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凯 张正扬 许旭东 黄 辉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从防洪、泄洪、抗旱防灾层面讲,水利是重大基础设施;从环境再造层面讲,水利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因子;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讲,水利是打造全域旅游和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水系规划旨在水系利用与保护、涉水工程协调,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水问题。而水功能区布局既要通过规划找准薄弱环节,确保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农业发展、提升抗灾承载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要通过规划提升功能和成效。同时还要注重在水文化发展的脉络上将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体现水利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以水之灵动激发生机活力,以水利工程彰显文化神韵,勾勒绿色美好的生活愿景。
泰州市姜堰区地处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近年来,在立足全区水系规划,突出水功能区建设管理,在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农村水利及水管理与水利发展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水功能区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姜堰区水系布局优化探索研究,力求强化水功能区效益发挥,以期指导姜堰区水系建设,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水系环境;同时也为平原河网地区水功能区建设管理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全区现有区级河道21条、323km,镇级河道237条、707km,有喜鹊湖、夏家汪、龙溪港三处湖泊,总面积6.765km2;现有圩区161个,圩堤总长1008.34km,圩内耕地面积34.36万亩,建成圩口闸805座,固定站排涝站597座。目前,里下河地区圩堤基本达到“四五四”标准;城区防洪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通南排涝能力基本达到10年一遇,里下河区域排涝能力达到5年一遇。与此同时,全区打造了一批城市水文化景点,为居民生活休闲娱乐提供了优美涉水环境。
水体环境容量较小,纳污能力不强;河道水土流失,河坡跑土、跑水、跑肥,河床容易淤积,疏浚周期密集;水量调度受上游控制,污染物随水而来,长期集聚,难降解、难排泄,易导致水质型缺水。
(1)防洪包围圈范围偏小。城区北片河道(老328国道以北)与新通均为无节制相通,汛期城区内部水位与外河水位相同,由于无控制及抽排措施,遇高水顶托时,会导致一定时间内城区自排困难。城区南片(老328国道以南)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
(2)防洪排涝标准偏低。城区抽排动力较少,总流量仅4.0m3/s,远不能满足区域排涝需要;受各自水系的水位影响,如遇江淮并涨,涝水无出路,易造成局部受淹。
(3)城区河道水量少、水质差、水位变动大。老通扬运河以北区域河道水深仅在1.0m左右,水面至地面高差达3~4m。由于河道内水量少,枯水期甚至无水、断流,无法形成水体循环,极易导致水质恶化;水面与地面的高差较大,汛期洪水位与常水位之间有2m以上的水位波动区,造成了城市水环境必需的水文化、水生态、水景观等现代城市水利元素难以布局实现。
(4)河道淤积阻水。城区河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弯道多、局部河口狭窄等问题,其中河道淤积深度一般在0.5~1.0m,狭窄段河道河口宽不足6m,底宽不足2m,加之两岸局部坍塌,使得过水断面缩小较多。
圩区闸站年久老化,圩内河道淤积,圩堤标准不高,集镇和工业集中区防洪排涝按农田标准设防,易受淹受灾。区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界工作刚刚起步,面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处于“有人用、无人管、无钱管”的状态;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权属不清,制约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1)镇村污水直排现象严重。流经镇街集镇和村庄的河流两侧,接入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水、蟹塘养殖污水、企业污水管网较多,亟需规划建设镇(街道)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
(2)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区内共有水功能区18个,涉及9条骨干河道和溱潼喜鹊湖。目前仅有3个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亟需加强水功能区的有效监管和系统治理。
(3)河道水岸问题矛盾多且杂。河道岸线占用现象比较严重,如乱搭乱建、扒翻种植;由于经济发展带来农业生产运输方式的改变,大量农用水泥船被闲置,致使河道阻塞;季节性爆发的“三水一萍”等水面漂浮物泛滥,这些问题需整合部门力量开展综合执法,实施综合治理。
(4)河湖生态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总的看来各镇有耕地红线保护意识,但一些地方生态保护红线意识不够,水环境保护监管主体缺位,导致侵占河湖、污染水体现象有所反弹;部分沿河企业对取水、排污口设置审批的观念淡薄,长期无偿使用水资源、擅自乱排乱放污水;少数群众在湖泊滞涝区保护范围内随意违章建房、圈圩养殖、围垦土地。
根据政府决策部署和有关部门的规划方案,拟以骨干河道为界分三大片区对全区水系进行功能分割,即周山河以南的通南地区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导功能,周山河至新通扬运河之间以服务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为主导功能,新通扬运河以北的里下河地区以服务生态旅游建设、发展湖中经济为主导功能。
(1)水系规划。该区东起东姜黄河,西至张甸支河,南起南干河,北至周山河,现有“三横七纵”的骨干水系,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整治,河道功能基本能够正常发挥。2015~2017年,泰州市规划实施了通南水生态控制工程,近期即将实施通南东部排涝通道,可联合生态控制工程的调度运行,实现通南水系调水、控水、保水、排水的协调运行,对防洪减灾和改善水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2)规划措施及功能区布局建议。在加快推进通南东部排涝通道建设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实施内部河网生态治理,科学调配水源,以满足各行业水量需求。建议通南片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改变传统的种植业模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优化调整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布局,减少工业污水排放,以促进河道水质的提高。
(1)水系规划。该区东起磨桥河、西至马宁河,南起周山河、北至新通扬运河。该区域现有6条骨干河道,其中老通扬运河、西姜黄河属长江水系,新通扬运河和姜溱河属淮河水系,黄村河、中干河南北向贯穿城区,是沟通长江、淮河水系的主要通道。
(2)规划措施及功能区布局建议。进一步打造城市滨水空间,彰显“三水城市”特色,塑造充满活力的亲水空间,展现古典与现代融合的“三水”文化;沿城区外围新通扬运河沿线布置控制建筑物,与老通扬运河现有建筑物联合调度,实现城区内部水系与上、下河水系分割,形成相对独立的集挡、排、引等功能为一体的内部水体。鉴于该片区是全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议加强工业集中区污染治理,加大排污监管力度,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尽快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工程,确保城区河道水清岸绿,景色秀美。
(1)水系规划。规划范围为新通扬运河以北区域。该区河网密布,水量丰沛,新通扬运河、泰东河、卤汀河三条清水通道呈辐射状穿境而过,另有姜溱河、茅山河、龙叉港等骨干河道沟通互联,构成里下河地区大引大排的水系格局,特别是卤汀河、泰东河以及新通扬运河经过整治后,区域引排能力极大提高,对保障区内里下河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防洪安全将发挥显著作用。
(2)规划措施及功能区布局建议。继续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加快圩区治理步伐,不断提高圩区挡排能力,进一步发挥重点工程辐射作用,配套实施内部河网整治、病险闸站改造,确保防洪安全。由于泰东河、卤汀河、新通扬运河是通榆河的清水通道,承担向江苏省里下河东北片区输水的重要功能,结合《泰州市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溱湖为中心,加快规划布局生态型农业经济体,大力发展田园乡村游、健康养生游等特色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闭、搬迁畜禽养殖企业,确保里下河河湖生命健康、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区域、城乡水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好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用水需求,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水资源,科学安排水源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保障城乡协调发展。
认真总结旱涝灾害发生的经验教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域性骨干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扎实做好区镇村三级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合理确定功能区水面率,做好骨干河道蓝线规划,并加强水利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不断加强城乡防洪体系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根据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加强水量优化调配,提高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水系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本文通过对泰州市姜堰区水系存在问题的梳理,结合姜堰区水系特点,从防洪、排涝、水环境、水景观及水文化等方面提出规划方案,以期充分发挥水系功能,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提高城市品位,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水利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配合年度规划有序推进,形成对规划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