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浩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的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健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们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了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健康促进在应对公共卫生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以及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地区资源配置不均衡等,给人们的生存和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促进也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WHO提出与倡导“建设健康城市”,并将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战略。在我国,“健康中国”“健康城市”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县(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健康促进县(区)也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2014年3月,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策略,在全国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同时,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新增了“健康促进区县”项目。
健康促进县(区)是通过县(区)平台,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开展跨部门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让每个人共建共享,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健康促进县(区)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新需求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基于健康促进的核心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基于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理论这四个方面。
健康促进有五个核心领域:①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②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③强化社区行动;④发展个人技能;⑤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通过这五项综合性措施来改善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正是基于这5个核心领域进行开展。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地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纲要”为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指明了理论方向。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国际共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享健康”的理念。健康问题牵涉到各个部门,健康促进政策涉及方方面面,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工作是一个跨部门协调的工作。想要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工作,“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应该作为应对和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核心策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健康城市建设积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经验及理论:①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是在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的良好基础上展开的,这成为独特的健康城市中国经验;②建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机制;③实施健康优先政策,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过程中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让健康福祉覆盖全社会、全生命周期,形成独特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方案;④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和健康人群“六大健康”领域全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成为独特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领域;⑤实行目标管理,将任务直接落实到社区、单位(学校、企业、机关等)和家庭,借助于这一系列“健康细胞”工程的设计,已基本形成独特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运行机制;⑥以重点和优先实施的项目为切入点,培育好“健康小城”“健康村镇”“健康细胞”的典型,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形成独特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项目。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促进县(区)建设中可以借鉴健康城市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目前我国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全国已经有399个健康促进县(区),其中国家级试点196个。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是以居民健康问题为导向,依托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宏观基础和微观基础,落实健康促进各项政策和重点工作,如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健康中国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等,试点地区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所在省的平均水平,已经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
健康促进县(区)建设,首先以居民健康问题为导向,让全社会参与健康发展的过程,对所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采取行动来促进健康,赋予人们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其目标是使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健康素养得到提高。
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和健康人群“六大健康”领域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①健康环境领域: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防治,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构建低耗能、无污染、可持续发展、充满生机的、健康的县(区)城市环境。②健康社会领域:要切实统筹“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兼顾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健康促进县(区)内人员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人人享有基本适宜的健康服务,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健康社会风尚。③健康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要努力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④健康文化领域:健康文化不仅仅是传播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健康理念,从健康行为、环境、衣食住行等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地方切入,促进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⑤健康产业领域:紧紧围绕人们的健康需求,把保障公众健康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遵循健康产业发展规律,使各类人群健康服务得到全面覆盖和充分保障,为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提供坚实基础。⑥健康人群领域:健康促进县(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居民的健康工作和生活。
健康促进县(区)建设,要实施目标管理,将任务直接落实到社区(建立健康促进社区、健康村/镇)、学校(建立健康促进学校)、医院(建立健康促进医院)、企业(建立健康促进企业)、机关(建立健康促进机关)、工作场所(建设促进建安康的场所和工作环境)和家庭(建立健康促进家庭)等。借助于这一系列“健康细胞”工程,形成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微观基础。积极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如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行动、卫生日主题活动、无烟日活动等,营造社会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建设健康促进县(区),要着重关注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妇女、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①老年人群:要普及老龄健康生活、优化老龄健康服务、完善老龄健康保障,建设以老龄人群为中心的健康保障体系,共同促进社会服务能力和老龄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②儿童青少年:要完善儿童青少年健康方面的相关政策,加强健康促进学校的建设工作,努力建设校园无烟环境,开展“运动+营养”体重管理和相关干预,推进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改善项目,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③妇女:要重视女性健康领域的研究,各地建立规范的女性健康促进档案,不断提高妇产科诊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女性健康保健意识,倡导女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④流动人口:要从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慢性病防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营造关爱流动人口健康社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行动能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
健康促进县(区)建设要建立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标准;要优化健康服务,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建设健康的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村镇,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保障生活环境安全,加强控烟工作,促进支持性的环境建设。
健康促进县(区)建设,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为应对和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核心策略,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探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路径。加强领导机构和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积极推动部门协作。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所需的网络及队伍建设,对政府卫生管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健康促进和教育、卫生政策研究等方面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政策分析、研究、倡导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推动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同时,健康促进县(区)建设,还应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对各地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加强经验交流和业务学习,继续推进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健康教育服务力量;开展健康讲座、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公众普及健康信息、传递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降低行为危险因素,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