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敬畏感是面对超出自我框架的事物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一种自我超越情绪,会让人感到渺小。敬畏感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本文分析了敬畏感对人际合作行为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敬畏感对合作行为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敬畏感;人际合作;自我
面对壮观的日出日落、伟大的艺术作品、人类的科技创造以及宏伟的大自然,人们通常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情感反应。原型模型认为敬畏包含两个核心特征——感知到浩大和顺应的需要,同时又有美好、威胁、超自然因果关系等边缘特征。
人类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在社会互动情境中做出的,人际互动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同时的或者相继的行为对该情境中其他个体即刻和未来结果的影响,合作时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是重要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根据情绪的社会功能理论,情感协调社会互动,使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沟通,并在集体中担任各自的身份。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情感将人置于社会道德秩序中,在人际互动中发挥作用。
1 敬畏感与人际合作行为的研究现状
从情绪属性上来看,敬畏是一种集体情绪、道德情绪,还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积极情绪、物理或认知上浩大的刺激作用使个体产生敬畏情绪,伴随敬畏产生的个体渺小感使其知觉到更广阔的外界,把对自身的关注转向对集体的关注,伴随敬畏产生的个体渺小感使其知觉到更广阔的外界,把对自身的关注转向对集体的关注,敬畏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情绪。当个体把自己置身集体中,个体本身被放到次要位置,个人利益的关注度减少,这个过程通常是个体产生他人导向的行为动机,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比如协作集体完成任务,照顾集体成员感受,遵守集体规范,不去伤害集体成员等。自我超越情绪也是他人导向的一类情绪,也有研究表明他人导向的积极情绪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合作、助人、分享等)。以上论述从敬畏的情绪属性角度阐述了敬畏情绪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除此之外,国内外的部分研究也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敬畏对人际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一些研究发现特质性敬畏与关注他人的公平有关,特质性敬畏高的人更为慷慨,并且诱发敬畏情绪后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2 敬畏情绪影响人际合作行为的解释
根据提出的社会困境中的合作决策的整合模型,人际合作受加工外部合作刺激的认知控制系统和加工信任或威胁信号的社会认知系统调节,同时也源自大脑奖赏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外部刺激和信任信号能够通过奖赏系统影响合作意愿。
认知控制系统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三个核心成分,负责调节大脑的执行功能,监控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提供解决这种动机冲突的认知资源。目前有研究探讨了积极情绪对反应抑制、工作记忆、任务转换等的影响。敬畏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注意表现在影响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特质性敬畏主要反映了认知灵活性和开放性,而灵活性高则会在反应抑制、任务转换任务中表现更好。特质性敬畏和认知闭合需求存在负相关。研究证明,敬畏情绪对信息加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够促进人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激发个体“乱中求序”和减少对内在信息框架的依赖这三个方面。诱发敬畏情绪能够促进个体对信息进行系统性加工,更不容易被弱说服力的信息说服,其内在机制是敬畏情绪下个体感知到的确定性降低了。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可能激发个体寻求有序,给自己无法解释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关于信息加工,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敬畏情绪减少人对原有内在信息的依赖,在回忆故事情节时不依赖心里已有的典型的情节框架,表现出更高的脚本独立性(scipt indenpendent),记住更多非典型细节。
社会认知系统涉及社会互动中对他人期望的形成。社会博弈中个体需要推测对手的决策,做出可信度判断,从而调节个体行为,这都与社会认知有关。近几年,有相关研究表明敬畏感会对社会认知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理解为敬畏是如何建立在对一个人正常参考系的巨大感知上的。例如,敬畏可以使一个人感到他们有更多的可用时间,这可用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敬畏体验也可能引发不确定感并促使人们去追求秩序——例如,知觉意向性的随机性。另外,敬畏还与一种部分感相关联,即个体感到自己是比自身更大物体的一部分,通常是更大的類别。有高意向敬畏的个体(而不是骄傲或快乐)很少使用个性化术语,如“特殊的”或“独一无二的”,而更多的强调他们是大团体的一部分,例如将自身描述为“一个人”或“一个地球的居民”。在一些研究中,回忆敬畏经历的参与者讲述了相对于环境而感到渺小的感觉,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参与者回忆起过去对敬畏的个人经历他们报告了自己不那么重要的感觉,个体把对自我的注意力转移到更大的实体,这种转变对无私行为和社会协作行为至关重要。
在社会决策中,亲社会个体具有内在的合作意愿,而亲自我个体的合作行为需要有个人获益的外在动机信号。目前有不少学者认为自我可能是敬畏感作用于个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一些研究也关注自我的渺小感的中介作用,能够激发个体表现出更多融入最大的集体之情,让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集体导向行为。
3 未来研究展望
根据已有研究可以发现敬畏情绪与人际合作行为之间存有联系,但是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尽管敬畏感是积极情绪的一种形式,但是敬畏的内涵也会有消极的一面,也会伴有恐惧、害怕的体验。当我们目睹龙卷风或是看见世界贸易中心塔楼的崩塌时, 敬畏和恐惧掺杂在一起。死亡、绝望和怜悯都是敬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敬畏的复杂性表明它可能具有多方面的效应, 其中并非完全是积极的。根据敬畏的原型模型, 敬畏的消极效价是个备选成分, 它的出现取决于威胁(这一边缘特征是否出现。但并非所有的诱发情境都会像“龙卷风”等自然灾难一样具有明显的威胁特征。消极方面的敬畏情绪是否仍与人际合作行为、道德行为、助人行为有一定的联系,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仍有待发展。
除此之外,敬畏情绪影响人际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尚不清晰。自我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中介作用在不同的实验间也出现了不同结果。自我可能是敬畏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也因此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小自我的中介作用在目前研究中尚未达成一致。然后敬畏情绪对于自我的影响不仅渺小感的产生,也不仅对自我这一个概念产生影响,除了自我之外的其他影响人的行为的可能心理机制尚未得到关注与直接验证。
参考文献
[1]董梦晨,吴嵩,朱一杰,郭亚飞,&金盛华.(2015).宗教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3(6),1095-1108.
[2]董蕊,彭凯平,&喻丰.(2013).积极情绪之敬畏.心理科学进展,21(11),1996-2005.
[3]Danvers, A. F., & Shiota, M. N. (2017). Going off script: effects of awe on memory for script-typical and -irrelevant narrative detail. Emotion, 17(6).
[4]Piff, P. K., Dietze, P., Feinberg, M., Stancato, D. M., & Keltner, D. (2015). Awe, the small self, and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08(6), 883-899.
[5]Keltner, D., & Haidt, J. (2003). 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17(2), 297–314.
作者简介
王贤(1995-),女,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