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育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以追求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高效为目标,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途径,以课内海量的阅读为特征。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究
一、 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解读
从字面分析可知,语文主题学习,首先是针对语文这个学科的,是依据了语文学科的特征而创设的;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围绕一个中心的主题展开,在主题的界定下,整个学习活动形散而意不散;第三,强调的是学习而不是教,虽然这是由教师组织并发起的教学活动,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通过特定的主题,将一些散落的知识、阅读材料集中整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将这些材料按照主题串联起来生成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个别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的内化。
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和探究,从而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能力的综合训练有着极强的价值意义和突出的作用。而且,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宽松、开放的条件,其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度得到有效激发。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语文主题学习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结构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因而,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提高教学的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教与学都变得轻松和简单,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 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通常来说,语文主题学习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拟定主题、组织材料、展开阅读。
(一) 主题的选择与拟定
选择和拟定主题的途径通常是依据教材的编排来拟定、经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来拟定和由教师依据教学需要而设计。
依据教材的编排来拟定语文主题学习的主题,是最直接,也是最便利的途径。以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为例,教材的每个单元其实就是某一主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这个单元的首页上,已经对单元的学习内容、主题和阅读目标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教师即可按单元的编排拟定主题,即“战争”。
经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来拟定。教师对某个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并提炼出一个主题。如,阅读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联想到曹操的经历和身份,拟定了一个“政治人物诗歌”的主题。组织学生按照这个主题阅读曹操、毛泽东、刘邦、闻一多等政治人物的诗歌。
由教师依据教学需要而设计。有时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拟定主题。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爱国”主题的阅读学习、在三月份组织“绿化”或“雷锋精神”主题的阅读学习,等等。
(二) 阅读材料组织
为学生提供(或帮助学生选择)系统的、大量的阅读材料是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
教材一般是按一定主题而进行编撰的,因而,依据教材来选择阅读材料是最方便快捷的。如,“口语表达”这一主题,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篇文章,《纪念伏尔泰一百周年的演说》《致女儿的信》等四篇文章都是精彩的口语类阅读材料。
当然,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不能满足“大量”阅读的需要,因而,还需要从其他途径组织阅读材料。如,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来选择阅读材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再如,通过网络搜集阅读材料,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还如,让学生到社会中、家庭中去访问、调查,从而获取资料。
在组织阅读材料时,教师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选择的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保证“主题学习”结构化的需要;二是阅读材料要能够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一些文学水平低、内容低俗的材料不能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
(三) 主题学习的方法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内实现大量阅读,并以自主、互助的形态开展学习活动。
(1) 可不讲授的就不讲。如,不讲学生已经在前期学习中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搞清楚的知识;不讲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搞不懂的知识。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如,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应进行及时点拨和指导。
(2) 对于阅读材料,教师不必每篇都讲到。包括教材上的文章,教师选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给学生们讲解,剩下的时间,应尽快交给学生。
(3) 引导学生“精读”和“泛读”结合。教师要针对阅读材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对一些经典的、有趣味的、有较高价值的要精读,而对一些参考性的、辅助性的、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则建议学生泛读、快读,以保证阅读量。
(4) 主题学习,并不是学生“沉默”的阅读,而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形式下,有学生的独立阅读探究,也有学生或师生间讨论、合作探究。此外,教师应围绕主题及阅读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写作训练及综合性素质培养等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 语文主题学习的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及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一些在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的问题是值得教师认真反思并设法解决的。
一是,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论研究不到位,操作就会出现偏差。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主题”“语文学科”“学生的学”这几个关键理念的把握。
二是,教师应严格区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强调的是课内的阅读。课外阅读至少会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没有有效监督;缺乏教师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三是,“语文主题学习”不是一次活动。语文主题学习的效果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后才能得到体现,因而,间断性、活动性、表演性的语文主题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总之,初中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契合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对学生发展语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自主意识及能力等都是有益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正确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意识到主题学习“厚积薄发”的教育特征,有规划、有耐心地开展,从而保证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富昌.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主题学习[J].青年与社会:上,2015(3):153-153.
作者简介:常军旗,陕西省米脂县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