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币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一枚小小钱币的背后,能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历史文化情况。压胜钱主要作为汉族民间的一种吉利品或避邪物,而不是作为拥有社会流通手段的货币。随着时代的发展,压胜钱有了不同的用途,样式也逐渐增加。本文将通过压胜钱了解当时当地的政治、民俗和文化情况,这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压胜钱;天府之国;历史文化
一、 绪论
压胜钱是主要作為一种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代钱币,它最初出现在西汉,经历了多个朝代,直到民国初年还有铸造。起初它的本义是指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压胜钱所指代的含义范围越来越广,按不同的用途,也有不同的品类。通过对压胜钱的考察研究,对于我们考究各朝代的政治、民俗、文化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压胜钱作为特殊的一类钱币,近些年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处于一个波动上升的状态,在压胜钱的类别探究,发展历史,所体现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研究较多,针对四川地区的压胜钱研究则是相对较少,近年来有所增加,主要以国内学界研究为主,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不多。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压胜钱进行的简要分析,结合各类文献资料来探究四川地区出土的各类压胜钱的品类及对压胜钱的研究现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二、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压胜钱品类
四川博物院目前收藏有多个朝代多种类型的压胜钱。其内容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有密切关系。由于面积较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值得研究。接下来本节内容就主要介绍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不同品类的压胜钱。
(一) 宗教类压胜钱
博物院里代表道教思想的压胜钱是“乾隆通宝”。据考证的资料显示,在形体方面,它非常薄,整体为八菱形,中间开了方孔,且内外有廓;在材质方面,“乾隆通宝”为铜质压胜钱;在钱文方面,表面的文字凸起,正面是用正楷刻写的“乾隆通宝”四个汉字,而背面则是由满族文字刻写的“宝源”两个字。博物院收藏的“乾隆通宝”是八菱形的钱币,为八卦钱的一种,体现的是道教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代表佛教类的是“南无阿弥陀佛”钱。在形体方面,它整体为圆形,钱币中间有方孔,钱币上方为双耳形状,双耳中有圆孔;在材质方面是属于铜质压胜钱;在钱文内容方面,在正面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在背面则写的是佛教咒语“嘛叭”。这也就很鲜明地表现出其为佛教特色的压胜钱。
(二) 生肖类压胜钱
这里介绍的是“八卦挂花十二生肖钱”,它的体积相较其他压胜钱来说较大,形状上则呈现的是葫芦形,中间是圆孔,内外都有廓,正面上部是半圆形的,正中有一个“挂”字,边上是葫芦把,两边葫芦叶是往上卷的,均有圆孔,下部则为圆形;在材质方面采用的是铜质;钱文内容上,下部内圈为等十二地支,外圈就刻写有与之对应的十二种生肖动物,惟妙惟肖。这类压胜钱是当时的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理解,现在学界一般认为生肖钱币最早始于宋代,以后历代都有大量的铸造,特别是在清代以及民国初期最盛行,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祈福和避邪。
(三) 吉语类压胜钱
吉语类的压胜钱以钱面上刻写有“吉祥如意”四个字的钱币为例,在形体方面,它整体呈现为圆形,中间有方孔,内外都有廓;材质方面,它是铜质压胜钱;钱文方面,正面有用楷书字体刻写的“吉祥如意”,背面则是“贵子贤孙”。
这一类的压胜钱在清代主要是用在民俗节日方面,譬如有结婚撒帐、节日馈赠、婚嫁压箱、祈福悬挂、护身避邪等等。
(四) 编穿花串类压胜钱
编穿花串类压胜钱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钱币,其中以博物院收藏的“乾隆通宝”编穿的三角形花串钱较为有特色,这是将红棉毛线编穿“乾隆通宝”成三角形,底部是使用的棉毛线编成三条麻花穗子,左、右下角则是编穿了一枚乾隆通宝。两组钱串编制形式都是一样的,组合成对。这是清代民间通过用流通货币手工编穿的一种民俗用品,一般用于修建房屋时悬挂在房梁上或者屋内的某一地方,用作祈福、避邪,而这一传统民俗直到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
三、 清代四川铸造的压胜钱品类分析
在清代,压胜钱制作工艺水平更为出色,其内容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在四川地区,宝川局铸造压胜钱的数量和工艺水准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现今学界以压胜钱的制作工艺为标准,大概将其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镂空品和实体品。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各类材料对清代四川所铸造的实体品压胜钱的主要品类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吉语品
所谓的吉语祝福类压胜钱,就是在压胜钱上面刻写上一些经常使用的一些祝福语言。古代巴蜀吉祥语钱币,既是中国传统压胜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俗钱的一大种类,钱文多为吉利辞藻,用于礼赠、祝福、纪念之类的是中国古代吉祥民俗的重要表现。
清代四川铸造的吉语祝福类的压胜钱就经常铸刻“满堂福禄”、“加官进禄”等,这类压胜钱是川炉压胜钱里一支比较庞大的队伍,粗略估计,有近百个品种。而这类压胜钱经常能在古玩市场上看到,表明了吉语钱在当时的时代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用途也比较广泛。
(二) 神仙道佛品
这一类压胜钱就主要是通过在钱的正面或者背面刻写一些体现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用语。例如体现道教文化的就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佛教文化的则表现在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这类压胜钱传世较多,上文也提到过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些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压胜钱。在我国民间传统社会,神仙佛道品类的压胜钱用途非常广泛,既可配挂在身上用于保平安,又可用于镇宅、巫术占卜或者挂在厅梁等。endprint
(三) 钱文品
主要指表面刻写有各类文字的压胜钱,在它之下也包含有很多种小类,例如有清代四川宝川局所铸造的年号压胜钱,据说始于乾隆年间,这类纪年份和纪年份的压胜钱是清代压胜钱的特色之一,还有一种刻写诗词文字类的套子钱,它铸于清代晚期,也是清代川花的代表作,每枚钱币配以一首诗,用篆、隶、真、草四种书体来表达诗情画意。
四、 对于研究保护压胜钱的现实意义及反思与展望
(一) 现实意义
自汉代出现压胜钱以来,它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压胜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压胜钱所代表的含义并能够从深层次去了解到当时当地的民间风俗文化,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非常有利的。具体来说,我认为研究压胜钱有以下几点意义。
其一,保存文物的价值。压胜钱在古钱币的范畴内,虽然说钱币是“锱铢小器”,但它却也同青铜器、陶瓷等物品一样,拥有文物的价值。压胜钱主要用于赠赏、压邪、镇库、开炉铸钱或其他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之用。所以,压胜钱一般都携有吉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等,并有龙凤、八卦、星斗、人物等图案,虽不参与货币流通,却一向具有较高的收藏欣赏价值。我们现在积极去研究它,加强对它的了解,更有利于挖掘其中的价值所在,也有利于它价值的保存。
其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压胜钱和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大的联系,钱文上的图案也较为明显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俗、精神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等。随着对我国出土的古钱币研究不断深入,学术界的研究视线和方向也在不断拓宽,在研究压胜钱的同时也积极联系到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文化,这样一来也是十分有利于我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
(二) 反思与展望
对于压胜钱的研究,总的来说是兴起的时间不是特别长,当然这也不是说以前就没有过对压胜钱的研究,但压胜钱大多是私钱,且属迷信的产物,又非正规流通货币,过去的学者对其少有研究,很多都只在论文里一笔带过。使得学界对压胜钱的研究成果较少,然而随着对压胜钱的研究及收藏热度增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又出现了大量仿造的假币,有的甚至是以假乱真,造成了经济市场和文物界秩序的混乱。这种对压胜钱态度的冷热突转,其实是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值得我们反思。
压胜钱是一种特殊的古代钱币,虽然没有成为流通使用的货币,但却更多的是代表着一个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它存在时间较长,流传较广。此外从压胜钱的种类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来看,也都是非常精致的,因此压胜钱作为古钱币里的一个重要类别,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去积极探究压胜钱及其背后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 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下的一种产物,压胜钱曾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教育方式、文学艺术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有压胜钱的传统。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思想和社会民俗文化及其对现在仍然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文物甚至是现实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对压胜钱的研究并不算完备,还有很多方面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究。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压胜钱的考察探究,积极挖掘其内在价值,这对于压胜钱的收藏保存,以及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琳.压胜钱小议[J].江西历史文物,1986(02).
[2]刘波.试论钱币与民俗之关系及古代巴蜀吉祥语钱币[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4(00).
[3]葛现德,马美艳.别具一格的“压胜钱”[J].文物春秋,1991(04).
[4]刘春声.趣味盎然的早期压胜钱[J].中国钱币,2010(03).
[5]初澜.美不胜收的十二生肖压胜钱[J].收藏界,2013(05).
[6]王纪洁.压胜钱及相关问题略论[J].中国钱币,2004(04).
[7]朱安祥.读《大辞典·压胜钱编》札记一则[J].中国钱币,2015(03).
[8]熊承芬.鹤与压胜钱[J].南京史志,1995,05.
[9]公柏青.漢代压胜钱上体现的宇宙框架[J].中国钱币,2012,02.
[10]申柏,李豪东.中国古代压胜钱中的审美意蕴[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作者简介:
朱锐,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