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明,王 超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19世纪90年代以后,大批日本人为谋求生计、寻求经济机会而移民美国,由此开启了日本人向美国大规模移民和日裔移民在美国居留的历史。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日裔移民大规模进入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在当地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日裔社群,并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日裔人口的增加和日裔社群的壮大,加剧了日本移民与美国居民之间的经济竞争、文化冲突、社会疏离和种族敌视,引发了所谓“日裔移民问题”。20世纪初,美国爆发了限制和排斥日裔移民的运动。同一时期,围绕“日裔移民问题”,美日两国政府进行了长期的磋商与争论。1907年,美日订立“君子协定”*1907年日本政府在给美国的照会中保证,除了少数例外情况外,日本政府将不向前往美国大陆的劳工移民发放护照,以限制赴美劳工移民。这成为美日君子协定的雏形。此后两国政府继续就移民限制问题的细节进行讨论,1908年初两国完成对协定具体内容的商定,正式达成谅解。国内学界将通常将1907年作为君子协定缔结的日期,并以1907年作为美国日裔移民历史中的重要节点。,日本同意限制前往美国的劳工移民,而美国则承诺对在美日侨权益予以保护。1924年美国通过了排斥日裔移民的1924年移民法案。此后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裔移民问题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此间反日运动虽暂时平息,日本向美国的移民活动几乎终止,但对在美日裔移民的歧视、限制继续存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反日情绪的推动下,美国政府对聚居在太平洋沿岸的日侨和日裔美国人进行了集体迁移和拘禁,同时对夏威夷的日裔人口也加强了监控。战时的拘禁和监管政策给美国日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但日裔在战时忠于美国的优秀表现为他们赢得了尊重和认同。1946年战时拘禁政策结束,日裔美国人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凭借自身的优秀品质和战后反日运动平息的有利条件,日裔成为在各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模范少数族裔”。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日裔移民终于为美国社会所接纳,成为在当今美国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支力量。
国内美国日裔移民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笔者试对国内日裔移民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做一梳理。
国内美国日裔移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十多年是国内研究的发端和奠基期。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美国日裔移民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相关研究的基本框架由此得以建立。
邓蜀生在《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两部著作中,对美国日裔移民的历史进行了概述。[1-2]陈鸿斌的《日裔在夏威夷的世代变迁》则是介绍夏威夷日裔移民状况的较早文章。[3]这些对美国日裔移民史的早期论述虽然简略,但基本完整,其对日裔移民历史的叙述方式,特别是对历史时期的划分和对重要历史事件的选择,影响了此后的研究。
邓蜀生、丁则民、梁茂信、戴超武等学者对美国整体的移民政策和亚洲移民政策进行了考察,对美国排斥亚洲移民的运动进行了记述和分析,这为进一步探究美国的日裔移民政策和排日运动奠定了基础。
国内早期的美国日裔移民研究以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为主,但同一时期,针对美国日裔移民的专门性研究已经开始出现。黄兆群的《美国的日本移民及其民族文化》是专门探究日裔移民文化特征的作品。[4]戴超武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对日裔美国公民的拘留政策》则对战时拘禁政策进行了细致探讨。[5]
上述研究作为国内美国日裔移民研究方面的早期成果,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另外一个影响美国日裔移民研究的因素是国内对美国华人移民史的研究。相较于美国日裔移民研究,国内在美国华人移民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早,发展更成熟。由于华人移民史与日裔移民史之间的相关性和同质性,国内在华人移民史方面的研究,影响了对日裔移民史的认识,并为其研究提供了人员、材料上的基础和研究范式上的借鉴。
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日裔移民问题受到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美国日裔移民问题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围绕这一问题的专门性研究开始大量出现。新时期,学者们将研究视野扩展到美国日裔移民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各个侧面,勾勒出美国日裔移民生存发展的完整历史脉络,同时对一些重要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美国日裔移民政策、排日运动、美日移民纠纷、美国日裔族群发展状况、战时拘禁等成为国内研究相对成熟的领域。与此同时,国内研究在深入性、探究性、创新性方面不断加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随着研究层次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积累,国内学界对于美国日裔移民历史有了更好的整体把握,对一些具体事件和问题的看法也更趋合理。新时期,一批年轻的研究者和学术骨干也涌现出来,成为引领相关研究发展的主要力量。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美国日裔移民历史的总体脉络已经基本理清,相关研究的完整体系已经初具雏形,虽然当前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但国内研究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经过30年的发展,国内美国日裔移民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不少有益的成果。相关研究按关注的历史时期分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期间、战后时期。按研究内容可分为日本向美国的移民活动、美国的日裔移民政策、美国日裔社群的发展状况、排日运动、日裔移民问题与美日关系、战时拘禁等。按研究关注的地域则分成美国大陆和夏威夷地区。
19世纪90年代到1924年是日裔移民大规模前往美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赴美移民活动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
张建伟探究了这一时期日本人移居美国的原因,认为地理位置上的便利、特殊的时代背景、经济利益的驱使、政治避难、逃避兵役、移民机构和同乡亲友的诱导等促成了赴美移民潮。他进而从移民规模、移民目的地、移民类型的角度,对19世纪后半叶至1924年间的移民活动进行了分析,将之分为三个阶段:1885年以前为零星移民阶段;1885年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移民夏威夷;19世纪90年代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前往美国大陆。其中,向美国大陆的移民活动又可具体分成两个时期:1907年君子协定签订前以留学生和劳工移民为主;此后到1924年以家庭定居型移民为主。1924年移民法颁布后日本人的赴美移民活动暂时中止。[6-7]
上述研究更关注前往美国大陆的移民,而对于夏威夷的状况,杨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夏威夷日本移民研究(1885—1945)》一文中将日本人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分为这样几个时期:1868—1886年日本政府限制向夏威夷的移民;1886—1894年为“官约移民时期”;1894年以后为“私约移民”时期;1907年美日订立君子协定,日本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向夏威夷的劳工移民;1924年移民法通过后日本人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几乎完全中止了。[8]
美国排斥日裔移民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才废除。二战后,日本向美国的移民活动重新开始。国内对战后的移民活动关注较少。戴超武认为战后前往美国的亚洲移民大量增加,移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赴美日裔移民的情况。[9]
1.美国日裔移民政策总体发展历程
邓蜀生、丁则民、梁茂信、戴超武等学者对美国整体的移民政策和亚洲移民政策进行了考察,明确了美国日裔移民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根据他们的观点,日本向美国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时,美国移民政策整体上已经开始收紧。20世纪20年代美国建立了移民限额制,日本人等亚洲移民被完全禁止入境,这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中的种族主义特征。此后对日裔移民的排斥政策一直到1952年移民法通过后才被废除。1964年移民法颁布后,美国移民政策中对日裔移民的歧视才完全消除。[2,9-13]
在把握美国日裔移民政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日裔移民政策的转变进行了重点探究。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日裔移民政策
柴金璐、陈景彦认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日裔移民政策经历了从宽容到限制再到完全排斥的转变。具体而言,美国政府最初对日裔移民采取宽容的态度,后以君子协定的达成为标志,美国的政策转为限制。1913年、1920年加州通过反日的外侨土地法案,意图通过禁止日侨拥有土地来限制、排斥日裔移民。1924年移民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排日政策的确立。[14]
戴超武、夏圣坤对排日政策进行了分析。戴超武将排日措施分成经济、政治、法律三个方面:经济上,限制日裔移民的土地权利和农业经营活动;政治上,拒绝授予日本人归化权;法律上,通过排斥日裔移民的移民法案。[9]夏圣坤则重点分析了排斥日裔移民的各类法规,认为20世纪初美国排日政策的确立是通过出台一系列隔离类和土地类法案实现的,前者包括1906年旧金山教育隔离法令、君子协定、1924年移民法,后者则包括加州于1913年、1920年、1923年通过的外侨土地法案。[15]
以上学者在研究中不仅关注美国全国性的日裔移民政策,还分析加州等地方政府在日裔移民方面的政策规定;不仅考察与移民直接相关的法案和协定,还探究其他体现排日意图的政策和法规。这样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美国排日政策确定的历史过程,即美国全国性的排日政策是在反日运动的推动下出台的,是由地区性的反日政策逐步发展而来的。但这种叙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病,如排日运动史和美国日裔移民政策史之间、地区性移民政策与全国性移民政策之间的界限因此变得模糊起来。
3.1924年以后的美国日裔移民政策
对1924年以后的美国日裔移民政策,国内学界主要是从美国总体移民政策和亚洲移民政策的角度进行宏观和综合性的论述,缺乏细致和有针对性的研究。梁茂信、戴超武等探究了战后美国亚洲移民排斥政策的松动和废除,以及美国移民制度由民族来源限额制向全球限额制下的优先制的转变[9,13],分析了这些转变对亚洲移民造成的影响[9]。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日裔移民政策的相关情况。
日裔社群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是美国日裔移民历史的核心部分,也应作为相关研究的重点。
日裔社群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战前,第一代日裔移民克服经济上贫苦、政治上无权、文化上不适应的不利条件,突破反日力量设置的重重阻碍,完成了经济上的自立和文化上的适应,在美国初步建立起较稳固的日裔社群。但第一代日裔移民主导下的日裔社群保留了很多与母国的联系,与美国社会的融合程度也不高。战前日裔社群的生存发展始终都面临来自反日运动的威胁。战时拘禁对第一代日裔移民建立起来的美国日裔社群造成了重大打击。
二战后美国日裔社群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凭借战后反日运动平息的有利条件,美国日裔社群在第二代、第三代的主导下实现了重建、恢复和发展。战后的日裔社群在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美国化程度更高,在保证族群内部凝聚力的同时,也更好地融入了美国社会。
1.战前美国日裔社群的发展状况
张建伟、夏圣坤、温彩霞等探讨了战前美国日裔社群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状况,包括人口状况、家庭生活、教育状况、经济活动、社群生活、社团组织状况等。[7,15-16]黄兆群分析了日裔移民的文化特征,认为相比于老一辈的移民,新一代的移民在社会文化上融入美国的程度更深,然而,他们身上仍旧保留着许多日本的文化风尚。[4]杨栋在《夏威夷日本移民研究(1885—1945)》一文中记述了夏威夷的日裔社群的发展历史[8],文章还分析了夏威夷日裔在人口结构、教育、家庭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状况。[8]
2.战后美国日裔社群的发展状况
在对日裔社群战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时,国内学界关注日裔作为美国少数族裔的特性。陈奕平、龙登高、张洪云等人分析了当代美国日裔社群在人口、家庭观念、教育、职业、收入等方面的情况。[17-18]白涵对1965年以来日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探讨和论述。[19]朱雷对战后二代日本移民的同化问题进行了研究。[20]
对战后夏威夷日裔社群的发展情况,国内关注较少。刘欢《夏威夷冲绳县人联合会研究》一文探讨了夏威夷日裔社团——夏威夷冲绳县人联合会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活动、作用及影响等。[21]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威夷日裔的战后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在日裔社群研究上,侧重战前和美国大陆地区,对夏威夷地区和战后的情况关注较少。从整体的研究状况看,国内相关研究总体上仍比较薄弱,相关研究成果不足以勾勒出日裔族群在美国生存发展的完整图景,也不能完整展现日裔社群在美国由小到大、由疏离到融入的发展过程,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爆发了限制和排斥日裔移民的运动。国内学者对于排日运动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排日运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影响等方面。
1.排日运动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20世纪初的美国不仅爆发了排斥日裔移民的运动,还产生了排斥、限制其他移民特别是亚洲和东南欧移民的浪潮。梁茂信认为,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排外主义的伪科学理论、民族危机感等是造成排外浪潮的主要原因。[13]丁则民则主张种族主义是排外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22]这些观点为进一步探究排日运动的缘起提供了借鉴。
参照上述观点,郭玉梅总结了排日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认为20世纪初美国存在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种族主义、排外主义情绪盛行;日裔移民不能很好地融入美国社会;美国移民政策向限制和选择移民的方向转变,这些构成了排日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23]
张建伟、李帅等则尝试从美国公众、美国政府、日裔移民、日本政府等方面寻找排日运动发生的原因。他们认为,日本移民与美国居民之间不断加剧的经济竞争、文化冲突、社会疏离和种族敌视是排日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此外,美国的种族主义思想和排外情绪,美国排日团体、政客、媒体的煽动,排华运动的遗毒,日本政府对移民问题的“过度关切”,同一时期日美关系的紧张等也是引发排日运动的重要因素。[7,24]
2.排日运动的发展过程
梁茂信、戴超武在探究20世纪初的美国移民排斥政策时,对同一时期的排日运动情况进行了记述。[9,13]郭玉梅、李帅、张建伟、祝曙光等对排日运动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专门研究。[7,23-25]
祝曙光、张建伟按照不同时期的斗争目标将美国排日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排斥日本劳工和禁止日本学童进入公立学校为目的;第二阶段主要是反对“照片新娘”*“照片新娘”属于从日本前往美国投奔丈夫的日本女性移民。在美国的日本适婚男性移民很多不能回国相亲完婚,所以通过与在日本的女性互相交换照片的方式,来相亲和确定婚约,订立婚约的男女在男方不在日本的情况下在日本登记结婚,而后女方以投奔丈夫的名义申请前往美国的移民签证。通过照片交换确定婚约和婚姻关系的在美日本移民的妻子称“照片新娘”。君子协定不禁止“照片新娘”前往美国,所以1907年以后,“照片新娘”成为赴美日裔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第二代日本移民数量增长;第三阶段主要是阻止日本移民获得土地,迫使他们离开美国。[26]
郭玉梅则根据不同时期的斗争形式和策略对排日运动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1907年以前反日力量主要采用舆论攻击、强制隔离、经济抵制、暴力袭击等激烈手段来实施反日活动。1907年以后则转而釆取相对温和的斗争形式,通过反日立法逐步压缩日本移民的生存空间,最终成功达到了排日目的。[23]
排日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阶段性斗争目标上的差异,并因此影响其斗争形式和斗争策略,因而尝试从这些角度对排日运动发展进行阶段划分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已有研究对排日运动阶段特征的总结不够深入完整,忽略了反日运动在参与力量、活动范围等方面的情况,另外在叙述中也存在史实上的错误。
反日运动的发展是与日裔移民问题的发展密切联系的。1890—1907年期间来到美国的日本移民以劳工为主,多集中在城市地区,从事工业和商业。日本移民与白人劳工、小商人形成经济竞争,引发不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会力量强大的旧金山等地,率先兴起了反对日本移民的运动。1906年旧金山发生抵制毁坏日本人商铺、袭击日本人和对日本学生实施教育隔离*1906年旧金山教育委员会发布规定,要求此前在普通公立学校就读的日本学生,进入东方人学校就读,东方人学校是旧金山单独为华裔学生建立的公立学校。所以严格地讲,旧金山教育委员会并不是试图阻止日本学生进入公立学校,而是试图禁止日本学生和白人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这属于教育上的种族隔离。的事件,这引发了日本政府的抗议和美国联邦政府的介入。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促使旧金山撤销教育隔离,美日间则订立君子协定,限制日本劳工前往美国。如果将1907年以前作为排日运动发展第一个时期的话,那么这一时期排日运动的特点是,工会和劳工是主要的反日力量,工会力量强大的北部加州和城市地区是反日运动的中心,限制劳工移民是主要斗争目标。君子协定签订生效后,劳工移民赴美受到严格限制,但君子协定不限制非劳工移民,于是,家庭团聚型移民特别是“照片新娘”移民增多。反日力量随之将斗争矛头转向非劳工移民,要求废除君子协定,完全排斥日裔移民。1920年日本政府在美国反日运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宣布停止“照片新娘”移民。1924年美国通过移民法,完全排斥日裔移民入境。与此同时,在加州北部和城市地区受到敌视的日裔移民越来越多地流入加州南部和农村地区,从事农业。1909年以后,通过反日立法限制日裔移民的土地权利成为重要的排日手段。1913年加州通过反日的外侨土地法案,此后美国其他州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如果说1907年后反日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了转变的话,那么斗争矛头是由劳工移民转向了非劳工移民和已经来到美国的日本人,由工业劳工转向了农业劳工。1907年后白人农民逐渐成为重要的反日力量,反日活动的中心也转向了南部加州和农村地区。另外,反日运动在1920年后逐渐由地方性运动发展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运动。
3.排日运动的影响
郭玉梅探讨了排日运动对美国移民政策的影响,认为排日运动的胜利促使美国日本移民政策由自由放任向严格限制转变。[23]
戴超武分析了排日运动对日本人的赴美移民活动和对在美日裔居民的影响,认为排日政策导致赴美日裔移民数下降,从美国离开的人数增加,美国日裔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人口增长率下降。对日裔移民的歧视和排斥造成在美日裔居民集中分布和居住,从业领域狭窄,导致二代日裔美国人倾向于保留日本国籍,同时也促使美国日裔更严密地组织起来,运用自身力量维护和争取各项权益。[9]
李帅考察了排日运动对美日关系的影响,他指出,20世纪初,日裔移民问题成为美日外交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双方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开展战略博弈时的重要棋子,反日运动和排日政策导致了美日关系的恶化。[24]
国内在排日运动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现有研究对排日运动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限于对重要排日事件的排列,缺乏解释和分析;已有成果多是对排日运动的整体性研究,针对单个重要事件、人物的微观研究缺乏,对一些事件的详细经过和具体细节没有搞清;现有研究没有充分地将排日运动的发展演变和日裔移民问题的发展演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和分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日之间围绕日裔移民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交涉与争论,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日裔移民问题对美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仇海燕分析了美日在移民问题上的政策,探究了此种政策对移民纠纷的发展和结局造成的影响。她认为,美日在移民问题上形成一种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关系。美国在不断加强移民限制的同时,避免采取公开的歧视和排斥措施来激怒日本。日本虽然反对对日裔移民的歧视和迫害,但又愿意在移民限制问题上做出妥协。这种斗争与妥协并存的态势虽然使得移民纠纷能在短期内缓和,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7]
祝曙光、张建伟、吴占军等学者从20世纪初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战略竞争加剧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对美日之间的移民纠纷进行了解读,强调移民纠纷与美日战略博弈之间的关系。祝曙光、张建伟认为,日美移民纠纷产生的时间与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逐渐发生摩擦和争执的时间是吻合的,美日在移民问题上的纠纷是同一时期两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博弈的一部分。美国借移民问题来打压日本,通过排日来消除日裔移民对美国带来的安全威胁,日本则在移民问题上与美国尽力周旋。[26]吴占军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美国的对日移民政策和日本就移民问题与美国展开的对抗是近代美日关系的折射。美日在远东、太平洋战略博弈中的实力对比和斗争态势,影响和决定着两国在日裔移民问题上的交涉和斗争。[28]
国内研究倾向于将美日移民纠纷与美日战略博弈联系起来考虑,这无可厚非。但一部分论述过分强调美日外交关系和战略斗争态势对日裔移民问题的影响,甚至将美日在移民问题上的斗争视作美日间的一种战略竞争。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认为,美日移民纠纷本质上并非两国间的战略对抗,美日关系至多是影响而并不能决定美日移民纠纷的解决。具体而言,第一,虽然20世纪以后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摩擦和竞争日益加剧,但同一时期发生的移民纠纷并非是此种战略斗争的一部分。美国限制和排斥日裔移民的主要原因不是为打压日本的国际地位,也不是为限制日本势力向太平洋扩张,而是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即日裔移民与美国居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种族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从美国排日政策形成的背景和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排日政策形成于美国移民政策整体上收紧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不仅对日裔移民实施排斥,而且对所有其他亚洲移民也都关上了大门。限制、排斥日裔移民的政策是由加州扩展到全美国的,其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内利益而非达成对外战略上的目标。与此同时,日本向美国的移民活动不是日本政府组织和授意的扩张和渗透行为,日本在移民问题上与美国的交涉也不应被视作敌意的对抗或要挟,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侨民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关切。当然,移民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与美日的战略斗争联系起来,美国可以通过排日来压制日本,日本则可以利用移民问题换取美国在其他问题上的让步,但总体上,两国都避免将移民问题作为战略竞争中的武器,因为这么做对双方都弊多利少。对美国而言,通过移民排斥来削弱日本的国家地位,不仅难以收到实效,还会激怒日本,并让美国陷入道德上的不利地位。对日本而言,如果选择将排日政策理解为美国对日本的战略打压并针锋相对的话,会使日本陷入与美国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对日美两国来说,移民问题在两国的战略博弈中并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此外,从移民问题的交涉过程和结果看,移民纠纷并没有引发美日间的直接冲突和激烈对抗,相反在很多时候双方都表现出愿意相互谅解和妥协的态度,并且日本最终接受了美国的排日政策,两国关系没有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表明移民纠纷具有不同于美日战略斗争的独特特性。第二,美日移民纠纷的发展态势虽然受美日战略博弈、实力对比、双边关系的制约与影响,但它仍然遵从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其发展、结局最终取决于日裔移民问题的发展演变、日美两国的协商交涉,以及美国在移民政策上的抉择。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对聚居在西海岸的日侨和日裔美国人实施了集体拘禁,对夏威夷的日裔也加强了管控。在相关研究上,国内学者重点关注战时拘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影响,同时对夏威夷日裔的战时遭遇也有论及。
1.战时对西海岸日裔的集体拘禁
戴超武、任晋海、王庆敏等详细记述了战时拘禁政策的讨论、制定过程,分析了战时拘禁政策的出台原因。学者们普遍认为,日裔拘禁政策的出台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包括战时对日裔的猜忌愤恨、国家安全需要、种族主义观念、决策人物个人的作用等。[5,9,29-30]多数学者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5,31],陈景彦、柴金璐等少数学者则主张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才是主导因素。[32]
一些研究者对拘禁政策的实施和日裔在拘禁期间的境遇进行了探究。任晋海考察了拘禁政策的实施过程:西海岸的日裔被强制迁移后首先被集中到临时集合中心,然后被分别送往设在内陆的拘留营。[29]宋青青对拘留营的设置和日裔在拘留营内的生活状况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33]申云化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分析,剖析了日裔在拘留营中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状况。[34]王庆敏则对二代日裔美国人的战时遭遇进行了专门探讨。[30]
对于拘禁政策对美国日裔造成的影响,学者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戴超武认为,战时拘禁虽然给日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灵创伤,但有利于战后美国亚洲移民政策的进一步松动。[5,9]任晋海认为战时拘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促进了日裔的美国化。[29]
在战时拘禁政策的评价问题上,任晋海认为,对包括日裔美国公民在内的日裔族群实施强制拘禁是违反人权和美国宪法的,拘禁政策的实施也没有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充足理由,另外该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种族歧视,所以对日裔族群的管制政策缺乏合理性和合法性。[29]陈景彦、柴金璐则主张拘禁日裔在当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必要选择。[32]
2.战时对夏威夷日裔的管控
杨栋对夏威夷日裔的战时境遇进行了关注。他认为,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夏威夷日裔采取了既防备又依赖的政策,这一方面带来了苦难和损失,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夏威夷日裔在战时和战后的发展。[8]
战时拘禁是国内学者在从事日裔移民研究时比较关注的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目前这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比如,对战时拘禁政策进行评价的问题,美国政府出台战时拘禁政策主要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还是因为受到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决策人物个人发挥了怎样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对政策讨论、制定过程进行还原和分析。又比如,战时拘禁对于日裔美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自我意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它在当时和后来对日裔社群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也是值得进一步细致探究的。
笔者梳理了国内日裔移民研究在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国内研究的整体状况做一评述。
从研究的发展历程上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国内美国日裔移民研究的发端和奠基期。研究框架在这一时期搭建起来,相关研究主要是基础性、综合性的,专门性研究也开始出现。21世纪以后,国内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针对日裔移民的专门研究大量涌现,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成果的类型和数量上看,已有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居多,有数十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比较大,且有相当一部分完成于近20年,有关美国日裔移民的著作特别是专门性著作缺乏。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国内在美国日裔移民方面的研究呈现既全面又有重点的态势。一方面,现有研究基本上涵盖了美国日裔移民历史的各个时期、主要的历史侧面和核心的历史问题;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问题的考察上,如20世纪初的美国日裔移民政策和排日运动、战时对日裔的集体拘禁等,在研究关注的地域上则明显侧重美国大陆。
从研究类型上看,已有研究既有一些涵盖较长历史时期和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又有一些着眼于某一时间段、某一地域范围、某一历史事件的专题性研究。但总体而言,国内在对日裔移民历史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探究上仍有欠缺,尤其缺乏对日裔移民历史发展脉络和特征的整体把握,以及对特定阶段、具体问题的细致探究。
从研究成果的质量看,现有的论著总体上结构合理、论述详细、内容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创新性。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思路、文章结构、资料来源均缺乏创新性。研究结论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甚至存在部分重复研究、借用照搬的现象。其次是缺乏对历史材料和历史问题的深入分析。一些文章叙述性的内容多而分析性的内容少,从他处借用引述多而自己的观点少,宏观概述多而细致探究少,结果就是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不够精炼,内容丰富但主线不够明晰,论述详细但观点不够简明,材料丰富但结论简单。最后是国内目前在美国日裔移民研究方面缺乏微观、细致的成果。
从研究发展趋势而言,未来似乎应更多地与全球史、跨区域文化史研究相结合,在宏观大视野框架下加强对问题的细致探究,同时提升资料、观点上的创新能力,最终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邓蜀生.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94-329.
[2]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9-317.
[3]陈鸿斌.日裔在夏威夷的世代变迁[J].国际展望,1991(18):14-15.
[4]黄兆群.美国的日本移民及其民族文化[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30-35.
[5]戴超武.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对日裔美国公民的拘留政策[J].日本问题研究,1997(4):49-56.
[6]张建伟.1885年至1924年日本人移居美国的历程及原因[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2-107.
[7]张建伟.近代在美日本移民与美国排日运动[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09:8-52.
[8]杨栋.夏威夷日本移民研究(1885—1945)[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15-64.
[9]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49.
[10]丁则民.百年来美国移民政策的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33-39.
[11]丁则民.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72-75.
[12]丁则民.美国亚洲移民政策的演变[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62-65.
[13]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8-303.
[14]柴金璐,陈景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日本移民政策的演变[J].人口学刊,2014(1):32-40.
[15]夏圣坤.美国政府亚裔移民政策的历史考察:以19—20世纪之交加州地区华裔与日裔移民为个案[D].沈阳:辽宁大学,2013:5-33.
[16]温彩霞.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加州华人、日本人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9-20.
[17]陈奕平.当代美国亚裔人口的特点及其影响分析[J].世界民族,2003(2):50-61.
[18]龙登高,张洪云.多元族群视野下的华人特性:美国亚裔六大族群的比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1):10-24.
[19]白涵.1965年以来日裔美国人参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72.
[20]朱雷.第二代日裔美国人及其同化问题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49.
[21]刘欢.夏威夷冲绳县人联合会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1-67.
[22]丁则民.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J].世界历史,2001(1):12-17.
[23]郭玉梅.加利福尼亚排日运动与美国对日移民政策的转变(1888—1924)[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7-42.
[24]李帅.美国历史上“排华”与“排日”运动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31-50.
[25]祝曙光,张建伟.1883—1924年美国排日运动析论[J].江汉论坛,2011(7):95-101.
[26]祝曙光,张建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移民问题与日美关系[J].世界历史,2011(6):41-51.
[27]仇海燕.美国日裔移民问题与20世纪初美日中三角关系[J].江海学刊,2008(2):220-224.
[28]吴占军.国际关系视角下的近代日本海外移民:以近代日本的美国移民与日美关系为中心[J].日本研究,2014(4):52-60.
[29]任晋海.二战期间美国对日裔族群的管制政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15-50.
[30]王庆敏.二战期间的美国Nisei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3-31.
[31]温荣刚,张劲松.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日裔美国人的特殊管制[J].日本研究,2003(4):81-86.
[32]陈景彦,柴金璐.美国第9066号行政命令出台之战时因素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5(3):149-154.
[33]宋青青.二战期间的美国日裔拘留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14-41.
[34]申云化,张斌.日裔美国人战时拘留的记忆书写:《别了,曼扎那》和《落在香柏树上的雪》的文本分析[J].日本研究,2014(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