,对巩固淮河下游的防洪标准至关重要。
(7)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包括沂沭泗河中下游防洪规划提出的沂河、沭河、分沂入沭水道、新沂河、新沭河、邳苍分洪道、南四湖、韩庄运河、中运河和骆马湖等治理工程,分两期建设。
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的建成使沂沭泗河中下游4.2万m2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约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南四湖湖西大堤和湖东堤石佛~泗河段和二级坝~新薛河段可防御1957年洪水;湖东堤其他堤段可防50年一遇洪水(超标准洪水由湖东滞洪区滞蓄),对保障这一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8)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2003年6月全线通水。当年入海水道行洪33天,排泄洪水42.6亿m3,有效地降低了洪泽湖洪水位。2007年再次泄洪,最大分洪流量2070m3/s。
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按防御洪泽湖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泄洪流量2270 m3/s,兼顾排泄渠北地区1700 km2面积、5年一遇的涝水,实行高低水分排,清污水分流,与京杭运河和通榆河立交,采用泓、滩结合行洪方式,大大节约了移民和占地,有利于降低洪泽湖分洪水位,具有较大的综合利用效益。
(9)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淮河正阳关以上发生50年一遇及更大洪水时,配合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拦洪削峰,使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也可在非汛期关闸蓄水、改善灌溉、航运等。该工程在临淮岗水库已建工程基础上续建完成。
临淮岗工程按淮河正阳关泄洪流量10000m3/s、水位26.5m控制泄洪;100年一遇洪水时坝前水位28.41m(黄海高程),滞蓄洪水85.6亿m3。
(10)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奎濉河近期治理工程、洪汝河近期治理工程、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6条淮北支流的治理,治理标准:防洪标准,除洪汝河为10年一遇外,其余5条河均为20年一遇;除涝标准,汾泉河为3年一遇流量的90%,包浍河按3年一遇的82%挖河,奎濉河、洪汝河为3年一遇,涡河为5年一遇,沙颍河两侧排涝站按内河3年一遇标准和沙颍河5年一遇水位设计。
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完成后,提高了汾泉河的防洪除涝标准,改善了灌溉和航运条件,也为支流河道的治理创造了条件。预计多年平均可减少洪灾面积4万亩,减少涝灾面积7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
包浍河经过初步治理,多年平均可减免农田洪涝灾害2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7万亩,还可改善九湾~祁县段航运条件。
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建成后,涡河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除涝达5年一遇,提高了涡河流域的防洪除涝能力;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河道蓄水能力和工农业用水;改善了航运条件。
奎濉河近期治理工程建成后,使奎濉河干流除涝标准由3年一遇的50%提高到3年一遇,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流域的环境状况。
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建成后,班台以下河道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由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3年一遇。多年平均可减少洪涝灾面积20万亩,使洪河分洪道夏收作物基本保收。
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的建成,使沙颍河漯河以下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两侧洼地的排涝标准达到3年一遇,多年平均减少淹没面积约100万亩;还可改善河道蓄水条件,增蓄水量,改善用水和通航条件。
此外,湖洼及支流治理工程可以改善湖洼和平原地区的排水、蓄水条件,促进农业发展,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较显著的环境效益。治淮其他工程,包括边界水利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直属水闸加固,及非工程设施建设,有利于消除边界矛盾,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有利于水土保持,促进山丘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直管河、湖的防洪除涝能力;改善淮河流域防汛通讯设施,提高洪水管理能力,完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等。
经过四轮规划和治理,全流域建成水库5700多座,总库容约280亿m3,其中大型水库38座,总库容200亿m3,防洪库容67.4亿m3;建成蓄滞洪区和湖泊型水库16处,总库容359亿m3,蓄滞洪库容263亿m3;建设各类河、湖堤防1.1万km,其中Ⅰ级堤防1716km;淮河干流建成行洪区11处;整治了干支流河道,扩大了排洪排涝能力;开挖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道2100多km;建成各类水闸6600余座;电力抽水站5.5万多处,总装机容量300多万kW;兴建了引江、引黄等调水工程,引江能力达到1100m3/s(2013年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为1250m3/s)。
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上游山丘区蓄水保水能力增强,河道泄洪能力大大提高,淮干上游从2000m3/s提高到7000m3/s,王家坝~洪泽湖由5000~7000 m3/s扩大到接近7000~13000 m3/s,下游由 8000 m3/s扩大到接近18270 m3/s;沂沭泗水系入海排洪能力由约1000 m3/s扩大到14200 m3/s。淮河上游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总体达到50年一遇;淮北重要支流的防洪标准除洪汝河为10年一遇外,其余各河都达到20年一遇。经过治理,改善了部分易涝洼地的排水条件,区内重要排水河道达到或接近3年一遇排涝标准。
淮河流域初步建成了蓄、引、提、调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水系。蓄、引、提等各类水利工程设计年供水达823亿m3,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初步建成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和井灌区三类灌溉体系,设计灌溉面积1.7亿亩,有效灌溉面积1.4亿亩,年均实灌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不足1500万亩,增加到90年代的近1亿亩。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河湖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主要污染物COD入河排放量由1993年的150万吨减少到2007年的73.4万吨。1995年到2007年水质总体呈现转好的趋势。完成了全流域水功能区划,建立了以水功能区划为核心,以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手段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明确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不断完善水污染联防机制。
持续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生态建设初显成效。近6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万km2,在山丘区兴建梯田105万hm2,塘坝114万多座,拦沙谷坊25万座,水土保持林草220万hm2,改善了生态环境。
构建了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框架,流域管理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和防汛调度指挥系统,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