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性百科全书审读加工的基本原则及其运用

2018-01-30 21:46刘艳
出版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例

刘艳

[摘 要] 专题性百科全书是关于某一专题的知识的集合。专题性百科全书的审读加工要遵循全面严格执行体例规范和分门别类进行专项编辑两个基本原则,有重点地对内容进行审读加工。本文结合实例总结概括专题性百科全书审读加工的重点,为专题性百科全书的审读加工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专题性百科全书 审读加工 体例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1-0047-04

[Abstract] A theme encyclopedia is a collection of knowledge about a particular topic.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principles in editing theme encyclopedia: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rms, and special editing by the sub-categories. Combined with real examples, this paper gives the keynotes for the editing. The practice in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editing of theme encyclopedia.

[Key words] Theme encyclopedia Editing Principle

近年来,随着引进版图书的增加,专题性百科全书逐步成为图书市场上百科全书类的主要品种,其中尤以自然类为多,如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百科系列等。这类百科全书以专题成书,是关于某一专题的知识的集合。与传统百科全书主要作为工具书的功能定位不同,专题性百科全书更强调阅读功能。与此对应,这类百科全书的条目框架更为丰富,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呈现方式更为多样。但除却表现形式的创新,专题性百科全书基本都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学科综合,涉及的学科和领域众多;科学性强,内容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集中;知识性强,信息密集;部头相对较小,而知识结构复杂;服务于知识普及,但更适合大学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专题性百科全书的审读加工遵循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通行原则——全面严格执行体例规范和分门别类进行专项编辑。前者使经过审读加工的稿件符合百科全书体例,后者使稿件高质量地符合出版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下文以《多彩中国:中国自然百科》为例,探讨这两个原则在专题性百科全书审读加工中的运用。

《多彩中国:中国自然百科》(以下简称《多彩中国》)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郑度院士担任主编组织编纂工作。全书以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为蓝本,将中国分为中国的北方、中国的南方、中国的西北、青藏高原和中国的海域五个自然地理分区,用超过1000幅照片、500幅地图和100万文字分区域、分专题系统梳理中国的地质地貌、气候变化、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该书作为专题性百科全书的代表品种,其审读加工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1 全面严格执行体例规范原则及其运用

百科全书的体例是指导全书选条、编写、审稿、编辑加工和专项工作的基本规则。体例的内容既包括全书的整体设计、编辑方针、编纂方法、编纂流程等指导性规定,也包括对框架设计、条目名称选择、释文、插图、表格、层次标题、参见等的具体规定。审读加工中,应全面兼顾体例各个层次的规定,严格按照体例要求进行编辑加工。专题性百科全书考虑条目的可读性,通常不设置层次标题和参见;考虑读者的阅读审美和读图需要,通常大量使用插图,较少使用表格。所以,对专题性百科全书而言,全面严格执行体例规范主要集中在条目框架审定、条目名称选择、释文审读和插图审读四个重点上。

1.1 条目框架审定

框架是编委会编纂思想的体现。传统百科全书一般由出版社策划组织,编辑从启动阶段即参与条目框架的设计,直到定稿阶段仍会对条目框架进行微调。专题性百科全书稿件来源多样,多数情况下编辑都是在稿件审读阶段才接触到条目框架,虽此时全书已经按条目框架组织和编排,但编辑仍需对条目框架进行审读,以保证内容基本上覆盖全面,无重大遗漏;交叉重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专题性百科全书的条目框架通常是以分类目录的形式表现的。审读分类目录的重点在于确认学科(知识)体系是否完整,分支(或部分)的设置是否合理,各分支间的比例是否均衡、得当,分支中条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同一层次的条目是否具有可比性。好的条目分类目录应该具有系统性,能客观反映知识领域的合理知识体系,脉络分明,层次关系清晰。

1.2 条目名称选择

条目是百科全书基本的知识单元,传统百科全书对条目名称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专题性百科全书在选择条目名称时可以适当灵活,放宽对检索性的要求,但至少应该保证条目名称是独立的和有确定内涵的知识主题,且被准确标引。如《多彩中国》中有一个条目的名称为“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释文分两段,第一段写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第二段写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如此,就出现了条目名称与释文的不对应,即条目名称没有被准确标引。因此,将条目名称改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原始森林”。

1.3 释文审读

释文是条目的主体部分,视条目的性质和知识内容而包含不同的内容要素。释文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有一定的学术高度,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正确;采用比较通行的学术观点,没有严重的个人倾向性;内容经得起较长时间的稳定性考验;采用百科说明文体,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撰写。对释文的审读加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隐含政治观点的内容。要特别留意隱藏的可能涉及政治观点的内容,如关于领土疆域和领土争议地区的表述等。领土疆域的表述反映国家的政治观点和外交立场,应严格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对存在领土争议的地区,也应照此处理。endprint

(2)隐含民族、宗教的内容。编辑工作无小事,释文中的某些知识性差错可能隐藏着涉及民族、宗教的内容。如《多彩中国》中有“玛旁雍错和拉昂错都是西藏的圣湖”,经核实,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故改原文为“玛旁雍错是西藏的圣湖”。这类问题的处理主要取决于编辑的知识积累和职业敏感。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对民族、宗教知识的学习。

(3)知识性差错。知识性差错的内涵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科学性差错,而且包括事实、数据、引文、专有名词等方面的错误。不同类型、不同学科领域的条目,出现知识性差错的侧重不同。偏重于历史的条目,主要容易出现历史分期、纪年、人名、事件名等方面的差错;偏重于地理的条目,容易出现地名、数据、动植物名、地图等方面的差错。审读加工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易错内容的关注。像《多彩中国》这样偏重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就出现了多处涉及地理事实的差错。如原文有“兴凯湖又名汗卡湖,是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而中国第二大湖是鄱阳湖,因此改原文为“兴凯湖又名新开湖,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提高对易错内容的警惕,尽量做到重要的事实和数据都有依据,可以有效减少知识性差错。

(4)交叉重复。百科全书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条目由众多的专家学者分别撰写而成,相互关联的条目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交叉重复。审读加工时应注意控制释文的内容范围,使释文主要叙述本条目的核心内容,尽量割舍同本条目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调整处理好本条目同从属、并列条目的交叉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凡相互关联的条目要做到相互呼应,内容协调一致。

(5)前后文矛盾。前后文矛盾既可能表现为内容矛盾,也可能表现为数据不一致。内容矛盾包括实质性矛盾和表述不一致。实质性矛盾是审读加工时应着重注意的,有些实质性矛盾甚至会左右条目的设置。如《多彩中国》中关于黄土高原的东界共有吕梁山(也有称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吕梁山以西三种提法,考虑本书中“华北山地”条目的地理分区并与作者讨论,全书按“吕梁山以西”统一。表述不一致主要是术语、专有名词等不一致,下文“专项编辑”部分会详细说明。数据不一致的情形很常见,多因不同的数据来源导致。处理时注意选用权威的数据来源,然后全书统一即可。如《多彩中国》中关于三峡的长度有 192千米、约200千米两种数据,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采用的三峡长度是208千米,因此适合将“192千米”改为“约200千米”。

(6)数据和资料更新。百科全书作为工具书,全书内容应在较长时间内仍有查阅参考的价值,所以数据和资料应尽量更新到出版之际。对明显陈旧的数据,可以提请作者更新或由编辑更新。数据的陈旧相对容易发现。如《多彩中国》有“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则是中国第三大油田,其1994年的历史最高原油产量达到15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7.5亿立方米”,该部分内容明显数据陈旧,更新后改为“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曾是中国第三大油田,目前原油年开采能力为1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开采能力为8亿立方米”。资料陈旧相对具有隐蔽性,不易发现。《多彩中国》中知识链接“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未标明资料来源,经过核实,发现其采用的是1997年制定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中的内容,而相关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地分类》(GB/T 24708—2009)中已有新的规定,因此应予以更新。资料的陈旧更多依靠资料核实来发现,这项工作费时费力,但却是提升百科全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7)语言风格。百科全书作者众多,各有各的语言习惯和行文特点。大多数作者习惯著作和论文的写法,讲究设问、推理和论证;有的作者下笔千言,文采斐然。这些都不利于百科全书的整体语言风格的形成。百科全书要求庄重、晓畅、平易和简练的文体。审读加工时编辑应一一予以调整和规范。

1.4 插图审读

插图是条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照片、绘画、线条图、示意图、地图等。插图应与释文紧密配合,并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文献性和艺术性。不同类型的插图,编辑审读的重点不同。对照片和绘画,主要审查图片与图题、图注是否对应,应结合释文相应做出修改图题、图注或更换图片的处理。如《多彩中国》中图题为“百脉泉”的照片,实为梅花泉的局部,因此改图题;图题为“松鼠”(sciurus vularis)的照片,实为松鼠科其他物种,故做换图处理。线条图和示意图是文字内容的直观、形象展示,审查时应特别关注释文内容与插图内容的对应和协调。

地图是插图中最复杂的部分。百科全书中的地图通常由专门的地图编辑负责制作和审查,之后报送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但是编辑依然有责任对地图进行审读和核实。编辑对地图的审读主要是两个方面:释文内容与地图内容的呼应和地图的差错。编辑对地图差错的审读集中于:图题,图题要同地图显示的区域和内容一致;图例,图例符号(或颜色)和所示内容要同地图图面上的符号(或颜色)及其内容一致;地名,地名的规范和核实将在下文“专项编辑”部分详细说明。图题的审读比较一目了然,图例的审读则是项细致工作。《多彩中国》“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图例中,以紫色线条表示东汉故道,紫红色线条表示明清故道;图面却在紫色线条上标注明清故道,紫红色线条上标注东汉故道。编辑发现后将图例做了对调。有些图例附有比较复杂的文字说明,编辑应按释文的标准对其进行审读加工。

2 分门别类进行专项编辑原则及其运用

百科全书的专项编辑工作很多,如参见、索引、术语、专有名词、纪年、数字、量和单位等。所有这些专项工作宜全盘考虑,分门别类地进行。考虑专题性百科全书的特点,本文只选取审读加工中广泛涉及且编辑工作量大的术语规范和专有名词规范两个重点加以说明。

2.1 术语规范

术语应以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为准。尚未审定公布的术语应符合相应学科的习惯用法;新出现的事物和概念,应确定规范名称。多个学科共有的,以主学科为准,力求统一。全书要协调统一。对已经审定公布的术语,尽量采用最新版本;对未经审定的术语,应使同类术语具有可比性。术语的规范通常要结合语境和专业领域。如《多彩中国》中有“按照湖泊水体的流通状况,这些湖泊还可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其中的內陆湖应规范为内流湖;“南部的海南穹隆山地属花岗岩穹窿构造”,其中的穹隆应规范为穹窿。有些术语在名词规范的过程中被逐步代替,但在机构和刊物名中仍会继续沿用,务必不要盲目通改,如岩溶。endprint

2.2 专有名词规范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动植物名、机构名、书刊名、民族名、语种名、学术流派名等。同一指称有多种称法时,全书应予以统一。各种专有名词的规范方式相似,都是依据权威资料择善统一。地名在专有名词中数量居首位,问题也多;动植物名数量虽不多,但容易出错。以下对地名和动植物名的编辑工作进行说明。其他专有名词的编辑工作与此相似,可以此为参考。

(1)地名。地名原则上以最新版《中国地图集》和《世界地图集》为准。地名容易出现不统一和错误两类问题。中文地名不统一的主要表现是汉语地名与少数民族语地名混用,其中汉语地名与藏语地名的混用比较多见。如《多彩中国》中同时使用了狮泉河(三处)和森格藏布(两处)两种地名,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年1月修订出版的《中国地图集》(第二版),规范地名为森格藏布,因此二者统一为森格藏布。国际河流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要注意区分。对表示“湖泊”的蒙古语音译词“淖尔”和“诺尔”,优先按“淖尔”统一。如《多彩中国》中有苏泊诺尔和苏泊淖尔,将前者统一为苏泊淖尔。外国地名不统一主要是译名不统一,通常按《世界地图集》和新华社公布的译名统一。

地名错误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地名用字错误。这种类型的错误占地名错误的大多数,多因字的音近或形近而引起。如准噶尔盆地误作准格尔盆地,各拉丹东误作格拉丹东,裕溪河误作玉溪河,朗钦藏布误作郎钦藏布,祁漫塔格山误作祁曼塔格山,嘎顺戈壁误作噶顺戈壁,柘皋河误作拓皋河,札達误作扎达等。二是未使用规范地名。不规范地名给阅读带来混乱,不利于知识的传播。百科全书应尽量使用规范地名,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括注别称。如饶河应改为鄱江,扶夷江应改为夫夷水,帕隆藏布应改为帕龙藏布,布伦托海应改为乌伦古湖,多尔改错应改为错仁德加。三是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可能因资料来源错误、写作失误、行政区划变迁、地名更改等引起。典型的地名知识性错误如:《多彩中国》中有“‘喀斯特一词来源于欧洲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经核实,其中的斯洛文尼亚应改为克罗地亚。减少知识性差错的至善之道是提高编辑自身的学养,而对于更多成长中的编辑而言,根本的办法还是勤于核实。对行政区划变迁引起的地名错误,比较好的做法是关注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主办的中国行政区划网,根据其公布的行政区划调整公告有针对性地进行通查。比如根据公告,郧县现为郧阳区,达县现为达川区,编辑据此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即可。

(2)动植物名。判断动植物名的正误,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命名的规则。动植物名错误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动植物名用字错误。如藏波罗花误作藏菠萝花,渔鸥误为鱼鸥等。动物名称中涉及“魚”部首的字,要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区别地将部首“魚”简化为“鱼”。二是不当使用别名。为方便知识普及和学术交流,百科全书要求使用生物正名。如《多彩中国》中有“中亚荒漠植物特征属猪毛藜分化出的尼泊尔猪毛藜”,根据《中国植物志》,猪毛藜的正名应为猪毛菜,因此将原文改为“中亚荒漠植物特征属猪毛菜属分化出的尼泊尔猪毛菜”。三是知识性差错。具备比较深厚的生物学素养,才可能发现动植物名称方面的知识性差错。所以,编辑遇到此类问题存疑,最好多与作者沟通,请作者代为核实。如《多彩中国》中有“夏日里遍地开满银白色的哈日嘎纳花”,经专家核实,哈日嘎纳是蒙古语对豆科锦鸡儿属植物的称呼,而《内蒙古植物志》收录的锦鸡儿属所有物种的花均为黄色,因此将“银白色的哈日嘎纳花”改为“金黄色的锦鸡儿”。

从专题性百科全书审读加工的全流程来看,全面严格执行体例规范构建的是百科全书质量的基础,分门别类进行专项编辑是提升百科全书质量的方法。无论是执行体例规范还是进行专项编辑,都要求编辑具有全书意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精雕细琢出全书的精品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常政. 百科全书稿件的编辑判断[J].编辑之友,1986(3):101-10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第2版)[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

[4]范毅,周敏.世界地图集(第2版)[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五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6]《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第三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17-0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例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来稿体例
来稿体例
来稿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