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重庆 400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等词语迅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顾名思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而来,是指从市场的供给侧方面着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作为“五位一体”的文化发展,是否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答案是明显的。要实现“十三五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的目标,在目前总需求的基础上,就必须从文化的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刺激我国经济市场上的文化消费,才能成为经济市场上新的增长点。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在凯恩斯主义提倡的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刺激需求增长经济,还是供给主义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刺激经济的增长,说明了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体系平衡的两个方面。从凯恩斯经济理论来看,我国在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通过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刺激了需求,从而使平衡点移动;反观供给,却尚未与需求同步增长,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点,主要表现在传统行业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严重的过剩产能等。这是我国整个经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主要矛盾点。放眼微观,范围缩小到文化的角度来看,国民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供给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平衡状态尚不匹配。
我国正在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型,文化的需求也正在从农耕文化向现代都市文化转变。随着我国国民人均收入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更是呈多样性发展,需求类型从基本的低端性文化产品向高质量、高品质、具有体验价值的文化类型转变,且具有个性化和精品化的特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体量在国民经济总量的占比尚小,但是需求其实不小,只是需求和供给还处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从需求方面来看,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将出现文化消费“井喷”现象。[1]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7990美元,根据这个比例测算,我国应该有4.8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这个需求量是庞大的。而我国实际消费却只有1万亿元,尚有3.8万亿元的消费缺口。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文化消费或文化需求也将迎来一个井喷的时代,至少会达到4.8万亿元的消费需求理论值左右,而这个数字还会随着我国GDP的增长而增长。
从供给侧看,文化有别于经济,经济属性只是文化固有属性之一,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素养、影响大众审美、引导文化需求,在这个基础上的文化经济学才有意义。[2]即是说需要有怎样的文化供给,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学“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从目前来看,文化供给尚未达到创造需求的要求。
(1)供给的有效性不高。目前,文化产品的供给仅限于传统优势项目,很难满足当前人们的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而传统项目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降低,导致了劳动效率、回报率降低,成本相应增加。在这一境况下,低俗供给、低端供给、过剩供给、“僵尸”供给和“呆滞”供给等挤占了文化市场,导致出现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企业产品积压等现象。[3]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质量和品质有更高需求时,却发现供给生产能力欠缺,而且不能在有效反应时间内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供给侧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程度不够,不能准确地捕捉到市场需求的苗头。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之一“农家书屋”,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基本素养的一项措施,但是农家书屋中所提供的书籍,却是人民群众无法消化的,这些书籍从根本上说只是盲目的供给,没有对需求予以匹配。所以,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文化供给的有效性不高,同时,文化产品供给的门类不齐等问题,都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问题。
(2)供给约束、抑制较高。目前,我国文化产品所呈现出文化市场的行政垄断性约束较高,文化供给进入市场准则难度较大,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降低,准入后的文化行业或企业呈现盲目扩张等问题。同时,我国的文化供给政策也存在多种问题:一是缺失部分政策;二是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措施较软;三是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四是政策不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弱。而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文化产品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从而很大程度上约束和抑制了文化产品的供给。
(3)供给侧的投资结构尚不合理。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金融机构尚不完善,金融机构的组成过于单一。对文化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银行的金融产品融资方式单一,种类少,且随机性较强,很难做到机制化、系统化与常态化的业务运作。而大量投融资资金过于集中在短期的文化产品中,缺乏长期的战略性目标,从而抑制了文化产业的科学供给。根据调研,2016年有迫切创新意愿的企业比重为82%,应当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投资,鼓励企业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设施,提高消费能力,强化产业发展的基础。[4]
在现代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从原来的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等一般要素,变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增加了技术、信息、管理等常规要素。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要素市场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原动力。“创新发展”就要从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开始。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将新供给经济周期分为: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供给老化阶段。原动力创新就是要在新供给形成之前,对新资源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治理模式创新。一是在摸清楚需求状况之后,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以在文化产品供给的门类进行创新,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范围,形成新的文化供给,以完善文化产品的供给结构,从而实现文化供给“量”和“面”的创新。二是对文化资源的科技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知识既是重要资源,又形成新的产业,产品可无限增值,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5]所以,科技创新不但能够打造出高品质、高质量、高时尚的新文化品牌,还能使文化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创新也不能盲目的创新,是需要前期广泛的市场了解,对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创新,从而增加文化供给的有效性。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制约,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时,从制度和政策上消除壁垒,以降低供给约束。一是制定宏观政策,营造稳定的文化经济环境,为文化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的保障。二是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微观政策,适度的简政放权,降低文化进入市场的准入标准,提高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合理优化文化企业的结构,制定文化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激发全民创造活力和消费潜能,激活文化企业及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充分激活文化金融的投资策略,优化和调整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和环境的优惠政策、制度,为创新性的文化新产品、新业态等文化供给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在保障文化发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制定以改善享受文化的基本权益和文化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于文化的“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社会效益”等属性,从实际出发,激发构建健康的文化市场的社会环境。
“互联网+”“文化+”是我国新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思想,是通过创新行业内的科技手段,激发行业活力,最终促进行业内、行业间的融合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新动能。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原有的消费渠道过于单一、或者消费渠道的有效性不高造成的。而“互联网+”出现,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于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议案中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015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5〕40号)中,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互联网+”将会在大数据的平台上,构建起一个基于基础设施与网络技术共存,实现信息、资源等互联互通、交互共享的平台。“互联网+”能够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的新需求,进而推动构建文化新供给的形成,形成和完善新的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品的宣传渠道和速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系列的、真实有效的消费渠道。
伴随着我国新经济常态发展,文化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同时,“跨界融合”也逐渐成为了文化发展的新常态,“文化+”也逐渐成为文化跨界融合的标志。“文化+”是一个以文化为主要核心,实行跨界融合的新经济形态,是与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体育、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以文化为驱动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文化+”的融合发展,主要是通过以技术的全面创新,运用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以文化为内涵,改造传统文化行业,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创造新创意、新时尚文化产品的目的,并为文化消费提供有效的供给内容,以推动文化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一是以品质化、品牌化等方式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新,提高文化旅游的相关内容和衍生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水平,促进文化消费的有效供给。二是通过“文化+金融”的方式,为文化融资丰富投融资的金融产品,激发文化企业和企业家的在新供给形成阶段的活力。这是以资本投资的方式,激活新供给产生的原动力。三是“文化+科技”的融合,通过新的高科技手段,开展产品的创新性设计,研发具有文化内涵的高科技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端产品、高品质和新时尚产品的需求。四是“文化+互联网”,是两种战略思想的开创性碰撞,以文化为创新点的新供给侧出现,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性,再以“互联网+”构建起新的文化消费平台,大力催生和完善新的文化产业链,形成新的文化市场生态,从而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方面来寻求新的文化供给的产生,来刺激需求,寻找新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地脱离了需求,一味地创新供给,当新的供给产生之后,发展到了新供给成熟阶段,还需要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严格控制新供给的盲目扩张和过剩扩展。在新供给的发展阶段,一定不要忽略了原有需求者正在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进行转移。所以,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注意需求的变化,充分掌握文化市场上的需求情况,找准需求的临界点,然后通过产品供给的不断革新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以延长产品供给的周期,才能充分地消化供给。文化消费是需求和供给的一个调味剂,通过观察市场的文化消费门类、供给产品的新方向,进而掌握提供新供给的相关信息,达到产生新供给的目的。尽可能的使供给的临界点与需求的临界点相匹配,最终达到新时期的文化供需均衡化发展,才能充分地体现文化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等文化属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