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作文“评”策略探究

2018-01-30 11:54陈美兰
考试周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评改学生主体尊重

陈美兰

摘 要:“以生为本”的作文评讲模式,是创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它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传统,实现“教师讲少,学生评多”,从作文素材的评估到成文过程的评议再到升格文的评改,层层的环节都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评”的优效。

关键词:评估;评议;评改;学生主体;兴趣;尊重

在进行“高中语文作文讲评课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摸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探讨如何在“讲”与“评”中践行“生本教育”。一味地只是弱化教师的“讲”,并不能凸显学生的“评”,要想讲少评多,前提是学生愿意去评,不去寻求“评”的最佳形式,最终只会出现沉默的课堂抑或重回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只有有效和富有吸引力的“评”,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的热情,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课堂主体时,进而外化为主动行为,教师的“少讲、不讲”才会带来学生的“多讲、多评”,如此才能形成健全的作文讲评课堂。

当然,首先我们要来探讨的是“评”的概念。所谓的“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写文章、教师旁批文章这样一种单一的评改模式,它应该是更开放的,内涵更广的,它包含最初作文素材的“评估”、成文过程的“评议”、升格文的“评改”这三个阶段,也是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一、 作文素材的评估亟待学生的参与

现代认知学派学者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能带领人们不断地探索事物的根源,也会不断地激发人的潜在能力。最初的素材选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不容易触发他们接下来“评”的热情。的确,传统的写作素材的选择,往往采取的是教师筛选、再布置给学生的方式,素材的选择上带有浓厚的教师个人色彩,如此因为年龄带来的三观差异,可能就会出现不受学生欢迎的情况,因此,教师对于作文素材的挑选、评估可以做大胆的“放手”。而这个阶段的高中生开始摆脱懵懂的被动接受状态,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随之发展,他们对于事理的判断初具雏形,且又能有同龄人的立场角度,由他们来筛选话题,评估话题的受欢迎程度,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我们在学期初尝试通过班级作文QQ群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投票的形式筛选。例如之前的一次网络调查:你目前最关注的新闻是什么?其中3月23日在长沙贺龙体育中心举行的中韩两队世界杯预选赛这一事件就以高票胜出,我们就此素材设置了作文题,这样的出题形式远比教师苦心选择来得简单且受欢迎。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科技不仅仅改变了生活,它也将改变我们的课堂学习方式,90后、00后的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他们比之前任何一代的学生都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以投票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对作文素材的评估,能使学生有主人翁的切身感受。当他们真正有了我是课堂主体的意识后,越来越多贴近他们的作文素材便借助网络投票平台闪耀登场:谈“创新”,五易画风的齐白石绝对拼不过以颜值刷爆全球的韩国Running Man;谈“简朴”,不浪费一粒米的周总理自有他的伟人魅力,然而依旧不如身为亿万富翁却始终灰色短袖T的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来得更有暴击力;再有用符号、冷僻字、平假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火星文”;行走在互联网时代的极客一族;安逸也无奈的亚文化群体“校漂族”……他们选择这个年龄层喜闻乐见的素材,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抉择、思考、判断,这样的信息接受必然是主动自然的,当然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因为话题无法贴近学生、造成学生不爱评不想评或无话可评的尴尬。

二、 成文过程的评议形式要“够味”

作为“评”的主体环节,成文过程的评议形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检测学生是不是真正成为课堂主体的关键,它的效果以学生“议”的热烈与否、广泛与否、深刻与否来判定。形式多样新颖,才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因为兴趣是个体进行各项活动的最佳驱动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也是当代教师所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之一。诱导成功与否,在于相机是否得当,得当的“机”才能将学生这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因此,无论是实体课堂还是虚拟课堂,教师都可以做更多评议形式的尝试,正如一道美食只有色香味俱全,才能诱惑食客的胃,同样,要想吸引学生,评议形式要“够味”才行。

例如:在传统写作课堂,一篇学生的习作往往局限于一人或两人评,容易“一锤定音”。针对这一弊端,在实体课堂,我们可以尝试将升格文采用漂流的形式在班级中流动修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个性的感受和独特的评议,总不希望自己千辛万苦写的文章被“一票否决”,于是这时候总是期待有更多的共鸣者出现,采用漂流的形式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利用学生希望被别人认可、自然也更认真地认可别人的心态,这样的评议行为自然会更主动高效,这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作文评议过程中的运用。

再如,在实体课堂还可以采用小组互评互改的方式。《新课标》中提出写作应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要求“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相互促进。”由此可见,锻炼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能力,是进行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课堂教师多是一言堂,留给学生呈现个人观点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小组互评互改就能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既可以从他人作品的语言、思想、构思中获益,又能摆脱以往“教师课堂霸权”现象,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展示自己对所评改的文章的不同看法,进行思维的碰撞交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前提、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为目标来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

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班级QQ群创建虚拟课堂。QQ以设计超前、个性多样、社交多元的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近几年来,90、00后群体更是成为QQ的新一代核心用户群。要想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就要审时度势析人,以当下的“网潮”为契机,大胆的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虚拟课堂上,教师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进行正反方的自由辩驳;或者在预设的话题下教师给出一段作文开头,由学生在QQ群里进行不同形式的段落接龙;再或者以论坛跟帖的形式升格某篇学生的习作……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更加随性自由地使用他们认为“潮爆”的QQ表情、个性签名来表达他们的个人情绪和个人思想。在这样一个宽松、前卫的多媒体环境下,又何愁學生评议的热情不够高?endprint

三、 “評改”的高效来自于对学生付出的尊重

“评改”即为修改文章。为何要改?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鲁迅先生也说:“好文章要修改两遍以上。”这道出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正如璞玉,只有经过精心雕琢,才能制成晶莹夺目的艺术品供人们欣赏。作文也不例外,只有经过反复认真地修改,才能写出文质兼具的美文。然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多数的学生认为“改”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学生作文章,教师改文章,天经地义,顺理成章,实际上这是种思维误区。学生单纯看老师的评语,不去反复斟酌推敲自己的作文,就无法在语言、构思、选材、思想等方面取得突破,自然无法获得作文的要领。因此,“评改”环节要吸纳学生成为主体,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打消学生的依赖性,转变他们的态度。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习惯把着力点放在作文的“评议”这个环节而弱化“评改”,弱化“评改”的结果是忽视,当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修改之后,往往缺少合适、足够的平台来展示,学生收获不到成功的愉悦和他人的认可,就很难产生内驱力,坚持便不过是纸上谈兵。如此形势之下,教师就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鼓励方式。例如:对于已漂流结束的升格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现在班级学习园地,对在评改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百家争鸣”教师应予以肯定和适度引导;将学生在虚拟课堂中评改的精彩片段打印成册,在班级或年级中传看借鉴;在教师的技术指导下,由学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评改范例制作成微课上传共享……重视学生的评改成果,既认可了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又能使评改落实到实处;既提升了他们的修改能力,又能迁移形成学生自己作文的能力,如此看来,这是一件该长抓不懈的大事。

叶圣陶先生曾问:“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我想能,也是必须能!传统的作文讲评模式是高耗低效的,在不断优化作文讲评课堂的道路上,我们要尽一切可能的努力,去寻求更多更好的“评”的方式,只有当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走上“神坛”时,教师才能真正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43.

[3]符文波.高中语文教学法之我见[J].新华教育导刊,2010,6.

[4]姚海婴.作文还可以这样改[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6):46-47.

[5]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北京青少年研究所.青少年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改学生主体尊重
作文要厚积薄发
培养小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试论作文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