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儿童立场的规则意识培育策略

2018-01-30 00:41朱凤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号令铃声规则

朱凤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法治教育内容包括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等。因此,规则意识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内容。而低年级儿童法治观念的培育重点自当是在正确儿童观观照下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就此,笔者以“校园里的号令”(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校园里的号令”是第二单元第6课,承接第一单元,依然是入学适应教育。本课以学校生活的规则意识建立为重点,旨在促进学生了解和熟悉学校生活的制度化象征——号令,并能依据号令作出相应的行动。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进而喜欢学校生活。此时,学生已入学一段时间,通过参加开学典礼、每日活动、晨会班会活动等,初步熟悉了校园的各类铃声,对不同号令包含的意义也有一定认知。因此,本课重点是帮助学生整理生活,在已有的碎片化生活经验基础上,系统地感知“号令”,按照要求作出正确回应,规范自身行为,学会自觉遵守校园生活规则。基于此,笔者尝试激活校园生活资源,设计了丰富的学习活动。

一、发现榜样,激发遵守规则的动力

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因为儿童的能力与习惯往往是从模仿中习得的。在教学中,笔者重视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当学生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生活更有序,活动更快乐,他们就会产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动力。

课前,笔者剪辑了学校广播操比赛的录像,并拍摄了日常校园生活中,自觉、及时听从铃声指挥的学生照片和视频(包括本班学生)。课堂上展示这些资源,让孩子们说一说这些同学做得怎样,并当堂模仿。

例如,播放高年级广播操比赛视频片段后,笔者请孩子们说一说:“看了以后你想说什么?你觉得大哥哥大姐姐有哪些地方做得特别棒?”“你也想做得这么好吗?你知道怎样才能做得好吗?”熟悉的课间操场景激活了孩子們的讨论热情,经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总结了诸多要点:体育课上必须认真听老师讲、跟老师做;早操时跟着领操的大姐姐大哥哥做,课后还可以找大哥哥大姐姐教……只要我们想学,肯学,就一定能做好早操!

此时,笔者出示本班“小榜样”的照片:“我们班也有小朋友在早操时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看看他们排队时是怎么站的?”之后,请这些“小榜样”做示范,大家一起学一学。有了高年级学生的示范,更有身边榜样的激励,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活动完成后,笔者对孩子不吝赞美,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更加重要。“校园里的号令”要求学生听从铃声指挥。上课铃响必须马上进教室,不能磨蹭,教师则要提前几分钟走向教室;升旗仪式上要求学生不讲话、不乱动,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孩子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榜样资源,更好地激励学生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动力。

二、习得方法,促进规则意识践行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讲,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可能还会反复。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知道了铃声就是号令,懂得必须听号令指挥,按规则做事,但他们时常还会出现不当行为。有时,学生并非故意拖拉,而是由于收拾、整理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因此,要让学生建立并践行规则意识,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找”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遵守规则的技能。

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课堂模拟”和“实战训练”环节,将校园活动请进课堂,更走出课堂,让孩子们通过体验与实践,掌握规则,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活动1:听一听,辨一辨:铃声告诉我

教师播放下课铃声,提问:听到这个铃声后先要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总结:先整理好桌椅,做好下节课准备再离开教室,不然上课时会忙乱无序。

之后,练一练(边念儿歌边做):一看桌面,二看地面,桌子排齐,凳子摆好。教师从旁检查,奖励“大拇指”给做得好的小组。

教师播放早操集合号,提问:听到这个音乐后应怎么做?进而播放早操集合号响后的本班视频:有些同学拖拖拉拉不肯出教室;行进路上,由于出场晚了,跟楼上下来的高年级学生堵在一起……

学生谈感受,找方法: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

师生讨论后总结:号令响,马上到走廊集合排队,快速站到自己的位置上,立正,保持安静。

之后,请孩子们一起按铃声指挥做一遍,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做得好的小组奖给“大拇指”。出现拖拉、不整齐情况的小组,再尝试学习。)

如此,不仅引导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还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尝试直至规范。这样的训练,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有利于记忆的加深和对规则意识的深入感悟。

活动2:实战训练

要形成规则意识,仅靠一节课的讲授是不可能的,学生必须在真实生活中反复实践。因此,规则意识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还须延伸至课外。

本课学习后第二天,笔者留意观察:上课预备铃响后,学生能做到马上回教室。但是,教室秩序依然比较混乱。于是,笔者及时提醒:预备铃声响,我们应该怎么坐呀?孩子们警醒,立刻坐端正了。周一升旗仪式前,笔者不忘提醒:还记得集合号响后、升旗仪式上该怎么做吗?孩子们纷纷表示记住了。笔者趁势鼓励:那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做得最好。这次整队,孩子们基本做到了“静齐快”,升旗仪式上也没有孩子乱动。可以说,学生每天的校园活动,都是在践行“校园号令”,内化“规则”。

规则意识的建立离不开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实践。在习得规则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自身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2],进而与规则产生共鸣,才能使规则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成长需要。

三、正面评价,促进规则意识内化

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的,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评价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笔者将评价带进儿童的日常校园生活,通过正面激励,不断强化其遵守规则的行为,促进规则意识内化。

在本课结束时,笔者设计了课外小竞赛——“校园号令我会听”。竞赛为期一周,由学生自己、小组长、班长和老师担任评委,比一比哪个小组收获的大拇指最多。以此鼓励孩子们系统关注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各种铃声,听从号令,自觉规范行为。于是,接下来的一周,校园出现了如下场景:

预备铃刚响起,多数小朋友马上将小手平放桌上,腰板挺直,目视前方。老师及时表扬了她们,其他小朋友马上也停下手头的“活计”,端正坐好。

出操了,伴着集合号,小朋友们快速来到走廊排队。班上平时表现一般的两个孩子昂首挺胸,站得笔直,明显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立刻点名表扬了他们。很快,两行队伍变得整齐、笔直,讲话声也停止了。老师不断点名表扬孩子们,被点到名的小朋友面露笑意,走路时手臂摆得特别有力,脚步声也整齐了。

……

班级评比墙上,孩子们的星星越来越多,遵守号令的规则意识自然越来越强。笔者用相机记录下他们在课前准备、升旗仪式等瞬间的身影,和他们一起欣赏、交流,互相鼓励做得更好。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规则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观照儿童的生活经验,整合与提升多种法治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学生将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真正形成规则意识。由此,让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参考文献:

[1]雷劲.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1):11.

[2]孙彩平.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2.

(作者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苏州 215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号令铃声规则
大树的手机铃声
咏犬
小螃蟹
《墨子·号令》中称谓词的英译错位研究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听不到铃声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
销售经理如何“号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