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张团亭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素,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奠定了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性。社区体育是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联络社区感情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区全民健身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体育事业的基础。
社区体育设施是社区开展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明显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社区需求。据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在我国城市中有较好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的社区只占 28.9%,具有简易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占 51.2%,尚未有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占19.9%。据对经济比较发达,群众体育开展较好的上海市的统计,人均室内文体活动场地设施仅为0.0048 m2,室外仅为0.0231 m2,此数据大大低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全国平均水平[2]。这样的局面,显然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开展。国务院于1995年最早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到本世纪(20世纪末)城市公用体育用地要达到人均l~2 m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 m2,在城镇社区实现15 min健身圈全覆盖。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居民体育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依然是社区体育建设的重中之重。
城市化是中国过去20年的社会发展特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观念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环境保护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环境污染与公共体育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并存[3]。城市中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致使相当数量的锻炼人群不得已而选择街道两侧区域、树木稀疏的广场和交通干线附近的空地作为锻炼地点,这些地区恰是城市中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不仅不便于进行体育锻炼,甚至不可久留。《健康中国2030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主义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也逐渐成为人们公认的一种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自发、自觉、自由的健身人群急剧增加,并会继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体育起步比较晚,受过正规培训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较少,大部分社区没有配备体育指导员,专业性较强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更是少之又少。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3%,共42,040万人,平均每7,007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拥有1名社区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运动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各种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盲目、不科学、不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运动健身。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运动素养,健康运动、健康生活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4]。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将极大促进全民健身及健康中国梦的实现。体育职能部门在带动和引导社区体育健康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据调查,我国社区体育职能部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社区体育职能,居民体育运动完全处于自发、自由和自觉;另外现有体育行政部门分工不够明细,对社区体育建设缺乏正确的引导;社区体育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体育行政部门职能没有很好发挥。这些是推动实施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不利因素[5]。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身于运动健身中。广场舞、太极剑、慢跑、走步等逐步成为人们热衷的体育运动项目,早晨、傍晚在社区及社区周边锻炼的居民越来越多。然而据统计,锻炼人群以老年人居多,中年人次之,而青年人最少。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老年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青年或中年人由于工作时间紧促、工作压力大以及家庭原因,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运动中,导致我国社区健身人口的不均衡[6,7]。当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也成为我国的主要民生问题。中青年人群在社会的发展及繁荣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身体素质对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至关重要。因此,改变我国社区健身人群的不平衡以增加中青年人群的健身时间成为社会体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对体育体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简政放权,改“办体育”为“管体育”,把各种体育的事务工作放到具体的单位和体育团体中去办。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体委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控制上来。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体委的职能仅仅是: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竞赛等手段,建立多种多样的调控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社区体育要依靠基层政府部门和各种体育组织和实体来办,使社区体育的政府渠道和社会渠道贯通,使社区体育管理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相结合,这就是体育体制改革对社区体育的新要求。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我国的社区建设和各项事业均是在扩大街道委员会(城市)和乡镇(农村)政府职能,通过政府行政开展起来的,社区体育的开展也是一样的。这种现有的成功经验将是21世纪初期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关于此类模式国外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在国外很多国家,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进入市场,由社会组织管理;国民体育则通过基层政府和社区进行管理。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完全由政府行政管理,但与之并重的国民体育却没能深入到基层、社区。很明显,当前我国的社区体育还存在政府行政部门关心不够、管理不足等问题,这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开通政府渠道,加强政府行为仍然是新世纪社区体育初期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这一条途径开通了,才能促进社区体育的社会渠道和非政府行为的通达。
但应当指出的是,开通政府渠道、加强政府行为仅是个起点,只有开通政府和社会两条渠道,加强政府和社会管理两种行为,社区体育才能进一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到了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之时,社会渠道和管理的社会行为将成为主流,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我国经济正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轨,经济的转轨必将影响社区体育的发展。新世纪的中国社区体育要与市场经济接轨,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区体育与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不同,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涉及少数人,不属于公共福利事业,也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区体育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全体国民。社区体育中有一部分属于公共福利事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有义务为社区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公民可以免费或少量的经济付出获得相应的体育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社区体育,尽管其投资来源有多种渠道,但仍然需要通过合理的经济核算,仍然需要提高效益。
社区体育中还存在着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需求,理应建立相应的社区体育产业。因此,对某些体育场馆可采用专业化经营;某些体育组织可以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实体化组织。社区体育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发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服装业、餐饮业等。满足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体育有偿服务,这不仅是新世纪社区体育的发展思路,也是新世纪所崇尚的一个新概念。
由于社区体育有其自身规律,当与市场经济接轨时,也就表现出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事业单位与产业单位并存,福利经营与营利经营相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互辅[8]。社区体育如何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这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有很多实际的操作问题,均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将加速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变迁。在变迁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新问题,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将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存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据统计,2015年 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老龄人退休后进入社区,成为社区体育的主要服务对象,老龄人的需求培育出了“银色市场”,“银色体育市场”也有待开发。在社区体育中,老龄体育是值得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领域[9]。人口流动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国营企业将摆脱“大企业,小社会”的困境,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医院、商店、学校、小区建设与管理等一系列非生产性服务部门将脱离企业。上述动态的结果是退离休人员、社会流动人员、下岗人员、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非生产部门和人员,均由单位和部门管理转向社区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势在必行[10]。从中可以得出新世纪体育的新意义:不仅具有健身强体的意义,同时有满足人们需求、维护社区安定的功能,还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就业门路的功能。各种人员离开单位和企业,进入社区,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形成思想意识的薄弱环节。应当指出,在这一个问题上,社区体育是能有作为的。
我国教育落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已成为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课题[11],其中,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培育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以实现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社区体育改革方案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体育改革势在必行,新世纪的社区体育也会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完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密集型的城市社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的不足已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共享共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法。依托社区周边的企业、工厂及学校是社区体育运动场地共享共建的主要对象。大力发展居民体育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集思广益,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管理与建设,与周边单位、学校联合,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国民素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建立社区体质测试和健康档案,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测,利用高科技信息交流和通讯系统,构建基于社区不同人群的“互联网+健康大数据”的健康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个体健康特征数据库,通过体育科技工作者与医务护理人员等多方面的合作,建立指导社区居民身体锻炼的信息指导平台,使社区不同人群能够实时了解如何科学适度的锻炼,使社区居民及社区体育管理者都能够借助这个信息平台,实施跟踪、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资料显示,20世纪末,美国就已经拥有650个健康管理组织。美国健康管理研究人员在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90%的人在进行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2]。通过“体医”结合发展来达到增强国民体质健康,以运动的方式预防疾病对身体的伤害,促使体育健身成为抵御疾病的一道防护措施,推广“运动处方”,为群众体育健身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社区居民体质健康进行监督和指导,并根据不同人群及个体健康状况制定适合个体体质及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处方,督促社区居民加强体育运动,并实时监控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健康问题,有条件的社区应该定时、定期进行体质测试和健康健康,及时准确反馈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为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体质健康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