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

2014-02-27 08:26曾桂菊殷卫国
治淮 2014年4期
关键词:蓄洪区运行状况淮河

李 燕 曾桂菊 殷卫国

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

李 燕 曾桂菊 殷卫国

一、概况

淮河行蓄洪区使用频繁,启用标准普遍较低,在1950~2010年60年中,现有的28处行蓄洪区共启用273次。新中国成立以来,行蓄洪区在防御洪水中发挥了削减洪峰、蓄滞洪水的重要作用,保障了重要防洪保护区的安全,为流域防洪减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淮河河槽不能满足宣泄洪水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行蓄洪区仍有存在的必要,并在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自然和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行蓄洪区不仅是整个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最为频繁、人地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为低下的地区。由于紧邻淮河干流,且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淮河行蓄洪区既是蓄滞洪水的场所、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内居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具有特殊的“双功能”矛盾关系,地位特殊。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行蓄洪区安全、及时、有效行蓄洪水与区内居民安居、防洪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行蓄洪区已逐渐成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和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淮河行蓄洪区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有关行蓄洪区的运行管理状况的研究很少,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提出一套切实可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是目前行蓄洪区运行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系统地分析淮河行蓄洪区的运行管理状况,找出影响行蓄洪区运行发展的制约因子,为行蓄洪区运行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行蓄洪区运行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构建

1.行蓄洪区运行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淮河行蓄洪区的特点,通过对典型行蓄洪区的系统分析,包括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行现状,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行蓄洪区运行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行蓄洪区运行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防洪减灾、经济生产、社会发展、生态繁衍、运行管理5个方面19项指标。见图1。

图1 行蓄洪区运行状况评价体系图

2.行蓄洪区运行状况评价指标资料的获取途径

行蓄洪区运行状况的基本资料的获取主要基于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各级政府公布的各类统计年鉴和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获得,二是基于对典型行蓄洪区现状实地调查获得。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访谈和座谈会两种形式,问卷访谈分为一般居民问卷和专家问卷。一般居民问卷通过入户访谈完成,专家问卷通过专业人员现场填写完成。座谈会分为一般村民座谈会和专业人员座谈会。通过上述方式获取行蓄洪区运行状况的基础资料,可保证资料真实客观,一般居民问卷访谈和专家问卷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地居民和管理者对行蓄洪区运行状况真实感受和诉求。

三、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系统评价

为了深入分析行蓄洪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减灾技术和管理对策,本文选择典型行蓄洪区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为使典型片能充分反映现阶段整个淮河行蓄洪区发展中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整体分析,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并结合行蓄洪区启用频率、防洪工程建设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防洪管理现状、行蓄洪区在淮河流域防洪中的地位、地缘关系及战略意义等因素,选择濛洼蓄洪区和寿西湖行洪区为典型片。

基于对典型行蓄洪区现状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专家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获取典型行蓄洪区运行状况的基础资料,本研究对濛洼蓄洪区和寿西湖行洪区完成入户访谈及调查问卷500余份。从防洪减灾、经济生产、社会发展、生态繁衍、运行管理等5个方面19个子项94个因子对典型行蓄洪区运行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辨识其运行和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行蓄洪区运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濛洼蓄洪区、寿西湖行洪区运行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人群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比例不足10%,初中约为28%,小学约为34%,未受过教育的人口高达30%,受教育程度低,导致生产力总体水平较弱,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较低,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居住地满意度占70%~74%,不太满意占26%~30%。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拥挤、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差、生产不方便、不安全、吃水不方便等;从农民种植意愿和农业投入意愿看,受访者中愿意种植粮食作物的分别为72% 和90%,愿意种植经济作物的分别为28%和10%;投入资金扩大再生产的分别为63%和78%,不愿意的分别为37% 和22%;调查得知在两个地区中,愿意自家土地被国家征用的比例较低,分别为55%和33%,不愿意的比例较高。

四、制约行蓄洪区运行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与防洪减灾协调性差。淮河行蓄洪区内人多地少,既要行洪蓄洪又要发展区内经济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这种特殊“双功能”矛盾关系愈为突出。由于存在洪水风险,居民缺乏进行科学种植、发展工业的动力,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

(2)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保庄圩排水设施不足、排水不畅、庄台生存环境较差、无公共卫生设施,区内道路状况欠佳,饮水安全存在问题,人畜共居问题尚未解决,部分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季节性痢疾等流行病经常发生。

(3)返迁问题突出,加重了人、水、地的矛盾。由于生产生活不方便等原因,加之区内居民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导致不少已搬迁到安全区的居民又返迁居住在农田周围的低洼地带,影响了行蓄洪区功能的发挥。

(4)受教育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内经济活动的良性发展。虽然近年来教育普及率和重视教育的意识逐渐提高,但是较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女孩的失学率明显高于男孩。

(5)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缺乏行蓄洪区相应的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补偿政策和洪水保险等■

(作者单位: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33001)

猜你喜欢
蓄洪区运行状况淮河
生活垃圾炉排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状况的对比分析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走向善治:淮河安徽段行蓄洪区治理实践解读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我国公务卡运行现状及发展研究
基于OD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状况智能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