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治分析

2018-01-30 10:18凌永伟
当代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眼震规管阵发性

凌永伟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西 赣州 341400)

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现在临床上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比较好发于男性患者身上[1]。该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会出现潜伏期的眩晕,且与眼震眩晕的潜伏期相似[2]。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的发病率最近几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且该病在发病前期没有任何的发病先兆,发病较急,一旦发病便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眩晕状态,所以在诊断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漏诊或者是误诊[3]。为此,本院选择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15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对象,对其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现得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15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对象,随机将15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观察组,3组患者均为50例,其中实验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3±13.9)岁,病程1~30 d,平均病程(13.3±3.5)d,其中中耳炎的有12例,外伤的有8例,梅尼埃的患者有15例,卧床的有13例,其它有2例;对照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2±13.6)岁,病程2~28 d,平均病程(12.8±3.2)d,其中中耳炎的有15例,外伤的有6例,梅尼埃的患者有13例,卧床的有11例,其它有5例;观察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6.5±13.2)岁,病程1~29 d,平均病程(13.5±3.8)d,其中中耳炎的有20例,外伤的有5例,梅尼埃的患者有7例,卧床的有9例,其它有9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临床诊断标准 ①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②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③排除有精神疾病,不能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4]。

1.3 治疗方法

1.3.1 Dix-Hallpike诱发实验 指导患者取坐位,头偏向一侧45°,躺下后观察患者眩晕和眼震发作的情况。

1.3.2 平躺实验 指导患者取坐位,头部保持正中向前倾40°,2 min后躺下,观察患者眩晕和眼震发作的情况。

1.3.3 低头实验 指导患者取坐位,头部保持正中向前倾60°,2 min后躺下,观察患者头部下垂的时候眩晕和眼震发作的情况。

1.3.4 平卧侧头诱发实验 指导患者取坐位,躺下后头偏向一侧90°,观察患者眩晕和眼震发作的情况,坐立后快速平躺头偏向另外一侧90°,对比两次转头患者出现眩晕与眼震的区别。

1.3.5 Barbecue复位方法 指导患者平躺后,头部向健侧旋转90°,连续旋转3次,然后在患者每个部位进行维持,直至眩晕和眼震消失,此时把患者的卧位调整为俯卧位。

1.3.6 PRM复位方法 指导患者取坐位,头部向患侧旋转45°,然后迅速平躺,待患者的眩晕和眼震好转后,帮助患者把头部向健侧旋转90°,保持1 min,把患者的卧位调整为健侧卧位,头部向健侧再次旋转90°,待眩晕和眼震消失后再慢慢坐起来,保持头部向前倾30°[5]。

1.4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患者的眩晕症状在治疗后完全消失,位置实验阴性;显效: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明显的减轻或者是缓解,位置实验发生眼震的时间减少;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是加重;复发:治疗后患者再次复发[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诱发实验的比较 3组患者的眼震情况以及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的眼震扭曲情况以及眼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诱发实验的比较

2.2 3组患者1周后复查结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痊愈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要好,而且复发的情况也相比其他两组患者较少,3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1周后复查结果的比较(n)

2.3 3组患者1个月后复查结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痊愈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要好,而且复发的情况也相比其他两组患者较少,3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1个月后复查结果的比较(n)

3 讨论

Dix-Hallpike诱发实验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诊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之一[7]。因为该实验通常情况下只引起后半规管内耳的右移动,而不会引起对侧后半规管耳石移动,当该试验仅诱发出单侧扭转或者是眼震发作的时候,则临床上将其判断为BPPV[8]。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3组患者的眼震情况以及潜伏期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的眼震扭曲情况以及眼震持续时间比较,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要好;3组患者1周后复查结果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痊愈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要好,而且复发的情况也相比其他两组患者较少;3组患者1个月后复查结果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痊愈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要好,而且复发的情况也相比其他两组患者较少。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的复位治疗可以提高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诊断率,而且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方便、复发率较低,为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可以在临床上研究使用。

[1] 马恒章,钟林清,林朋兴,等.探讨耳石复位法在分型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27):8-10.

[2] 张波,孙敬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裸眼及视频眼震图下眼震特征及定位诊断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3):235-237.

[3] 章燕幸,吴承龙,肖桂荣,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840-1841,1862.

[4] 蔡亦强,陈力宇,吴赛珍,等.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体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203-204.

[5] 洪娟,毕涌,方练,等.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622-624.

[6] 王玉琳,秦旭旭,刘佳,等.针刺晕听区为主结合改良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6,36(9):911-914.

[7] 于亚峰,凌红阳,刘济生,等.同侧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7):1194-1195.

[8] 周桂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5):40-41.

猜你喜欢
眼震规管阵发性
头晕/眩晕的病史采集及眼震检查(续)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眩晕伴Burn眼震一例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