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南 周 言 唐月红 唐 玲 姚 华
医联体一般可细分为以下4种模式: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建立的城市医疗集团模式(“1+X”模式);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组成的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的优势专科资源组建的跨区域专科联盟;以及为加速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流动建立的远程医疗协作网。
分级诊疗作为2018年10项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医联体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以及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体系的有序衔接,而且可推进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制度的加速落地,同时提升整体医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借助政府、社会资本、市场力量,实现医联体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在“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传统医疗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应用、智能硬件、互联网+医疗已走在智慧医疗创新的前沿。
在国家层面,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支持逐年增多,仅2017年就连续出台了12个相关政策。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划了数字化发展目标,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该政策的颁布实施为互联网医疗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数字保障,为互联网功能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2017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要求,完善远程医疗制度,推动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2017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医疗机构执业规则、互联网诊疗活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监管、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同时,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对互联网医疗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可查到最早推进互联网+医联体相关文件的是上海。2014年9月,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出台了《上海市健康物联网推进工作方案》。继而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在2015年8月出台了《深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两个文件是最早地方出台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雏形。2016年,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山东相继出台或更新修订了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相关规划或方案。
1.3.1 深圳。深圳市宝安区的互联网+医联体以互联网为合作平台基础,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和创新机制,连接宝安区10所医院、131个社康中心,构建起大中小微4层的“智慧医格”服务体系,连接宝安区10所医院、131个社康中心,将宝安区构建的“3+2”医疗服务格局升级为全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医联体服务模式。目前,宝安区互联网+医联体通过学科联盟与国内、国际的顶尖学科实现无缝合作对接。同时,通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教学等形式将医院能力下沉到全区131个社康中心。
1.3.2 浙江。浙江省利用视频会诊技术已经对接了148所县市级医院,电子病历直连8所,远程病理对接有近20所医院。现在正在对接800多个社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三级(社区、县市、省级)医院,做到疾病的分流分治,给予患者最及时的治疗。传统的转诊方式需要上下级医院间电话联系、确认床位、确认时间,医联体建设利用平台化信息化方式实现了上下级医院的一键无卡转诊,省略了重复的门诊、急诊过程,实现了诊断的连续性和治疗的不间断。同时还可以开展协同诊治,以远程B超为例,上级指导医生可直接看到B超画面,并指导下级医生如何操作。
1.3.3 湖北。2015年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利用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区域间各自为政的壁垒,实现了跨区域平台的有效连接。卫生院医生对应转诊指征标准,在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上填写电子转诊单,录入相关病史信息,传送至县医院、新农合部门同步进行审核。新农合部门的同意转诊信息和到县人民医院需要检查治疗的预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反馈给患者。如患者情况严重,县人民医院可再通过“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转往三级医院进一步接收治疗。该转诊平台由乡、县、市三级医院的医生实现同步共享,新农合办公室同步审核,真正在信息流、服务流和财务流3个方面进行了统一,既保证了患者疾病得到快速救治,又节省了医疗费用。
1.3.4 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通过与无锡市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通“医联体信息平台”, 探索医联体协作机制。打通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联体内远程会诊、转检转验、双向转诊,为患者构建起“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服务。同时,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本部实现了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联网,疑难复杂片子随时可以得到上级医生判读。
1.3.5 黑龙江。黑龙江省胸痛中心医联体是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牵头单位,涵盖黑龙江省16个区域中心单位和246家成员单位,医联体将通过远程“互联网+”的形式进行技术帮扶、远程教育和培训,使优质资源下沉至全省基层单位,实质性落实国家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要求。通过采用“互联网+”胸痛中心的模式,2017年在全省完成了省级“4张网”的建设,告别专网专线远程医疗的时代,“4张网”包括穿戴设备一张网、远程教育一张网、远程会诊一张网以及远程影像一张网。网络全省覆盖后,使全省各地级市到县、乡、村的基层医院的医生都能接触到前沿的治疗理念和规范的治疗方式,从而使患者在当地就可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化诊疗,并且网络建设能从根本上帮助更多的基层医院尽早通过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使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患者能真正意义上得到均质化的诊疗。
1.3.6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组建的“盛京医疗联盟”全面推行了“互联网+医疗”模式,医疗联盟专家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会诊,分流患者。同时有在本部就诊需求的患者不但在下级医院能够直接挂号到上级医院,而且能直接开检查单到上级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回到下级医院完成诊治过程。
1.3.7 云南。2016年云南省首家“分级诊疗+医联体平台”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呈贡医院正式上线。这一平台实现双向转诊路径直通云南省162个州、市、县、乡医院,“医疗互联网”可以直接与全省162所医院实现互联互通,落实双向转诊,并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截至目前,全省所有县医院实现了医疗互联网分级治疗和双向转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转诊将主要专家的号源向各医联体成员的医生开放,162所医疗联盟成员所有医生都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直接帮助患者向医院科室专家申请住院,皮肤科、心内科和咽喉一科等10科室实现了科与科直接转诊。
1.3.8 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用医联体和“互联网+”来推进分级诊疗。该院牵头组建广西首个跨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累计19所县市级医院,成立“广西互联网医院”。牵头医院的多位临床专家受聘为基层医院的科室技术主任,实现了基层医生与专家之间、专家与患者之间,通过互联网完成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建议及药品处方开具和在线医嘱等功能。该院还建成了自治区首个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会诊、远程胎心监护等多个区域协同信息平台。
分级诊疗之所以没有完全落地,从根源上是老百姓对基层医院医疗技术的不信任,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互联网+医联体平台可以做好服务内涵上的衔接,以学科建设为医联体合作的主线,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院造血功能[1-3]。
互联网+医联体可以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共享平台体系,实现区域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助力优质医疗能力下沉与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上升。互联网+医联体可以通过构建区域信息“云平台”的模式,医联体内各级医院信息共享,从而实现就诊协同、检查协同、上下转诊、统一支付、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监管决策等功能。
互联网+医联体可连接省、市(县)级医院及所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给基层开通了转诊的绿色通道。互联网+医联体可连接不同专业的医生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帮助基层医生和上层同学科专家形成协同团队,提升医生专家的医疗能力;基层医生可通过互联网+医联体将检查数据直接传送给互联网医院专家,专家将读取结果反馈给基层医生,真正把互联网+医联体内的专家诊断能力延伸到基层[4]。
互联网+医联体把大量对症患者按照对症预约、精确匹配的原则输送给互联网+医联体内的大医院,上级医院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化地用于对症患者的诊治,从而使大医院的专家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在互联网上建立专家团队进行协作,使大医院专家的医疗经验能够向下垂直地分享给基层医生。而建立学科协作的过程就是建立大医院在互联网上的医联体,所有的团队成员都会优先给大医院输送患者,提升医院学科建立,同时建立基层向上输送对症患者的通道。
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新一轮医改的重要方向,也是分级诊疗的美好愿景。互联网+医联体的构建是在“智慧医院”建设的总体思路下,实现远程医疗的“升级版”“云医院”的“现实版”、传统医联体的“现代版”。这是突破瓶颈、破解难题、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促进分级诊疗落地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