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18-01-30 13:37王佳芸
考试周刊 2017年60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生物教学心理健康

摘 要:近些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生群体中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峻。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学校教育。本文结合现在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现状,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出发,结合课堂教育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求达到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状愈发激烈,在社会大环境的耳濡目染中,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即强调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与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即是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将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新《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更全面地了解人的健康,学会克服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健康成长。

一、 着眼课堂,以身示范,以情动人

《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说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正像生物学者所说:最初的学习都来源于模仿。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便是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

1. 调动良好的情绪进行课堂教育

在现代教育中师生的关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不再“唯师是从”,也不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而相反,教师更像是一个“表演家”、一个“引路人”。因此,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着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而某些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主导整个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教师只有积极调动良好的心理情绪,才有利于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学生都会表现得很兴奋、很活跃,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自己的观点;而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他们却表现得很“安分”,有时甚至是“漠不关心”地走神了。有时就会有其他老师问我“学生为什么那么喜欢你的课?”,我一直以为是生物学知识有趣吧。直到有幾次,我或因学生的作业写得太差或因身体不适等情况,蹙着眉头、板着脸进入教室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也不笑了,也不“闹”了。一天,有位学生课后忍不住跑来“安慰”我说:“老师,你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太好?不要不开心,你不开心,我们也会不开心的,你看有些人都听不进去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我的情绪影响了他们。他们会因我出现在教室外的走廊时而欢呼雀跃,他们会在我的课堂上表现得兴奋异常,是因为我几乎都是带着笑容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啊!通过这些事情,我便感受到教师积极的心态可以带动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并由此表达出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运用语言的艺术渗透情感教育

曾经看过有教师对语言艺术的运用做过相关研究,事实证明,当教师经常性的把礼貌用语运用在课堂对话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而且使得部分爱走神的学生也能更长时间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而不是用于开小差或者捣乱,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情感和正确的行为方式的形成。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我常常会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尤其是对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会更多的鼓励他参与到整个课堂中,会跟他说“××同学,你不妨来试试回答这个问题”,当他们回答错时不去冷嘲热讽,而是尊重他们,更肯定他们为之而付出的努力。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多用文明用语、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会更愿意与教师交心。

3. 塑造人格的魅力深化心理教育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话:“高度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实事求是、不辞劳苦——这才是最吸引孩子们的东西。”马卡连柯还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在每次备课前,我都会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中提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扩展,例如在讲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传染病的预防》一节中,学生对艾滋病已有所耳闻,但仍充满着好奇,因此,我整理出了关于艾滋病研究和预防的最新进展,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地与学生一起分享,学生也非常愿意听我讲。

二、 抓紧教材,深挖资源,相辅相成

生物学课程中几乎没有直白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是渗透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只有充分备课,在熟悉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各章节知识内容,联系教材知识外延,才能挖掘出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在教学活动中准确找到切入点,将知识讲授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 利用生物学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不足为奇,对他们生命价值观的影响也收效甚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这些“显而易见”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中由浅入深,挖掘出能引起学生共鸣并为之动容的教育内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有一章节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很容易学得“心脏”、“血管”、“血液”等知识内容,这些内容“显而易见”,看似很简单,如果只是简单的认识这些内容并不难,但其中体现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则容易被忽视。于是,我利用这一点,在讲解时塑造了一幅“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管网图”,将“心脏”比作抽水的“动力泵”,将“血管”比作“自来水管道”,将“血液”比作“自来水”,当“管网图”塑造完成后学生惊叹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构造的巧夺天工,更惊叹于其结构与“血液循环”功能相适应的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我再举出其他生物类群的血液循环系统或物质运输的方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比较,并由此发现生物间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那么尊重生命,自觉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便无需多言,自然而然在学生心里扎了根。endprint

2. 关注生理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爱护自己

从社会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一直处于“朦胧”状态,可以说是“被遗忘”的教育。但孩子进入青春期,性教育又成为一个无可避免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面对这一现状青少年想要从正规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几乎很难实现,于是就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扰,甚至使他们发生婚前性行为,或引发性犯罪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

十四五岁,孩子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被有些学者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因为身心变化的巨大差异使孩子们面对许多猝不及防和难以预料的状况。于是,在这个时期他们会有许多疑惑和问题,他们希望得到解答,但他们可能会害羞,这时候就离不开家长或教师的正面引导和正确教育。如果此时性教育出现缺失,那么就可能因为疑虑的积压,影响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迫使他们在焦虑心理和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不道德或违法的事情。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我认为此时能充分运用学科优势,关注生理學知识,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正确引导,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人的生殖与发育》这一章节是对他们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素材。我会利用很多时间,收集、安排图片、视频等资料,也会尝试许多互动游戏等,努力将生理学知识与学生青春期身体、心理的发育发展特点相结合,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正确地认识青春期的变化。

3. 巧用科学史故事,让学生体味生命意义

在生物教材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用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除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外,科学家的故事等也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生物学课本中讲述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看似简简单单数个字,其中却饱含了他的艰辛和坚持。于是,我深情地将他的故事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孟德尔家境贫寒却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困境中坚持学习、研究,经过了八年日月的辛勤劳作,在不断的失败与尝试中,在逆境中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第一次用数学定量的方法将遗传规律表示了出来,这就是后人称为的“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是生物遗传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通过科学家故事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失败与成功的内在联系,明白坚持与态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学会在逆境中坚持,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在课堂教育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还有很多,本文只是就教师和教材两个层面做了简单阐述。作为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和内心世界,在教学实践中将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育中,为培养出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而不断努力。

作者简介:

王佳芸,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生物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