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码头”惠安堡的崛起

2018-01-30 19:23闵生素
宁夏画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惠安黄花大坝

闵生素

惠安堡镇,紧邻甘肃环县,坐拥盐地、煤矿、石矿等资源的小镇,曾经的“旱码头”。惠安堡地处交通枢纽之上,211国道纵贯南北,盐兴公路横穿东西,惠平(惠安堡至平凉)路、惠大(惠安堡至大水坑)路东接西连,中太铁路在此路过。“丝路古道远去,银西高铁来了”。远望,长长的运煤列车从蓝天边划过。

这个“旱码头”,如今已经有了8家汽车销售店,从汽车的销售量可以看出百姓的生活水平。

黄花种植,调整产业结构的“秘密武器”

黄花产业是盐池县2010年在扬黄灌区规模发展的特色产业,具有适应性强、栽培简单、灌水少、效益高的特点,是扬黄灌区作物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作物。2016年,盐池县出台“322”补贴政策,财政安排资金700万元,分3年给予700元/亩补助。按照播种、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统获的“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鼓励农户套种籽瓜、西甜瓜、胡萝卜等经济作物,解决了黄花种植前3年收入低等问题。2016年,建设2个万亩黄花种植基地,培育专业合作社3家,申报了“蕙宣王”“坤美”2个无公害黄花菜商标。目前,盐池县以惠安堡镇为中心,花马池镇、冯记沟乡等为补充,共种植黄花5.35万亩。

在惠安堡镇大坝村,黄花种植已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坝村昼夜温差大,土地含硒量高,这里出产的黄花色泽鲜亮、花瓣肥厚,香味浓郁、品质上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种植玉米相比,大坝村黄花种植全部采用节水滴灌技术。传统玉米种植每亩用水500方左右,滴灌黄花种植每亩用水不到220方,亩均节水50%以上,节水增效优势明显。

按照“农户种植+政策补贴+金融扶持+合作社运营”的模式,大坝村与宁夏坤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盐池县永昌粮油加工厂2个黄花合作社展开深度合作,打造晾晒、加工、保鲜基地,积极开拓北京、广州、深圳、湖南、四川等国内市场,为贫困户谋划出了一条黄花脱贫的路子。每到黄花采摘季节,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销售渠道稳定顺畅。

2017年3月,惠安堡镇为打造“一村一品”,特在大坝村举办“三区”人才科技培训班。宁夏农林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张清云作为大坝村的科技扶贫指导员为学员们认真讲解黄花种植技术、黄花的冬季管理和合理高效地使用肥料的技术。农民们了解到,鲜黄花每斤价格在3.5元左右,干黄花每斤的技术26元,经过加工包装的成品每斤价格最高达到40元,盛产期亩产鲜黄花3000斤左右。亩均产值6000~8000元,年龄在4年以上的黄花,亩产值最高可达1.2万元。如果贫困户都种上黄花,为自己打工就可实现脱贫增收。为此,大坝村还先后成立了2家黄花合作社,注册了3个黄花商标。

大坝村共356户108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5户245人。全村有水浇地4915亩、旱耕地3300亩、草原2.2万亩。多年来,大坝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以玉米、黄花、小杂粮等为主的种植业和以滩羊繁殖育肥为主的养殖业。2015年,全村农民种植黄花1262亩,户均种植15.2亩。如今,盛产期的黄花有700余亩,总产值400万元左右,亩均产值5700元,种植户户均从黄花产业中增收3.5万元,为稳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郭广明是大坝村村民,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劳动技能,就种几亩水地玉米,除去成本没剩多少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盐池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扶贫工作组在走村入户摸底调查时了解到老郭家的实际困难,帮老郭找原因算细账。针对市场上黄花走俏收益高,扶贫工作组建议老郭种植黄花。除了县上的“322”补助政策外,扶贫工作组还帮助老郭在惠安堡信用社贷了3万元扶贫小额贷款,购买了黄花种苗。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老郭当年种植黄花25亩。对口帮扶单位中国人寿盐池支公司还为其家人购买了妇女安康保险和学生意外保险,这让老郭两口子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了,他们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老郭迎来了黄花种植丰收年,仅黄花种植一项全家人均纯收入就达8500元。黄花花龄4年以后进入盛花期,采摘期一般是15年,按亩均产值6000~8000元算,25亩黄花的收入,可以让老郭一家轻松奔小康。

自从2016年大坝村把黄花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以来,已争取到金融机构贷款1162万元,村级发展互助资金127万元,妇女小额贷款70万元,新增黄花种植3410亩,累计留床面积4110亩。“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作物”,大坝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但成功培育了万亩黄花种植示范区,还让这项产业实实在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种植养殖,打造自产自销的“传家之宝”

惠安堡牛羊养殖条件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大量闲置土地充分保证了建设养殖基地的需要;肥沃的水浇地和大面积种植的柠条保障了充足的草料,使饲养肉牛的成本大大降低。

“今年要干啥?” 这是惠安堡镇惠苑村村民的疑问,也是村里脱贫攻坚的难题。扶贫工作组的干部给村民们指了条成立养殖合作社的路。工作组鼓励对盐池滩羊、肉牛养殖有经验、积极性高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由农业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向村民传授肉牛育肥养殖的运行模式、养殖技术等,增加了贫困户养殖肉牛的信心。惠安堡镇政府也启动资金帮扶养殖合作社,牛每头补300元,羊每只补50元,鸡每只补20元。

施俊全是从惠安堡镇麦草掌村搬迁到惠苑村的移民。冲着镇上的好政策,2017年初,施俊全决定租下村里闲置的羊棚建养牛合作社。在村主任徐成武的协调下,他以每年200元一个棚的价格租到了48户人家的羊棚,租期5年。他带着自家弟兄侄子4人,将羊棚变牛棚,自筹130万元开始养牛。现有100头牛,其中奶牛20余头。饲养员说,一头母牛怀胎9个月,而一个牛仔根本消化不了一头母牛的产奶量。于是,实行“一带二”、“一带四”或“一带五”,不用卖牛奶,以奶养小牛收益更大。只是今年养牛的草料全靠在吴忠买,成本有点高。施俊全计划明年再包些地种草,做青贮饲料,这样就能降低40%左右的成本。青贮饲料是将青玉米秆、牧草等青绿饲料经过切碎、填入、压实再青贮、密封,发酵成为一种多汁、耐贮存、质量基本不变的饲料,是牛羊的优良饲料。施俊全说,一个牛仔2500元左右,3个月出栏,基本能够翻倍。仅仅人口相对集中的惠苑村移民安置区,一天的牛肉需求就至少得2头。施俊全计划用2年的时间将养殖园区的肉牛数量增加至300头,预计3年收回成本并盈利。

付俊成是从杏树梁村搬到惠苑村的移民,家有5口人,其中3个孩子,有2个在读大学,家里负担重,劳动力少。付俊成和媳妇种了100多亩旱地,有荞麦、油籽和薄膜玉米,除去养着几头猪和一些鸡,粮食还有剩余。几年前,夫妻俩合计着办起了粮食加工厂,除了加工自家的粮食,还帮村里人加工粮油。即便这样,机器还是时常闲置。两口子开始开车到老村堡和附近村子收些杂粮,如荞麦和胡麻等。慢慢地,他们有了杂粮的收购方向,乃至跑到内蒙古批发杂粮,批发回来后,加工生产胡麻油等,再将粮油卖出去。付俊成两口子靠着种植、加工逐步发展起来。不过,付俊成的妻子说,粮食就挣个分分钱,在多销走量。两人2017年投资100万元创办养殖合作社,已经建起了30多个羊棚,准备引进种羊,预计在2018年形成正常的合作社养殖规模。

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实干加眼光,施俊全、付俊成已经完成了脱贫奔向小康,在未来的几年,他们或将成长为惠安堡养殖产业的“领头羊”。

劳务输出,成为致富路上的“铁杆庄稼”

农民,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农民工。尤其是在大量的土地流转后,农民更多时候是农民工。种地需要技术,做工也需要技术。惠安堡镇举办的农民技术培训涉及养殖业、电焊、餐饮服务业、育婴、刺绣等,一方面是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鼓励和帮助更多移民自主创业。

施俊伟,惠苑村村民。以前缺技术,施俊伟家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由于连年干旱,人均纯收入还不到3000元。收入微薄,家庭花销却越来越大。尽管靠着“雨露计划”和“两免一补”政策,女儿上了大学,儿子上了高中,但贫困户的帽子还是压得他喘不過气来。

帮扶责任人为施俊伟量身订制了脱贫计划,为他在村里的架子工劳动技能培训班报了名。施俊伟学会了使用搭设工具,将钢管、夹具和其他材料搭设成操作平台、安全栏杆、井架、吊篮架、支撑架等,且能正确拆除。利用这项技术,施俊伟开始外出务工挣钱。有了过硬的技术,施俊伟利用金融扶贫贷款的10万元购买了工程设备,带着本村十来个乡亲外出承接小型工程。施俊伟妻子王丰琴说,过去靠受苦脱贫,今天靠技术致富。2017年,施俊伟将家里的房子修葺一新,还购置了一辆小轿车,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从农民到工人,从架子工到小老板,是技术给了他支撑和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惠安黄花大坝
奋进新时代 共筑强军梦
黑黄花天牛
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研究
惠安石雕:千年技艺“点石成金”
黄花歌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我是一棵忘忧草
大坝利还是弊?
战地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