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
革命老区盐池县是宁夏脱贫攻坚的9个重点县区之一,可以说,盐池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扶贫史。近年来,盐池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结合盐池实际,创造出金融扶贫“盐池模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扬。2015年、2016年,全国金融扶贫培训班连续两年在盐池县召开现场会。2016年,盐池县荣膺中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县和中国县域经济精准脱贫先进县两项殊荣。
《盐池故事》是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事例来讲述盐池的脱贫故事,展现“盐池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盐池脱贫攻坚的成果,也为宁夏乃至全国提供一个真实而有说服力的脱贫范本。
苏生尼的两次搬迁
苏生尼,盐池县花马池镇南苑新村村民。他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苦中求变,一直在为生活打拼。后来依托易地搬迁政策,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劳苦干,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了一个城里人。
“哎,说起过去受的那个苦,简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在苏生尼家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的客厅里,老苏点燃一支烟,习惯性地叹口气,陷入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想着怎么才能把自己将近六十年的经历说清楚。
他家的小院不大,用砖铺了,院子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角落两侧留出一平方米的空地,一边栽种着几棵辣椒苗,一边是西红柿苗。靠近西边院墙的一棵胳膊粗的枣树枝繁叶茂,让小院一片绿意盎然。
想了许久,老苏吐出一口烟,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他老家原来是盐池麻黄山乡的,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在贫瘠的土地上讨生活,有时候辛苦一年往往颗粒无收,更多的时候都是勒紧裤腰带熬过一个又一个荒年。在他刚出生八个月时,母亲却因病去世了,无奈之下,奶奶做主,把他过继给了二妈抚养。二妈对他真好,出进都背着他。
在他读完初中之后,二妈家实在无力供养他上学,在他干了几年农活后,二妈张罗着给他娶媳妇成家。老苏说,那时候真穷,娶媳妇全是向亲戚借的钱,结婚后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单凭土地上的收成只能维持温饱,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家门里一个亲戚见老苏是个实诚人,就给他担保贷了2000元的款,希望他好好过日子,老苏用这2000元买了几只滩羊,一边种地,一边发展养殖,日子总算安定下来了。紧跟着儿子、女儿出生了,老苏一想到自己因为家境困难辍学的经历,就暗自打算,说啥也要改变自己的家庭条件,一定要给娃娃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和妻子商量,家里的事情交给妻子打理,他出去跑小生意。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跑个小生意谈何容易。老苏用毛驴车拉着一些小货物翻山越岭,走街串巷,为了多挣几毛钱,他赶着驴车去相邻的甘肃环县赶集。这期间,他贩过旱烟,卖过冰棍,几毛钱、几分钱,一点一点地积攒下来,一切是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
几年过去了,在手里稍微有点结余的时候,老苏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从大水坑向麻黄山贩水泥、贩面粉。“唉,你们是不知道啊,那时候扛水泥袋子扛得我的嗓子都冒烟。”老苏说。 后来这个活太苦了,老苏就买了一辆幸福250摩托车,开始贩羊绒,这其间也吃了不少的苦。
就在老苏两口子的勤勞付出逐渐得到回报的时候,一场不大不小的意外降临在这个家庭。儿子上初中时查出患有肾小球肾炎。老苏急了,急忙带着孩子又是看中医又是看西医。
老苏说:“那半年时间,把人的心都揪出来了。吃两天药一检查说好点了,刚松一口气,过两天去一检查,又说严重了。前几年攒的几个钱全部给娃花上了,还不见好。我这心里像着了火一样,变卖家里的东西,压缩家里的花销,只有一个目标:把娃的病看好。那时还不敢耽搁娃上学,就让娃住在他大姑家,一边让他大姑给熬药吃,一边让娃读书,望子成龙的心谁都有呢。你说那时候如果有医疗保险,谁还用这么吃力?还好老天爷开眼,看了大半年的病,娃终于好了。”
娃是好了,可日子又回到了起点,看着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土地,老苏突然有点心灰意冷,自己这么要强、这么勤快,也仅仅是比同村子的人过得稍微好一点。儿子一场病,就把他辛苦了十几年的日子又打回原点。在这里生活,他的希望在哪里?他想给孩子创造的好生活在哪里?
就在这时,一个亲戚对他说,自己在陈西滩有12亩水地,一个院子一直没人住,你要是愿意,多少给点租金种去,那里离城近,打工、娃上学都方便。再说水地要是种好了,收成也有保障。
老苏一听动心了,和妻子商量,妻子不愿意去,说万一搬去过不好咋办。老苏说,人挪活,树挪死。我就不信,凭咱俩的勤快,会过不好?
就这样,老苏两口子领着孩子搬到了陈西滩。这里离城近,老苏到工地打工去了;妻子看着电影院附近的小吃摊生意不错,就张罗着也想摆个小摊,可以经营羊头、羊蹄、杂碎、摊馍馍之类的小吃。
“唉,我老婆子把苦下了,把罪受了。”老苏说起那一段岁月,忍不住地咂吧嘴叹气。正说着,老苏的妻子拄着拐杖挪进了屋。她前两天脚下一滑把髌骨摔裂了,这两天什么都干不了,但忙了一辈子的她还是忍不住拄着拐杖转出转进。
摆这个小摊根本挣不了什么大钱。说起种地,老苏的妻子忍不住笑了,说:“在山上种的懒庄稼,春种秋收,只要下苦,只要老天爷睁眼,总能收回来。可这个水地就不一样了。头一年,我们啥都不会弄,田埂没打好,地也不平,把人种了个狼狈。我开始抱怨老苏,在山上住得好好的,跑这干啥来了,把人苦死了。”
摆摊挣钱一般,地里的收成也一般,老苏两口子忙里忙外也就维持了家里的温饱。这时候儿子高考,结果差了十几分,老苏不服气,让儿子复读。儿子却说啥也不去复读了,气得老苏差点动手打了他。儿子却说:“你看这几年把你和我妈苦成什么样子了。我上这个学干啥?我要挣钱去,我不能再让你们这么辛苦养着我。”儿子的话让倔强了半辈子的老苏差点掉眼泪,自己可就这么一个儿子,他多希望儿子可以多读书,考个好大学,出人头地啊。但儿子为了不给父母添负担,已经打定主意不上学了。endprint
儿子学车拿到了驾照,可老苏更发愁了:这两年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也就攒了2万元,而出租车连车带户下来要65000元,剩下的45000元在哪里?老苏又去找给他贷款的亲戚,凭着良好的信誉贷了3万元,又找亲戚借了15000元。
儿子开着新出租车开始了新的生活,生意还可以。老苏觉得跑出租还不错,也学了驾照,父子二人开始倒班跑出租。老苏妻子的小吃摊因为没人帮忙就收了,她又找了活,在工地上做饭。
在陈西滩的几年里,老苏父子俩起早贪黑地经营着出租车,生活再一次稳定了下来。这期间,儿子娶了媳妇,但一家人还借居在亲戚的房子里,老苏就想,啥时候才能在城里拥有自己的房子。
2008年,对老苏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他听说政府投钱把城南的一片废砖窑规划修建成了移民点,基础设施齐全,房子都是现成的。造价20来万元的房子只要交9万余元就可以入住。老苏一下子动心了,原来的村子组织村民观摩考察新村,老苏一看,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四通八达的道路,美观大方的房子,屋子里水电、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只要付了房款就可以入住。而且这里离城更近,如果在这边跑出租,生意一定不会差。还有一点吸引老苏的地方,就是这里有幼儿园,孙子幼儿园毕业可以直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城里读小学。一想起以前儿子上小学要走十多里山路,老苏就心疼。
贷款、借钱,付了房费,老苏一家人终于在南苑新村安了家,开始打拼新的生活。
老苏跑的是晚班,有时候饿了就在外面吃点,城里的一家麻辣烫店是他常去的地方。吃得多了老苏就想,妻子一辈子锅灶上没差过,能不能也学学做麻辣烫,在村里开一家麻辣烫店呢?
老苏和自己常吃的那家店老板商量后,给妻子交了学费让妻子去学。一周之后,妻子学成归来,老苏已经给她置办好了开店的一应家具。三天后,老苏的麻辣烫店在一串鞭炮的脆响中红红火火地开业了。
小店收拾得干净整洁,麻辣烫做得实惠,香辣可口,一时间村里不愿意做饭的、想变个花样吃的、打工的都来老苏的小店吃麻辣烫。老苏的妻子和儿媳妇忙得脚不挨地,心里却乐开了花。
当我见到老苏的儿媳妇时,她正在麻辣烫店忙活着,齐耳短发,看着清爽利落。我问一天忙吗,她说很忙,我说这样忙会不会觉得很辛苦。她说不会,人只有忙起来,才能过上好日子;只有忙了,日子才有奔头。
她说:“你看,现在的政策多好,又是退耕还林补贴,又是土地补贴,还有其他的惠民政策,比如去年的太阳能,今年的净水器、公交进村。我儿子去年上学都要人接送,现在自己坐公交车就可以去。你看见我们家装的铝合金廊檐了没?这都是政府补贴了钱的。还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我觉得都特别实惠。”
除了帮婆婆照料麻辣烫店,老苏的儿媳妇依托妇女创业贷款项目,一次性贷了10万元,利息由政府财政补贴。她一边帮婆婆扩大了麻辣烫店的经营种类,一边自己做起了化妆品销售。她说:“本来以我们家现在的条件,我不折腾也行呢,但是女人一定要独立自主、自强,有自己的事情做,这样才能活起人。趁年轻好好打拼一下。”说起这些,她的脸上洋溢着灿烂而自信的笑容。
老苏说:“现在一家人一年有个二三十万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不仅在县城、银川买了楼房,还准备让孙子在银川上学呢。说到底,还是党的政策好,没有移民搬迁,没有国家创造的这么好的条件,我就是再勤快、再吃苦,也就是在麻黄山过得比其他人好一点,哪能和现在比。现在,真正的是奔小康了!”
张国定:农村信用社救了我
张国定,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村民。依托农村信用社互助资金贷款,发家致富,扭转了因车祸倾家荡产的贫困局面。他一再说,农村信用社救了他,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他干什么都有底气,因为有信用社给他做坚强的经济后盾。
“当年要不是那场车祸,我现在也不至于在村里喂羊。和我一起跑车的人,现在都是大老板了。”张国定对当年的那场车祸仍有点“耿耿于怀”。
“我们这儿的人,就是靠天吃饭,看老天爷的脸色,老天爷高兴了,还能吃饱,不高兴了人就得挨饿。盐池地广人稀,每家都种几十亩地,但这些地能让人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 这儿的土地只能种荞麦、糜子、土豆。白米白面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吃上。那时候我们在吴忠有亲戚,平时过去就给人家送点荞面、黄米,人家也当稀罕吃。我就想,我能不能把家里吃不完的蕎麦、黄米、土豆贩到吴忠去,然后把他们的大米换回来。”
“当时没啥钱,贷了3000元,自己攒的800元,跑去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这样开始了跑运输的生活。那时候的人都没什么钱,主要就是兑换,我拉这边的杂粮过去,兑换他们的大米白面,再拉回来兑换给这边的农户。从此,我们家饭桌上就有了大米饭。”
“用手扶拖拉机跑运输也是吃了大苦,为了省钱,我一般都是跑夜路,下午从这里出发,天快亮就到灵武了,然后走村串户,再到吴忠,那边的村子我都转到了,贩了几年粮食,没少和交警斗智斗勇。”张国定笑着说。
“为了多赚点钱,我没少动脑子,比如,在土豆刚成熟时,5斤土豆才能换人家1斤大米,那会儿我就不去。等冬天了,我用四张羊毛毡把土豆一裹,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一夜拉过去,土豆好好的,这时候就可以2斤半或者3斤换1斤大米。虽然换得多,但也没少受罪,有一次走到半路上,手扶拖拉机坏了,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一看没办法,就下车找了个背风的地方,用大衣把自己一裹就睡过去了,等早晨起来一看,那个背风的地方原来是个坟堆。”
“这样几年过去,我攒了一点钱,就换了一辆农用三轮车,继续贩粮食,直到把三轮车换成了最新款的五轮农用车。这时候我就不贩粮食了,开始在建筑工地上拉石料。2005年,我一天就能挣500元,你们想一想,要是没那场车祸,我现在肯定不是在这里种地养羊。
“我两个弟弟都是我带着跑运输,靠贩粮食起家。我小弟弟现在生意做得很大,屁股底下压着上百万元的车呢。都是那场车祸,毁了我这后半辈子。”endprint
2006年冬天,张国定在跑运输的过程中,过马路时与一辆客车相撞,发生了惨烈的车祸,张国定捡了一条命。但给对方一下子赔偿了十几万元,顿时倾家荡产,还欠了一屁股债。
张国定说:“人心不能太贪。当时为了多挣钱,就使劲超载,要不是超载,也不至于出车祸,还加上我没驾照。车祸之后,家里一貧如洗,整整半年,我躺在家里不愿意出去。人不怕穷 ,就怕精神倒了,我当时像把魂丢了一样,什么都不想干。直到有一天,西安读书的姑娘打电话,说没生活费了,让给她寄点生活费。我问要多少,姑娘说500元,我说随后给你打过去。家里出的事情没和姑娘说,但姑娘在外面得生活啊。”
“当时,这500元差点把我难死了,出车祸时赔付,能借的亲戚都借过了。我想了一夜,和谁都没办法张嘴了。第二天我去找高利贷借的,5分钱的利,借了500元给女儿打了过去。这时候我突然想到,我得挣钱了,不然我孩子上学怎么办。当时为了让他们学业有成,我费尽心思地把他们转到县城读书,现在娃都上大学了,我这样躺着,娃的生活费咋办?”
“可说是这样说,真正要从一贫如洗的日子重新开始,谈何容易,钱在哪里?想来想去,最终还得从土地上求发展,盐池这个地方,干燥少雨,地理环境独特,就适合养羊,可本钱让我陷入深深地无奈。借已经没地方借了,当时那种情况,即使别人有钱也不肯借给我,生怕我还不上。”
就在张国定一筹莫展的时候,村上和农村信用社开始推行“互助资金”。五户联保,互惠互利,在村委会的担保下,张国定拿到了第一笔贷款。“利息很低嘛,一下子就解决了我草料的问题。”张国定说。通过这一年的养殖,张国定的生活有了改变。
第二年,张国定就递增贷款到了4万元,准备大干一场。他修了新羊棚,进了一些基础母羊,而这些,都是有财政补贴的。
张国定的羊养起来了,情况逐年开始好转。为了保障草料,他承包了村里其他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近200亩,一心一意地在土地上发展。几年过去,当初为500元借高利贷的张国定已经还清了当年车祸欠下的所有债务。
对于这些,张国定有自己的认识。他说一个农民即使种地,也要了解市场,转变思路,量力而行,认清现实。以前是因为无可奈何选择了养羊,后来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业;现在政府支持力度大,让这个行业风险少、利润高。
凭着几年在信用社的诚信积累,张国定现在是信用社的五星级信用客户,享受着一系列的贷款便利。以前贷款、还款都有时间限制,现在的他,一张富农卡在手,取款还款自由。
张国定笑着说;“以前去吴忠亲戚家,看人家过的日子让人眼红,就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活成那样子;现在我过去一看,他们还住着以前的老房子,这么多年也没什么变化,你再看看我。”边说边指着隔壁新修的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现在每年养羊这一项,就让张国定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补贴、粮食补贴、基础母羊补贴,一年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并且有信用社给他做后盾,他干啥心里都有底气。
张国定说,他今年下来不想养羊了。我问,收入这么好,怎么不养了。张国定笑着说,也不是不养了,就是有了新想法。
这几天张国定正在忙着考驾照,小弟弟在大水坑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他想着弟弟每年耕地、旋地、种地怎么都得花10多万元,这个钱与其让别人挣,还不如他自己买台大拖拉机。总之,他的心还是在车上。
有了这个心思,张国定已经在压缩养羊的数量,从过去的四五百只到现在的200余只。我问他一旦减少,再养起来有那么容易吗?他说:“没事,你别看我在压缩羊的数量,可一旦我弟弟那边的事情不顺利,我要重新养起来也是特别容易,主要是有资金支撑着。”
张国定的旧院子里育着几根南方的竹苗,还没有看到成活的迹象。他说这是小弟弟从南方带来的,也不知道能不能活,如果活了,他就想移栽到新院子里去。他老婆笑着说,他还不是瞎折腾,这地方是长竹子的地方吗?张国定说,那不一定呢,现在的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也许竹子就在咱这地方长起来了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