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特殊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东北特殊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北特钢集团),以生产经营高质量档次、高附加值特殊钢为主营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端特殊钢材料的主要研发、生产和供应基地。东北特钢集团总部位于海滨城市大连。集团旗下除拥有大连特钢、抚顺特钢两大生产基地外,还在大连、抚顺、山东、上海、内蒙古以及韩国等地,设有东北特钢集团大连特殊钢制品有限公司、东北特钢集团山东鹰轮机械有限公司、东北特钢韩国株式会社等多家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
东北特钢集团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高档特殊钢专业化生产线,现已形成五大主导产品系列——不锈钢、工模具钢、轴承钢、结构钢、特种合金;十八大支柱产品——不锈钢棒线材、轴承钢棒线材、工模具钢模块、工模具钢圆钢、方扁钢、大异型锻件、辊坯及成品辊、轧制大棒材、银亮材、特殊钢丝、汽车用钢、重载高速车轴用钢、高速工具钢、特种合金、超高强度钢、大圆连铸坯、管坯、调质材。
东北特钢集团堪称中国特殊钢“摇篮”。集团旗下大连特钢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前身是日本商人兴建的只能生产几吨铁钉、铆钉、道钉、镀锌铁丝的殖民地工场。大连光复后,大钢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把大钢建成了我国特殊钢重点骨干大型企业。集团旗下抚顺特钢公司始建于1937年,原为日本人建立的抚顺制铁场。抚顺解放后,企业回到党和人民手中后,经过恢复建设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了我国国防军工领域特殊钢材料研发生产的“排头兵”。在新中国钢铁发展史上,大钢和抚钢曾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生产出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炉高速工具钢、第一炉高强钢和超高强钢、第一炉精密合金、第一炉高温合金……近年来,东北特钢集团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国产大飞机项目等,以及核电及风电事业、高速铁路建设、轿车国产化、石油开采用钢更新换代等,研制和提供了大量特殊钢新材料。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从国防军工到国民经济建设,从基础工业发展到高科技事业的进步,东北特钢集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北特钢集团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定为民族特钢事业进步而奋斗的信念,在不同时期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实现了多次历史性跨越发展和新的突破。
东北特钢集团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前几十年几乎没有多大发展。尤其十年动乱期间,大钢和抚钢的生产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产秩序被打破,生产管理十分混乱,主要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润总额等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大幅度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大钢和抚钢通过拨乱反正,清除极“左”思潮的影响,企业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逐步恢复和健全,科技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生产建设稳步发展,企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水平大幅上升。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大连钢厂自1981年开始,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尤其针对提高经济效益和顶替进口钢材的品种,使产品生产向高合金化(增加产品的高合金比重)、轻型化(增加冷加工产品)、系列化(品种规模尽量配套)、制品化(增加产品的延伸制品)方向迈进。
1982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辽宁省委、大连市委确定大连钢厂为第一批进行全面整顿的试点单位。企业全面整顿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整顿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搞好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整顿财经纪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整顿劳动组织,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有计划地进行全员培训,坚决克服人浮于事、工作散漫现象,整顿、建设领导班子,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整顿工作从完善经济责任制入手,制定了“包、保、创”的经济责任制,共制定总目标118个。另外,根据经济责任制的总体设计,在全厂职工中进行了“人定岗、岗定责、责定额、额定分、分定奖”的“五定”工作,逐步克服了在奖金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使吃大锅饭现象有所改善。1983年1月,大连钢厂企业整顿经全面检查达到验收标准,成为企业整顿合格单位。
至1985年,大连钢厂以生产高速工具钢、滚珠轴承钢、不锈钢、精密合金、弹簧钢为主,共有12个钢类、633个品牌、12500个规格,已成为型、管、板、丝、带俱全的特殊钢厂,特别是高速工具钢和精密合金,已成为全国重点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拥有3000多个用户,每年供货合同达6.8万余份。并自1981年开始出口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美国、德国及意大利等国家。
1986年至1995年大连钢厂的经济形势先扬后抑。1984年至1985年引进了锻坯修磨线,1988年至1989年在精密所建一台2.5吨真空感应炉,1988年至1990年在精密所建设了20辊轧机,1990年完成精整热处理工程,1992年至1993年在二炼钢分厂建40吨LF+VD精炼炉,在二炼钢分厂建一台30吨电炉,1993年至1995年完成铁镍合金带工程。1986年至1995年开发新产品88项,分别获国家、部、省和市科技奖项,连续10年提前完成治金部下达的新产品试制任务。期间,大钢已有81个产品执行国家标准,其中10个达国际先进标准。有4种产品获国家金、银牌,15种产品获部优产品奖,15种产品获辽宁省优质产品奖,7种产品获大连市优质产品奖。
同期的抚钢通过拨乱反正使生产秩序恢复正常,扭转了生产停滞、倒退的局面。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4560万元,比1977年增长37.1%,军工和民用合同分别提前32天、11天完成国家计划,实现利润4437万元。
在质量改进方面,抚钢针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把生产转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全面完成了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其中,钢锭合格率达到99.59%夺得全国同类企业排头;钢材合格率、钢材成材率、钢铁料和电力消耗指标,创出了本厂历史新水平。
在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方面,“六五”期间实施了五项引进设备工程,抚钢誉称为“五朵金花”工程。这五项引进设备工程从1979年开始相继动工,到1983年6月,5台引进的主机设备陆续建成投产。其中包括从德国引进的6吨真空感应炉和7吨真空自耗炉,从德国引进的30/60吨炉外精炼炉,从德国引进的2000吨快锻机和从奥地利引进的1000吨精锻机。1986年10月,这五项引进设备的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共计完成投资16458万元。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抚钢先后完成了小型连轧机和850初轧机工程、50吨超高功率电炉工程、合金钢连轧机工程、模具钢精轧机工程等技术改造项目。
在技术开发方面,仅“六五”期间,抚钢就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和新产品试制项目844项,填补国内空白16项。抚钢在完成科研新课题与试制新产品中,主攻品种是航天、航空、航海、核能和军工民用急需钢材。航天用高温合金占国内市场50%的份额,航天、航空高强度钢占国内市场66%的份额,按国际标准生产的模块、石油钻头分别占国内市场50%和90%的份额。据统计,从1979年至1995年,抚钢科研成果获奖的有226项。其中,国家级35项、省部级176项。
从1980年开始,抚钢产品逐步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初,打开新局面,出口钢材的钢种扩大到13个、近100个品种规格。年出口量增加到3820吨,创汇209.2万美元。产品远销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德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连钢厂由于历史欠账严重,工艺装备处于全国同行业最低水平,生产效率低下,大路货产品没有市场销路,年营业收入不足10亿元。沉重的包袱、僵化的机制、混乱的管理、陈旧的观念和资金的枯竭,把老大钢推向了生存绝境。
1996年,大连市委、市政府果断调整了大钢班子。新的领导班子提出“背水一战建设新大钢”,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实施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其中重要改革举措包括:
彻底进行工艺创新。整体关停了老式锻锤的锻钢、老式横列式轧机的三个轧钢厂等七条消耗大、污染重、严重亏损的生产线,关停了七台落后的电炉,集中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合金钢棒线材连轧机生产线,改造炼钢工艺装备,使整个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一步跨上了新台阶,达到了国内现代化水平,为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高档次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
彻底优化产品结构,全面进行产品创新。彻底淘汰低质量水平大路货产品,退出低档产品市场竞争,集中开发顶替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先后开发出不锈钢大盘重线材、轴承钢大盘重线材和合金弹簧钢棒线材等高质量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核心产品,一举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强势。
大力度实施机制创新。实施“大经销、小经销”战略,树立销售龙头地位,实行全厂各系统、各工序无条件服从、服务于销售运行体制,把原来单纯的上下工序变成了贴近市场、服务市场、满足市场的市场营销链;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家果断停止“抹帐串材”;实行原材料物资公开招标采购,使采购成本明显降低,物资采购质量大大提升;对市场用户按照订货资源量、付款能力进行分级管理,根据产品质量水平、技术含量、交货状态等,分等级销售,优质优价,确保经营良性循环。
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当时大钢在全市国有大企业中率先将企业办医院、学校等推向社会;将六个成品生产厂转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将主要优良资产重组为大连金牛股份公司上市运营。
学习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通过借鉴德国巴登和我国海尔成功管理经验,解决了企业机制僵化、与市场脱节的顽症。
到了20世纪末期,当国内一批钢铁企业还在艰难脱困时,老大钢已经率先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2000年与1995年比,大钢工业总产值增长91.42%,销售收入增长45.07%,钢产量增长30.22%,钢材产量增长21.6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66.8%,人均产钢量增长1.5倍。当时,国家治金主管部门的一位主要领导在视察大钢后总结:大钢是全国钢铁企业改革脱困的一个突出典型。
正当大钢出现蓬勃生机之际,抚钢由于经营机制僵化和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陷入了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辽宁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打破辖区限制,全面整合省内钢铁企业现有资源,将大钢和抚钢重组为辽宁特钢集团。通过移植大钢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抚顺特钢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2003年,由大钢和抚钢重组而成的辽宁特钢集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部创造历史最好水平。与2002年大钢和抚钢报表合并数字比,工业总产值增长49.53%;钢产量增长32.42%;钢材产量增长41.29%;营业收入增长40.96%;出口创汇增长93.40%;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45.4%。不锈钢长型材、轴承钢长型材、工模具钢、特殊钢优质型材等品种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均进入世界前十名。
2003年9月,地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北满特钢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管理混乱,经营严重亏损,导致资金枯竭,不得不宣布全面停产。经过辽宁、黑龙江两省政府协商沟通,2003年10月26日,辽宁特钢集团开始托管北满特钢。仅用一年时间,该厂迅速启动生产,而且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6倍;钢产量比上年增长5.3倍;钢材产量比上年增长4.8倍;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5倍,在上年亏损6.8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盈亏平衡。
2004年9月23日,东北特钢集团在总部大连正式挂牌运营。东北特钢集团集中了整个东北的主要特殊钢生产资源,三钢统一规划布局,优势互补,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技术实力,无论是工艺装备水平,还是产品规格系列,都在行业内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4年,东北特钢集团钢产量同比增长42.47%,钢材产量同比增长36.7%,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19%,出口创汇额同比增长243.63%。2005年,实现利润5526万元,同比增长205.84%,营业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30.62%。2006年实现利润6955万元,同比增长25.86%,营业收入161.1亿元,同比增长30.9%,出口创汇1.70亿美元,同比增长68.89%。2007年实现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82.24%,营业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31.23%,出口创汇2.84亿美元,同比增长67.10%。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发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北方精品钢材基地,依托东北特钢建设特殊钢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东北特钢集团按照国家治金行业结构调整的总方针,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
2007年,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环保搬迁改造项目正式启动。3月29日,这项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型治金装备自主化依托重点工程,在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镇临港工业园内新厂址上,举行了隆重奠基仪式。
这次搬迁改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厂址平移,而是严格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引进国际一流的工艺装备,生产世界一流的特钢产品,主要瞄准国内急需的高端特钢产品和能够顶替进口的特钢产品,建设一个清洁环保、节能低耗的循环经济型特钢企业。
历时4年,大连基地新厂于2011年7月11日正式建成投产。新厂建有十条特殊钢精品生产线,分别是钢水治炼优化生产线、高合金线材生产线、小型材生产线、大型材生产线、锻造生产线、特殊治炼生产线、模具宽扁钢生产线、合金钢银亮材生产线、合金钢丝生产线和精密合金生产线。其主体设备全套引进意大利达涅利公司、POMINI公司、德国西马克梅尔公司、KOCKS公司及美国摩根公司等的产品,全部应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特殊钢治炼和轧制技术,在消化引进吸收的同时,融合东北特钢集团自身的传统优势工艺和技术诀窍,产品全部定位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效益的特殊钢精品,产品技术性能全部达到当今世界领先水平或替代进口同类产品标准。
在大连基地新厂建设的同时,抚顺特钢于2009年6月启动实施百亿技改工程。重点项目有,提高国防军工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工程,包括新精快锻生产线,以及高强钢、钛合金生产线。新精快锻生产线是国内设备综合能力最为先进的“精快锻联合生产线”,3150吨快锻机和1800吨精锻机替代80年代初的老五朵金花2000吨快锻机和1000吨精锻机,大幅提高了生产能力。高强钢、钛合金生产线的建成投产,进一步满足了国家对钛合金的高端需求和航天航空领域的材料替代需求。
提高军品质量特治技术改造工程,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真空感应炉,控制系统最先进的真空自耗炉、保护气氛电渣炉等性能参数指标均为世界先进水平的特治装备,在生产能力、品种规格、产品质量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使我国特种治金质量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国防军工产品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
此外,还包括优化工艺装备、提高产品质量棒材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军品生产能力及镍基高温合金材料产业化特治技术改造工程、后部精整改造工程、东西厂区天然气改造工程等。
从2009年至2015年,抚顺特钢新开技改项目共281项,完成190项,装备实力、产品优势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改造,东北特钢集团装备实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大幅度提高。铁路用轴承钢、汽车曲轴用钢等60余项产品荣获国家治金产品实物质量特优质量奖、治金行业品质卓越产品奖、治金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国外一些著名公司纷纷前来寻求合作。国际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英国R-R公司(世界航空业最先进的发动机都由该公司生产)在中国寻求供应商,并最终选定东北特钢集团作为其战略供应商。东北特钢集团生产的“三大”牌轴承钢是我国名牌产品,实物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同类产品相当。美国某著名轴承生产公司对东北特钢集团的产品予以认证,并列为其全球供应商。目前,东北特钢集团共计通过国际大公司、国际著名船级社等产品认证80余项。其中汽车钢产品通过了世界著名的德国博世公司、德国舍弗勒公司、韩国现代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等国际大公司认证;轴承钢产品通过了瑞典斯凯孚公司、美国铁姆肯公司、德国舍弗勒公司、美国恩恩公司等国际大公司认证;合金钢及碳结钢锻件通过了挪威DNV等九大船级社认证。同时,东北特钢集团与多家国际化大公司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PMS公司、TFAFILINOS公司、SBSM公司、德国道伦伯格公司、百事佳公司、韩国NEOCEN公司、现代-起亚集团、瑞士德科公司、澳大利亚斯坦科公司等。
东北特钢集团把产品定位于“高、精、尖、急、难、新”,目标瞄准高科技事业的关键原材料、顶替进口产品、在国际上质量水平最高的产品、国家急需要的关键材料、新材料等。比如,东北特钢集团生产的高温合金、精密合金、高强钢、超高强钢、特种不锈钢等,是专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的尖端材料,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确保我国高科技能同发达国家相抗衡,东北特钢集团集中全力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为国家一系列高科技工程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关键材料。我国载人航天飞船逃逸仓外壳材料100%由东北特钢集团提供;航空航天器所用的发动机关键部件用材料、传动轴用材料、起落架用材料、电子信息用材料等,东北特钢集团提供了100%高强钢、超高强钢,80%的特种合金、特殊钢材料。
2016年,由于长期以来债务负担巨大,财务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北特钢集团资金链和债务链断裂,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10月10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阿拉善盟金圳治炼有限责任公司对东北特钢集团破产重整的申请,东北特钢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针对东北特钢集团脱困重整,辽宁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东北特钢脱困重整工作领导小组,在东北特钢集团整个脱困重整过程中给予了坚强的领导和专业的指导,过程中积极沟通国家有关部委、协调债权银行及战略投资者,使东北特钢集团重整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在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重整从而挽救东北特钢集团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沙钢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国企混改以及振兴东北等政策号召,参与到东北特钢集团重整中来,并最终被确认为主要重整方。2017年8月8日,以沙钢为主要战略投资者的重整计划获得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并于8月11日经法院批准实施。2017年9月,沙钢管理团队开始进驻东北特钢集团,全面实质介入东北特钢集团生产经营工作。
沙钢集团入主东北特钢集团后,通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按照新的经营思路和管控模式运营企业,使东北特钢快速扭转了困境,奔向良性发展轨道。
重整后的东北特钢集团结合自身技术、装备优势,提出“特钢更特、优特结合”的新经营思路,不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以“优”增量降成本,以“特”提质增效益,优势互补,同步提升。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东北特钢集团月均铁产量9万吨,比2017年1至9月份月均增加39.3%;月均钢产量17.9万吨,比2017年1至9月份月均增加46.1%;月均钢材产量15.9万吨,比2017年1-9月份月均增加43.5%;月均营业收入11.27亿元,比2017年1-9月份月均增加33.2%。尤其是大连特钢2017年10月份实现了自2011年搬迁投产以来首次盈利,2018年5月份钢材产量达到历史新高14.74万吨,比2017年1至9月份月均增加110.6%。
随着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耗指标显著下降。2018年1至6月份,集团公司吨钢综合能耗已同比降低105kgce/t;吨钢电力消耗同比下降196kwh/t;吨钢燃气消耗同比下降197m³/t;吨钢新水消耗同比降低26%,降至2.53t/t,低于钢铁工业协会成员企业平均指标2.94t/t。
东北特钢集团实施重整过程中,适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新思想的感召下,企业改革发展的信心得到有力增强。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东北特钢集团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暨全体干部和员工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企业打造成倍受客户、同行、社会尊敬的国际一流企业。东北特钢集团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全集团开展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实现企业相融发展、创新发展、涅槃重生、再铸辉煌”的主题宣传活动。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广大职工群众全面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此过程中,把顺利实施重整、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效益,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上下齐心、万众合力,开创了东北特钢集团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东北特钢集团重整后,将沙钢集团先进成熟的管理经验与东北特钢集团实际情况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了企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主要举措包括:
在深化干部人事体制改革方面,全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人事管理体系,促进效率提升,有力提高了全员劳动生产率。在集团层面将20个部门整合为“一室五部”6个部门,实现了小机构、大职能的高效管控模式。通过优化干部编制结构、完善中层干部考核制度、多形式开展干部培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干部履职能力,有效发挥干部骨干带头作用。
在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改革方面,全面优化集团各级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突出企业效率和效益,在原有考核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对生产经营型公司实施生产经营承包,承包合同主要对经营者年薪和职工工资总额做出相关规定。同时承包合同与月份经济责任制考核相辅相成,在保证年度指标的同时,监控月份指标完成情况。生产经营承包制,充分体现出了激励作用,促进干部员工自加压力,激发了全员活力,增强了企业发展动力。
在采购管理模式改革方面,通过全面对接沙钢集团采购模式,不仅实现共享供应商资源,促进供应商的结构优化,更是将新思维、新理念引入到整个采购机制的改革中。在保留原有优势特点的基础上,重构了采购管理制度和供应商准入机制,以发挥集中采购优势为核心,实现成本控制的前移。通过量化供应商准入条件,健全供应商评价标准,引入专家评审制度,提高了供应商资质审核的准确性。同时全面引入沙钢采购信用管理模式,改革采购付款方式,消除权力寻租空间,实现付款公平、公正。通过这些保障供应商权益的制度和措施,极大提升了广大供应商对企业的信心,迅速恢复了对企业的信任。
在销售系统改革方面,通过全面对接沙钢集团的销售模式,在整合企业原有销售特点和客户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产、供、销联动机制,提高对市场价格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钢铁市场环境剧烈变化的新形势。同时,为了防范和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出台了如销售政策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性和指导性管理办法,以进一步规范销售行为,维护企业自身和客户的共同利益,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在先进管理手段的引进和融合方面,一是按照新机构、职能变化情况,完成职责修订工作,理顺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分工清晰、管理无盲区;二是设计部门职责分工表和管理人员管理作业标准工作细则“两张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和管理人员工作任务及其标准;三是建立起月、周工作计划管理体系。实行月、周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完成情况的反馈工作;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沙钢集团先进信息化资源进行移植覆盖;五是在各级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年度总结评比,一方面表彰先进、激励士气,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找出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思路等。
东北特钢集团重整后实施的改革举措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改革举措使东北特钢集团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为推动企业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北特钢集团以不断改革创新的锐意进取精神,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伴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东北特钢集团正以全新的姿态昂扬奋进,企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全力向着新的征程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