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国家进一步加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力度和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的情况下,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新的局面。本项目从职业定位、职业选择、职业认知、职业发展、职业能力、职业准备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出转型背景下高校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关键词:职教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转型背景
一、 调研的背景及方法:
在国家进一步加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优惠政策力度和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必定会呈现新的局面,包括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因此,本项目的调研主题确定为“转型背景下高校职教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主要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职教师范类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网络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总计回收有效问卷1750份。
二、 调研结果分析
所调查的对象男女比例约为3∶7,来自城市、城镇、农村的比例为24∶24∶62。总体上说,与院校的实际情况相当,具有代表性。这保证了本次调研的参考性和准确性。
(一) 职业定位: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职业目标明确,超过1/2表示毕业后首选是教师岗位,接近1/3认为可以自由择业,约1/4甚至希望自主创业。在国家机制改革和政策推动下,职教师范生在职业目标上的选择有着很大的自主权和开放性。
(二) 职业选择:
1. 主观思想层面:结果显示,专业思维比家人意愿对职业选择有更重大的影响,超出了10%,其中遵循家人意愿和注重个人追求的比例约为2∶1。再则是认为其就业方向宽广和职教教师福利好。总体来看,选择此职业(专业)绝大多数是积极主动的。
2. 客观条件方面:结果显示,职业的发展空间、社会地位以及待遇问题是职教师范生在选择职教岗位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实际问题,需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使得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的比例超过了选择一线城市的比例。选择回乡就业为20.57%,家人的意愿和国家的扶持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将目光投回到不太发达甚至落后的家乡。这也是对发展空间重视程度的间接体现。
(三) 职业认知:
结果显示,71.43%的调研对象清楚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接近30%的调研对象对职业教育理解不全面或一知半解,16%甚至表示分不清楚。后两者集中在低年级部分,说明职教师范生的职业教育需进一步加强。78%的人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名牌大学论”,超过60%的人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所处地位)一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造成职教师范生“弃教”的原因之一。85%的人认为职教师范生与普通类师范生的区别是培养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实操能力,后者注重理论能力,这是符合客观事实和专业教育目标的。
(四) 职业发展:
结果显示,83%对职业前景持光明且乐观的态度,认为有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职教教师岗位需求仍然较大、专业热门且就业方向宽广。所在的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实习工作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认为职教师范生的岗位要求低从而容易取得职位,这两点比例约33%,从侧面表明职教师范生对于自身获取工作的能力信心较大。
(五) 职业能力:
结果显示,调研对象认为必须掌握的五项能力依次是“拥有坚定而正确的教师信念,具备较好的师范素质”、“得到系统的师范技能培训”、“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参加过专业/学科竞赛、活动”,表明了职教师范生对于全面综合素质的重视。而对于自身弱势方面,集中在“没有或较少做过相关的专业项目”、“参加过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活动较少或没有”、“获奖证明太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技能培训”“没有或者极少技能证书”这五个方面,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职教师范生对于实践能力的看重。
(六) 职业准备:实操能力是最大的软肋。
结果显示,认为在校期间最大的收获是“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师范技能”。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着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师范技能的掌握,为将来的就业做未雨绸缪的准备。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专业动手操作能力”选项只有不到2%的比例,学生普遍认为实操能力的培养程度不足,收获不大。
三、 调研结论
根据调研的结果分析,高校职教师范生在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能够正确意识到职教职业的特殊性、崇高性和开放性,对职教职业的未来有着乐观美好的愿景,在职业选择上不仅能够考虑到个体的发展,也考虑到了社会现实和客观情况。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职教师范生都具有积极进取的态度,希望能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行动性。此时高校必须承担起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职业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将职教师范生培养成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接班人。所以,高校必须狠抓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从低年级抓起,从理想信念、专业理论到实操能力全方位进行培养和锻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改变“重理论轻操作”观念问题,从“理论型高校”逐步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学思合一、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職教教师承载的社会期待和要求与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可度不平衡不匹配,这点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正面的关注,改变职教教师在中国教育行业中的弱势地位,培育出真正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校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61-66.
[2]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05):106-110.
[3]朱琦.试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其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8(05):174-176.
作者简介:杨燕佳,广东省广州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