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全新的设计理念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是自身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教师不可以包办代替。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学会等待,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只有这样,数学学习才能收获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课堂;经历等待;收获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真实诠释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内涵,即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和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仓促地提供给学生答案,便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究的权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便停留在表面,既不能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又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形式,所以这样的形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在课堂中,我们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耐心等待,给学生思维发展留有余地,让他们的思辨性和逻辑性都有适当的施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究,去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只是辅以适时的调控,让学生的知识内化完成一个必要的步骤。
一、 等待,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
数学学习本来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经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现实出发,为学生积极创设出符合他们愿望和心理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等待的过程中,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长,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逐渐产生探究的欲望,提升学习效果是指日可待的。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抽象思维还没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单纯地用算式给他们表示,就难免显得空洞、乏味,为了解决这种抽象和形象的矛盾,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便采用了直观教具的方法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舍得花时间用在等待上,学生自然会回报给我们惊喜。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给每一个小组分别准备了一定数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不同平面图形,在比较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的过程中,让他们用不同教具代替数字,在一一对应的摆放过程中,懂得该如何列式及计算。如我们在计算9比5多几时,学生先在桌面上把圆形摆放了一排,然后在圆形的下面,以一一对齐的方式又摆了5个三角形,当摆好之后,学生明确地看出来两种图形对齐之后,还多余4个圆形,他们便明白了:9比5多4,而且要计算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的问题,即用大数减去小数即可。在这样等待学生摆放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原来数学学习如此有趣、如此简单!
二、 等待,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探索
小学生因为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有差异,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效率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知识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加、减法该如何计算,而是先从超市购物开始,提问:同学们,你在逛超市的过程中,首先会关注到物品的价格,在超市货架上,很多物品都是用小数表示的,例如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2.5元,一袋火腿肠的价格是9.9元,一盒牛奶的价格是4.5元,当我们要把这几种商品买下来,该付多少钱,你自己能演算出来吗?学生被这样的实际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笔者接下来便告诉学生:大家先回忆一下整数的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明确回答:整数加、减法是要把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让学生思考一下:小数的加、减法你认为该如何计算?學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己猜想:我猜:小数的加、减法也需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再做加、减计算,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自己的猜想过程。学生们有的是把末位对齐,有的是把小数点对齐,算出来的结果自然不同,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注意事项,即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把末位对齐,同时计算结束后,要将小数点移下来,求出正确结果。在这样一步步地猜想、验证、求证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最终便能主动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 等待,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错误
数学课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是具体的、不可复制的,同时也是不可完全预设的。教师不可能牵着学生一步步走进自己设计好的轨迹,要允许学生自己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出错的过程,这些错误不要急着否定,其实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这些错误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学生理解有偏差,或者是看问题的角度有问题,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教师能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应对,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认识错误、否定错误的过程,然后对正确的方法和策略便理解更深刻,掌握更扎实。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逐步培养每一位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学习解决问题时,把一块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段需要2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学生看到题目,异口同声地回答:12分钟!笔者认为这时单纯否定,把学生批评一顿会大大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于是我便准备把这样的题目交给他们自己去探索。我便告诉学生:果真是12分钟吗?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学生们急于证明自己,于是主动想到不少办法,有的用小棒演示,有的在纸上画图,有的用纸条折叠。通过各种方法,最终验证原来自己脱口而出的答案是错误的,也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错误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激发学生智慧的有效资源。
结语
学生学习是一种动态生成过程,当学生在探索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兴趣勃发,等待学生探索经历,等待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可以说,等待,带给数学学习一种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小学数学错误案例集锦[J].教学月刊,2009,4.
[2] 涂洪亮.等待花开的声音[J].小学生数学学习导报,2012,4.
作者简介:边湘,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三河尖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