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霞,孙 桐,李凤霞,陈仁友
健康教育基地是公众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为公众提供健康相关知识、健康互动体验、健康自评自测的综合场所。健康教育基地可提高个体化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当前,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建立了综合性的健康教育服务基地;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也尝试建立了专题性的健康教育基地,如同仁医院眼科基地、青岛口腔保健基地、浙江网络健康教育馆、苏州健康素养知识园等,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当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是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体现,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根本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发挥健康教育体系和健康教育基地的作用,针对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2014年4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依托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康教育场所和基地,完善工作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健康教育场馆和基地。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群众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获取权威、科学的健康教育信息的渠道有待拓展;健康传播的方式方法不断变化;行为干预的难度日益增加。目前,健康教育机构资源有限,距离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差很远。所以,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最可靠的保证。健康教育基地不仅是公众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健康教育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2013年起,山东省健康教育所结合工作实际,开始创建健康教育基地,并逐渐规范创建要求。至2018年3月,已历时5年,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山东省“十三五”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规划》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建成省级健康教育基地(场馆)80个,覆盖全省20%以上的居民。规划还指出:要以卫生计生机构为支撑,创新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立足实际,建设健康教育基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为规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山东省参考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和兄弟省市健康教育基地的标准,制定了《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场馆)标准(试行)》。2014年4月,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培训班暨健康教育基地现场会议在泰安市召开。会议对基地标准进行了讨论和修改:①场地设置要求人口较密集、交通便利,建筑面积一般应在100 m2以上,应以大空间的展厅为主体,且功能分区明确,配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设备;②应由1~2名具备社会活动能力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或相关专家负责基地的日常工作;③有良好的运转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基地推广宣传的途径和措施,应制定年工作计划和月工作计划;④常设展品和科普知识的年更新率应达到5%~15%,常设展览每年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少于100天;⑤常设展览的展示内容要遵循科学、实用、通俗和趣味的原则,健康教育资料设计、制作和展厅布置的形式新颖,可参与性较强;⑥每年组织面向公众的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讲座、培训不少于10次,组织单位或社区集体参观不少于5次。会上还明确了基地的申报程序和评分标准,初步形成了本省的基地标准。
为鼓励各市积极开展基地创建工作,山东省对全省的基地逐一进行现场审核和登记,并将健康教育基地的建设作为各市健康教育工作的年终考核指标之一,本年新创建的基地和通过省级、国家级审核的基地赋予不同的分值。这项措施大大激励了各市基地创建工作的热情。
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标准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以加强对各市基地创建和维护的技术指导。为积极鼓励全省各级各类单位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健康教育基地,采取了三种推进渠道:自己学、互相学和出去学。首先,通过全省业务会议组织各市相关业务人员熟悉、研究基地标准,鼓励各市通过总结研究在基地创建、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完善基地标准,并让基地创建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在会上做典型发言。其次,为鼓励各市互相借鉴、互通有无,省所积极联系,提供各种机会让地区之间互相观摩、共同提高,省内的交流观摩达到45~50次。泰安、枣庄、烟台还分别开展了健康教育基地创建的现场会议。烟台市专门组织了各县市区健康教育人员对烟台全市的健康教育基地逐一参观,互相观摩、共同提高。最后,为开阔眼界、启发思路,提高创建水平,省所还将兄弟省市高水平的健康教育基地名单提供给各地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出去学习观摩。各地区出省学习累计20余次,足迹遍布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等地。
在健康教育基地创建工作逐步推开的过程中,山东省特别强调基地的创建要根据各市的工作实际,结合其他重点工作,借力打力,打好组合拳。例如:泰安市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渠道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泰山区泰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健康教育基地和财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教育基地,并且被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授牌“健康促进与教育优秀实践基地”;垦利则利用创建健康促进县的机会同时建立了垦利区综合性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基地;费县和单县的基地创建则是依托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共同做起来的。
经过连续五年的努力,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截至2017年底,已有91家健康教育基地在运行,其中通过省级考核、具有较高水平的已达 53家;健康教育基地覆盖16个市,投资 200万以上的基地有 5~6家。2015—2017年,泰安市泰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青岛市中心血站、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沂市兰山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地顺利通过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的审核,被评为“健康促进与教育优秀实践基地”。至此,山东省被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正式命名的健康教育基地已达5家,并且初步形成了山东特色:场地集中专用、传播形式多样、重视群众参与、管理严格规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基地的宣教内容覆盖了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慢病防治、食品安全、心理健康、肿瘤防治、口腔防治、院前急救、糖尿病防治、儿童保健、生殖健康、中医康复等内容,全省的基地创建水平、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极大地推进了全省的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
山东省的健康教育基地承建单位不仅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卫生站等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产业集团、学校、社区、传媒等各行各业,基本形成了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其他行业为补充的健康教育基地服务网络,极大地扩大了健康教育的资源,提升了其他部门开展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健康教育工作凝聚力。
健康教育基地是为公众提供健康知识、互动体验、健康自评自测的综合场所,一般要求建设在群众较密集的地方。在基地开放时间,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个人或集体随时参观,从而增加了个体学习的方便性和灵活性。基地的相关项目重视群众参与,强调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参观群众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基地还要求配有专人讲解,群众可以选择自己体验,或是跟随专业人员的讲解进行体验,方式更加灵活。较之以往单纯的主动上街宣传,居民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的学习和体验,增加了公众接受健康教育的意愿和兴趣,开辟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提高了个体化健康促进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对于健康行为干预的有效性。
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一般有讲座、咨询、上街宣传、发传单等,此类方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一直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宣传手段,直至现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这几种传统的宣传模式也有其缺点,如重复投入较多、牵扯人力较多、过程大多是一过性的、宣传效果一般、容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健康教育基地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动员的方式,以基地为固定的阵地,实现了健康教育工作由以宣传为主向行为干预、健康促进模式的转变。基地为居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了固定场所,成为寓教于乐的市民活动中心,发挥了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增强群众健康意识、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有效减少和预防疾病的作用,使健康教育从单向向双向转变,兼顾集体和个人健康需求,改变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模式,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探索了新思路[2]。
创建健康教育基地的最初两年,全省17个市仅有8个市开展了创建工作,且基地的资金投入和规模都不太大。随着基地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市之间的不断交流,基地现场讨论会的现场观摩和启发,领导们逐渐认识到了基地工作对于其他工作的带动、推进和宣传作用,创建热情逐年高涨。仅两年时间,就有16个市创建了各自的健康教育基地。基地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开,与领导的认识提高和决策迅速密不可分。通过几年的创建,大部分创建单位领导都体会到了基地无形的宣传作用,感受到了健康教育基地带来的成就感。群众通过参观基地,不仅学习到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且对承建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会,意识到各单位都承担着不被大众所知道的一些重要职责,无形中对单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成为创建单位无声但却亮丽的名片。工作考核时,一般的健康教育工作汇报往往不太容易引起考核者的关注,但健康教育基地的建成则成了最好的成绩单,其不仅可以通过书面汇报,还可以实地参观,是健康教育工作成绩实实在在的直观体现。
基地工作推进伊始,就特别强调基地的利用率和覆盖人群,明确提出常设展览对公众开放的时间每周不应少于2天,全年不少于100天。每年组织面向公众的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讲座、培训不少于10次。组织面向公众的科普类型的影视作品播放、科学实验或科普竞赛等实践活动,每年应组织科普展览的巡回展出不少于2次,组织单位或社区集体参观不少于5次。在考核评价部分,明确要求年接待公众人数应在4,00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基地创建6年来,全省累计惠及人群超过100万人次,山东省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3年的10.52%提高到2017年的15.77%,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