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光 章启兵
安徽省淮北地区属淮河流域中游,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东接江苏,西邻河南,北连山东,南以淮河为界。区域包括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阜阳市、蚌埠市及淮南市淮河以北地区的23个县(市、区)。全区总面积3.74万km2,其中平原区面积3.67万km2、占总面积的98%,山丘区面积743km2、占总面积的2%。
1.地下水超采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安徽省淮北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以阜阳市区为代表的集中大量开采深层承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以及淮北煤矿区大量疏排或集中开采岩溶水引发的岩溶地面塌陷。
阜阳市区地面沉降问题是由于集中强度开采深层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而引起与深层孔隙含水层相邻的粘性土层压密释水,表现为以土体压缩变形为主的固结沉降。地面沉降形态为南东大、北西小的椭圆形浅漏斗。至2010年底,阜阳市埋深10m范围的降落漏斗面积已达1340km2,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约为52.7m。阜阳市于1970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累计最大沉降量约为1618.9mm,沉降面积约为750km2。造成的主要危害有桥面错位、井管抬升、水利设施防洪能力降低、地面高程失真、防洪预警失准等。
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淮北市的岩溶地下水分布地区。岩溶塌陷的产生是因为煤矿开采长期疏排岩溶地下水和生产生活大量开采岩溶地下水所致。淮北市现有二处岩溶塌陷区,一处是烈山镇清谷村高速公路两侧,另一处为濉溪县刘桥镇赵楼村;宿州市现有岩溶塌陷区一处,位于萧县孙圩乡孙东村。岩溶塌陷使局部地段产生地裂缝、垂直落水洞,危及建筑物安全,并且由于下伏岩溶水开采形成水位降落漏斗,导致上覆孔隙水水位大幅下降,大部分农用机井、手压井和企业生产井干涸。随着地下水开采量和矿坑疏排水量的增加,现有岩溶塌陷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2.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
由于地下水污染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人们往往对地下水污染危害的认识不足,对地下水污染预防与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加之疏于监管,使得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污水大量排放、固体废弃物堆放淋滤、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污染物入渗造成区域性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矿区等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地下水重度污染区主要呈点状或小片分布于阜阳北部、亳州西北部、宿州市东北部、灵璧西部,地下水中超标组分主要是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等;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砀山东南部、灵璧—泗县一带,并呈点状分布于界首、宿州及怀远等地,地下水中超标组分主要是硝酸盐、亚硝酸盐;轻度污染区则分布在其他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中超标组分主要是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初步成果看,在淮北平原地区城市及郊区地下水中普遍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程度的检出。
3.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还需完善
安徽省地下水监测井大部分成井时间较早,在布设时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规范,没有严格按照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因素划分站网规划类型区,目前的浅层地下水监测站网大多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为农业灌溉服务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监测农村浅层地下水。城市和城镇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场所,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出现的地下水问题较多,但由于站网密度不够以及分布不合理,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站网难以准确反映区域内地下水动态变化。因此,急需对现有地下监测站网进行补充、调整和新建。
1.加强和完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尚未制定关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专项法律或法规,目前只在颁布施行的有关法律中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作了一些分散的规定,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十分急迫。应抓紧出台“超采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依法推进超采区地下水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政策标准建设,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配置等行为。
2.加强和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
目前,淮北平原地下水监测井密度约为1眼/300km2,低于《地下水监测规范》1眼/100km2的要求,且分布不均匀,不能完全控制面上的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因此,要加快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建设,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项目为契机,各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省控和市控地下水监测站网体系,实现对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控,提升本辖区地下水信息管理水平。监测项目包括水量、水质、水位监测以及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所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灾害监测等。
除水量、水质和水位监测外,还应加强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所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灾害监测。在深层承压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区内应布设地面沉降量监测站网,地面沉降量的平均布设密度不宜小于3~5个/100km2。在隐伏型岩溶水超采区的动态监测区,应进行经常性地面塌陷调查。
通过建立与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地下水专用监测站井,整体提升淮北地区地下水监测水平,实现地下水信息的实时观测和自动传输,提高监测精度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地下水管理对地下水信息的需求。
3.加强和强化监督管理
安徽淮北地区是对地下水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对淮北平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企业为追求利益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城市中心及周围地区出现超采现象,甚至诱发地面沉降,因此,加强地下水资源监督管理,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4.建立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管理法律体系和保障制度
根据区域实际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与需求,将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管理作为技术指导,建立管理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控制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地下水双控管理依法可持续进行。双控管理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下水双控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地下水水位控制工作负总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地下水用水计量、统计和监测体系,对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和地下水控制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5.强化超采区治理基础工作
科学规划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明确分区利用与保护目标,指导地下水限采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编制工作。
开展地下水压采工作调查研究,进行地下水超采区压采示范区建设。整理超采区已有地下水工作成果,结合地下水取水工程普查、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和动态监测网建设,研究建立淮北地区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
地下水超采区要根据替代水源情况,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或调整开采井布局,以求逐步恢复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因此,综合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因地下水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等要素,合理规划各市各县级行政区地下水开采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取水总量配置方案,为取水总量分配、管理、考核等双控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6.尽快实施引江济淮江水北送段工程,开展淮北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
引江济淮江水北送承担着向淮河以北皖豫两省输水任务,主要利用沙颍河、西淝河、涡河等现有河道和已建的淮水北调形成多条输水通道。引江济淮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利用应遵循联合运用原则。引江济淮工程是沿淮及淮北受水区的补充水源,应与当地地表水、地下水源联合运用,发挥当地调蓄场所拦蓄作用,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地下水是安徽省淮北地区居民生活及生产主要的供水水源。目前深层承压水主要用于居民生活及对水质要求高的酿酒、饮料、制药等行业,同时,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而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以深层承压水、岩溶水为主。对安徽省淮北地区而言,在引江济淮、江水北送、淮水北调以及相关配套工程建成前,居民生活用水无其他替代水源,要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目标,替代水源工程建设是关键,建议尽早实施引江济淮江水北送段工程,并开展淮北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