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文本解读的方法举隅

2018-01-30 21:59姚世英
考试周刊 2017年78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现代诗解读

摘 要:现代诗教学注重反复诵读与文字涵咏。要抓住解读关键,精心设计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并授予学生解读技巧。结合知人论世解读诗歌主旨,用想象与阅历填充文本空白。

关键词:现代诗;解读;涵咏;文本空白;引导;知人论世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有别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流派,有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以鲁藜、绿原、牛汉等为代表的“七月派”,以穆旦、杜运燮、郑敏等为代表的“九叶派”。现代诗在写法上吸收了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诗歌手法,诸如隐喻、反讽、语言的张力等,学生不容易读懂。如何解读现代诗情感内涵与表现手法,也给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课题。结合现代诗教学实践,我谈几点心得。

一、 反复诵读文字涵咏是现代诗教学的基本途径

现代诗教学,必须回到语言文字本身,在反复诵读与文字涵咏中逐步深入理解现代诗情感内涵与表现手法。先说诵读,我在教学现代诗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师生互动读、全班自由诵读,努力做到每一次读都能推进教学内容的一个层面,让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不断深入,渐渐融入诗境,深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就是个例子。它的音乐性与诗歌形象是融为一体的,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把握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节奏,那个走在雨巷里的忧愁姑娘,就随着画面走进内心,诗歌的象征意义自然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说文字涵咏,从对文字表层意思的理解到深挖意在言外的部分,从而理解诗歌语言的隐喻。这是教学的难点。一些老师自己很少读现代诗,对现代诗的技巧诸如隐喻、反讽、张力知之甚少,解读只能照搬教参,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想象能力。我在教学中力图抓准解读的角度,教学一击中矢。

比如,教学卞之琳《断章》,我认为对“风景”“装饰”的理解,是解读这首诗的钥匙。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研讨,先研读两个“风景”有什么细微区别。第一个“风景”,是自然界的风光景象;第二个“风景”,由自然风光转成了“你”,这样“你”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我告诉学生这种新鲜想象就叫诗歌的想象。再让学生琢磨“装饰”,两个“装饰”字面意思一样,用法有区别吗?组织小组讨论,明确第一个“装饰”手法为实写,第二个“装饰”虚写。虚实相生,意味无穷。我让学生想象第一幅画面:一轮明月当窗,第二幅窗下的人儿,成了别人梦里的美好念想。再问学生这是一首写什么题材的诗歌。学生回答是一首情诗。我告诉学生卞之琳先生说《断章》写的是一种相对关系的主题,比如时间与空间、人与风景、现实与梦幻都是相对的,同学们把它作为情诗也是一种别致的解读。

二、 抓住诗歌主要意象,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读并授予学生解读技巧

对于诗歌的解读,学生会提出一些课堂预设不到的问题。所以课前要收集学生的问题,所谓疑点反馈。将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主问题,这样师生才能形成开放性的共同研讨。在课堂开放式研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很重要。高中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力与理解力都有限,对诗歌的解读容易偏离,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引导,还要懂得引导,引导得有技巧。教师要能抓住解读关键精心设计问题,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教给学生解读技巧,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在教学卞之琳的《寂寞》时,我抓住诗歌主要意象“蝈蝈”“夜明表”精心设计问题:诗歌主人公童年为什么养“蝈蝈”?长大后为什么买“夜明表”?它们与寂寞主题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展开开放式研讨,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答案:“蝈蝈”陪伴了主人公童年,寂寞的童年;“夜明表”陪伴了主人公的成年,劳累而孤独的成年。这个主问题贯穿课堂,接着还有两个小问题:为什么羡慕“墓草做蝈蝈的家园”?“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有什么含义?这样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逐层深入,直到读懂寂寞的深刻主题:一个孤儿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悲惨命运,心灵为之撼动。

三、 文本空白填充,作者与读者共同生成解读

诗歌文本的空白,与现代诗的特点分不开。语言本身的多义性、暗示性,现代诗运用的隐喻手法,情感的隐曲表达,造成了诗歌文本的想象空间或者留白空间,诗中有意无意没有言明的部分,是等待读者去填补意蕴的空白,意在言外也是诗意的留白。在教学曾卓《我遥望》时,诗歌两节时间跨度好几十年,童年看中年,中年回头看童年,这里头经历了什么?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来填补。为了理解诗人人生的沧桑感,教学中我让学生依据人生经历与想象,写一段文字填充文本空白,从而理解诗歌深沉的情感主旨。

再说卞之琳的《距离》,我引导学生说,诗歌中的“明月、人、桥、窗”给我们极大想象空间,让同学们自由地联系组合,同学们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幅美妙意境的画面,我让他们写下文字来,这种自由联想组合就是一种诗歌文本补白。现代诗利用诗歌的多义性暗示性,造成朦胧的意义空间,召唤我们驱动想象、激活思维去补白意蕴。里尔克在诗歌《豹子》里写道“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一幅图像”就是一个召唤性的意象,同学们可以调动自己对豹子的感知、对自然界生存法则的知识储备,驱动想象力进行补白,从而深入理解豹子被压制的天性与力量。诗歌文本补白形式多样,可以是对背景、对情境、对人物心理、对叙述细节、对言尽意无穷的结尾的补白等等。

总之,现代诗充满了暗示、隐喻,诗歌作品留下诸多空白点,等待读者用经历、想象、感知、思维去填充。解读时可以让学生串接意境,生成一幅幅画面,调动审美想象与思维能力形成文字表述。文本补白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诗歌形象、理解情感主旨。文本空白填充,可以说是一种文本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正如接受主义美学所主张一首诗歌是由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通过文本空白填充,作者与读者共同生成解读。

四、 知人论世,依然是现代诗解读的重要方法

诗歌作品的诗人创作经历背景资料,对理解一首诗的情感主旨是很重要的。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情感与生活经历下的有感而作,比如,西方现代诗人波德莱尔创作《信天翁》。1841年秋天,诗人波德莱尔在航途中看到了一只漂泊的信天翁,被海员们捕猎,成了水手们排遣无聊的玩偶,这深深触动了诗人心灵。诗人当时因出版《恶之花》遭到法庭巨额罚款、众人的嘲讽,书被查禁,声名败裂,落在甲板上的信天翁正是波德莱尔自身的写照。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设计问题:从天空被捉到甲板上的信天翁动作和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体会到社会民众多么无聊,沦落的信天翁多么孤独与痛苦。然后抓住重点意象“翅膀”,引导学生思考:翅膀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中翅膀在天空可以自由翱翔,到了甲板却成了累赘步履艰难。翅膀象征着诗人高蹈的理想。诗人从高蹈的理想回到现实不被认可理解,是《信天翁》想要阐述的深刻主旨。只有结合波德莱尔创作经历、背景资料,学生才能理解诗人的痛苦遭遇与不被理解的孤独。

了解诗人创作经历、背景资料即“知人论世”,是现代诗解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信天翁》时,我将知人论世环节融入课堂研讨中,让波德莱尔创作经历、背景资料直接为诗歌主旨探讨服务。在课堂延伸环节,我让学生阅读海子诗歌《祖国或以梦为马》(节选),诗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同样存于海子、李白等诗人的创作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师生要想共同完成一节精彩的现代诗文本解读,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语言要能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思想交流,教师要能调节气氛与营造课堂情境;针对不同风格的现代诗要采用适应的教学方法。总之,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不懈的追求。

作者简介:姚世英,中一,福建省寧德市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现代诗解读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