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张 莉
(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伟大复兴,不断选择、融合和升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红色是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产物和积极成果,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对当代中国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从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三个层面产生了重要价值。同时,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重要价值的实现在现实基础上选择了合适的路径。
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一)思想先导: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思想引领价值 2014年12月视察南京军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认同。
第一,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思想引领作用蕴藏在理想信念之中。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对维护国家稳定、引领民族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蕴含着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等理想信念。这些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潮激荡的条件下,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信仰价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有重要的思想引导和渗透作用,是大学生树立、坚持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文化源泉。
第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思想引领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4]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加之多种思潮激荡,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现在:政治上,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引领政治行为进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经济上,保证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进而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文化上,坚持用红色文化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保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而达到文化自信。因此,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使大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进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的思想引领价值同时体现在理论认同方面。理论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这是文化认同的理论先导和思想基础。一部分大学生思想动摇,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懂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红色文化以它自身的发展历程,生动形象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进程起到的积极而独特影响。
红色文化也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是如何从近代一百多年屈辱、落后的历史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一步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没有比现实的对比更能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当今的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才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二)精神归宿: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情感滋养价值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突出体现在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感等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第一,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的情感滋养作用,核心在于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即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积极态度。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5](P3)这是对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确概括和总结。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经历了无数流血牺牲,终于成功找寻到中国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道路,探索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民族和人民深沉的爱国精神和情怀。正是拥有了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通过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大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还体现在道德方面。“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红色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先进理念,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和价值。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因此,运用红色文化教育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深层次体现在情感认同方面。情感认同是理论认同的深化,也是行为认同的先导。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认同。红色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和精神内涵。产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的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团结、探索国家出路、捍卫国家主权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红色文化就是一部鲜活生动、富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的历史教材,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增进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认同。
(三)核心目标: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行为导向价值 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本身蕴含着实践自觉,通过理解中国社会的巨变和榜样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行为导向作用,体现在榜样的示范方面。红色文化中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光辉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毛主席曾说,榜样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学习榜样,比接受抽象的理论更直接、更生动。红色文化的典型榜样,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实践自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第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行为导向作用,关键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巨变。20世纪初的中华民族,有被八国联军侵略的屈辱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近百年来首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彻底胜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变。新中国又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建设和发展,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巨变。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将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是形成红色文化的根本,红色文化形成之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样的历史现实能够激发大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感知和探索现实社会。
第三,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将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转化为行为的重要因素。理论认同是大学生外化为行为的理论先导和思想基础,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外化为行为的思想动机和精神实质。大学生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必然会外化为行动,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事迹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服务人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最终实现实践自觉。
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具有丰富的价值,但红色文化价值的发挥需要寻找合适的路径。
(一)理论育人——加强理论教育坚持把红色文化贯穿于理论教育教学中。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揭示了理论的本质同实践的关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P9)因此,加强理论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坚持把红色文化的典型内容和精神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既要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同时又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这样做不仅能增强理论的生动性和鲜活性,而且使大学生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艰辛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唤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认同和时代认同,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和理论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7]
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讲述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采取师生互相启发的模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到今天的主动参与。从红色经典故事入手,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和现实的对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采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延伸第一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大学生思考、教师参与解答,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的运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认同。
(二)情感育人——发挥红色文化的情感育人因素 将红色文化渗透于大学生的真情实感中。发挥红色经典故事的情感育人作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在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的认同。当前,国家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逐步解决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生机活力的社会环境。各类媒体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的高尚人格的宣传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这种舆论导向作用使大学生感知高尚、执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情怀,进而陶冶情操、锤炼意志;使大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解历史、再现历史,进一步掌握国史和国情;使大学生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进而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提高捍卫国家主权的责任感。
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把握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利用重大的纪念日开展相关纪念活动、演讲、红歌会等,使大学生受到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学校要积极会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对照自身的成长,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深大学生从情感上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实践育人——加强红色文化的实践环节实践育人是实现红色文化知行合一的必备环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高校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实践育人即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加强实践育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善于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对于坚定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觉成才,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在教学考核中,规定相关的实践学分。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跟踪和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切实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之中。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红色文化的直观体验。大力倡导和组织调查研究、进行雷锋月等相关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参加生产劳动、烈士陵园的扫墓活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开发实地的红色体验活动等,开展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红色文化的切身感受。
大学生通过感知、领悟和实践使红色文化由“理论体系”转变为“情感体系”,进而形成“实践体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促使大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视察南京军区机关[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12-15.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7.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3-08-2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在江西调研考察[N].江西日报,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