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数学课堂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限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从细致观察、大膽质疑、展开想象、动手实践入手,这就呼唤一个新的、充满活力与动力的课堂——“开放、探索、创新”的课堂。本文结合《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片段,谈谈在“开放、探索、创新”的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开放;探索;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但是,现在的数学课堂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教师:两极化。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常常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这样,学生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环节,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过程。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学生探索了、交流了,但最后什么收获都没有,探索、创新的课堂流于形式。
学生:以初一期中考试一题为例:
某邮递员骑车从邮局出发,先向东骑3km到达A村,再向东骑了5km到达B村,然后向西骑了14km到达C村,最后回到邮局。
(1)以邮局为原点,以向东方向为正方向,用0.5cm表示1km,画出数轴,并在该数轴上表示出A、B、C三个村庄的位置;
(2)求C村与A村之间的距离;
(3)这位邮递员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该题主要考察了确定点的位置以及有理数的计算两个知识要点。问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事实是,很多同学失分,因为他们想象不出这个场景,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强。
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限的,以至于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创新地解决问题时,存在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细致观察。
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小故事,启迪学生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比如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刮风下雨,你看到了,这是观察吗?不是,你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自然界发出的信息。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认识事物,应该与看、听、思、动等思维活动紧密结合。
其二,大胆质疑。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见真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大胆地对“地心说”产生质疑,通过自己建立天文台,毕生观察研究,创立了“日心说”,推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没有怀疑,就没有真理,怀疑是探索的原动力,是创新的基石。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不唯上,不唯书,大胆质疑。使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平时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记录疑问;课内讨论,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课后反思,升华、内化疑问。
其三,展开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我国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为3.1416。他从探索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入手,一步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与圆周融合。如果缺乏对于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增加的形象变化的想象,就不会有这个伟大的发现。因此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你走向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基石,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也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例如我们在教函数的定义,出现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有多对一的关系而不能有一对多的关系,这个问题非常抽象往往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发挥想象力,把它具体化,学生就非常好理解。我们可以这样举例,一个人或两个人或三个人可以同时坐一辆出租车,但是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辆出租车。这样学生即能轻松理解,又印象深刻。
其四,动手实践
课内和课外是数学学习的两大“战场”,教学中,要把数学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交流讨论并加以解决;也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如“数学模型制作比赛”、“数学实验”等。
不论是细致观察、大胆质疑,还是展开想象、动手实践,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课堂上根本无法做到,它需要一个新的、充满活力与动力的课堂,那就是一个“开放、探索、创新”的课堂。“开放、探索、创新”的课堂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开放情境,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开放性问题要低起点,宽入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参与到新课中来之后,老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对困惑问题各抒己见,对同学的思路办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在交流讨论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深化、拓宽,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讨论遇到“迷茫处”,教师担当引导者,加以点拨提升。最后回眸精要,总结提高,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支配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有些环节可以相互穿插,如点拨提升、引发创造可穿插在探索提问、讨论交流环节中。
下面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我在尝试“开放、探索、创新”的课堂,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 问题情境endprint
图片观察:教材中的广场俯视图
师:这是一个广场俯视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五边形、六边形、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对于五边形,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五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2:我想知道五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想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4:我想知道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
师: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五边形的内角和,你们猜猜看五边形的内角和会是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270°,540°,360°……
这样开放的问题情境,起点比较低,入口比较宽,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畅所欲言,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 探索提问、讨论交流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吗?请小组合作探索,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得到答案。
1. 活动一:探索五边形的内角和
(1)每位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画图,写解答过程)。
(2)组内交流、讨论、汇总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借助投影)
汇报完毕,若还有其他方法的,进行补充。
学生在汇报时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3×180°=540°
(2)180°+360°=540°
(3)4×180°-180°=540°
(4)2×360°-180°=540°
(5)5×180°-360°=540°
(6)量出每個角的度数,相加得到内角和为540°
教师补充:课件动态演示:将五边形的五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周角和一个平角。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现在又知道了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那么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呢?七边形呢?
2. 探求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
有了前面五边形的探索基础,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说,教师演示。
师: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先猜猜看。
生1:n×180°
生2:(n-1)×180°
生3:(n-2)×180°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吗?请大家自己想办法验证。
3. 活动二:探索n边形的内角和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2)组内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3)学生汇报,老师小结、板书。
生1:从已知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可得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n边形
内角和360°360°540°720°900°……(n-2)×180°
教师小结板书: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整个教学流程以“从特殊到一般”为主线,将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猜、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从个人到小组到班级,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团体展示的过程,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对于五边形,你最想知道些什么?”“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先猜猜看。”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本节课中,在探索五边形内角和时,学生的方法多样,数学创新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以上就是我对营造“开放、探索、创新”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些看法与个人实践。由于实践的时间、条件有限以及自身研究水平不足,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艰巨而又长远的任务,但势在必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不断实践,打造“开放、探索、创新”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亚男.《初中数学教学攻略大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孙琪斌.《孙琪斌将数学》.语文出版社,2010,5.
[3]周玉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4]严加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浅谈治学之道》.
作者简介:
曹雅,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