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上海201209)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1]。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
本文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理念应用于高校教学的辅导答疑工作,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改变以往“守株待兔”式的辅导答疑形式,主动联系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辅导答疑,使教师深度参与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2012年11月,为进一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和能力,鼓励教师以学生和教学为本,改变长期以来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人(2012)52号),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通知特别强调学校应建立并完善坐班答疑制度(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辅导答疑)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教师在自习时间段辅导学生学习)[3],改变教师单向输入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辅导答疑,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精准地、个性化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辅导答疑工作是高校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所有学生“一个都不掉队”的重要环节,对于加深课堂知识理解,提高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促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三大任务。通常来说教师对于“传道”和“授业”两个任务都能够认真对待,课前能够认真备课,课上能够认真授课。但是对于最后一个“解惑”的环节,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认为完成了课堂教学过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课后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辅导答疑往往重视不够。
如果把“传道、授业”看作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过程,那么“解惑”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答疑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这三大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就像是一个鼎的三个足,只有三足鼎立,才能稳定地支撑起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
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领悟能力不同,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不能够全部理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因人而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势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精准辅导答疑”通过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对一地交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解答,使学生能够及时查漏补缺,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教育不仅要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也是教师在辅导答疑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正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的“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辅导答疑正是完成这一功能的途径之一。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高校扩招,使得生师比增大,加之高校职称评审往往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等指标,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往往是上完课就走人,课下和学生几乎没有交流,无暇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导致师生关系逐渐淡漠。
“精准辅导答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学生容易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深层次的交谈,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
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只是教育的外在表现,而教育的本质则是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他们自己去认知世界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借助辅导答疑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思想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经验和教训与学生分享,在完成学业导师职责的同时,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辅导答疑的阵地,唤醒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激发学生“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鼓励学生“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行动,将“教书育人”贯穿到自己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精准辅导答疑”,教师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思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授课的难易程度是否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辅导答疑,倒逼教师教学能力和执教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成员还可以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交流辅导答疑的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团队育人的合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扩张。学生的来源不同,基础不同,需求不同,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更加突出,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只靠课堂上集体授课是不能实现的。有些学生悟性较高,基础好,一点就透;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需要教师诲人不倦,反复讲解。
本文根据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学业补习型、拓展学习型、技能竞赛型、心理障碍型、创新创业型等5种类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针对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将极大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关于上海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岗位职责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不同职称教师的岗位职责,制定了不同职称的教师每学年的答疑时间和辅导时间,并在《关于实施上海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考核目标、考核内容和考核项目。参与学校从制度、人力和后勤多方面对辅导答疑制度工作顺利实施给予保障,将考核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晋升挂钩;教委和学校也会安排督导人员检查教师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保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辅导答疑过程中,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辅导内容也要精准选择,有的放失。为了使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辅导答疑有所提高,根据学生的5种不同类型,将辅导答疑的类型也分成5种形式,教师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因材施教,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6]。
3.3.1 学业补习型
有些学生或基础较差,或学习习惯不好,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缺乏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和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但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在课堂上发问。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情况对症下药,指导其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辅导答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其深入理解教师课堂的授课内容,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比如,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平时严格管理手机和电脑,并请在学习或生活上自控能力强的同学和自控能力弱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帮助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
3.3.2 拓展学习型
有些同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能够迅速理解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对这部分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拓展眼界,继续提高水平。
教师可以提供课外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或指导他们做一些课外的拓展项目;也可吸纳这些同学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把项目子课题或部分研究内容分配给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定期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在协助教师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学生在帮助教师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但将计算机编程的技能应用到科研项目中,而且也理解了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整理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3.3 技能竞赛型
目前,我国的技能竞赛制度逐渐完善,教师要鼓励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加省市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技能大赛,充分利用辅导答疑的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技术指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技术水平。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交流、测试、考核等方法,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兴趣小组或竞赛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教师要认真研究省级、国家级和世界技能大赛要求,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并通过面对面以及网络通信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设计师,为学生进行培训,把企业中的新技术和工程意识带给学生。
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竞争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在活动中得到培养锻炼,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营造浓厚的学专业、强技能、提能力、促发展的学习氛围。
3.3.4 心理障碍型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力增大,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只是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在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下,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势必影响其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辅导答疑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与辅导员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7]。
除心理健康问题外,还有一些学生存在信仰缺失、不思进取、心态不正、信心不足等问题,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辅导答疑的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民族复兴紧密结合。
3.3.5 创新创业型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他们有激情,有活力,但是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残酷激烈,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单凭一腔热血远远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创业过程,迫切需要老师指导[8]。
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对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同学进行技术指导或能力分析,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少走弯路。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教师也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自己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掌控力,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9]。
除了面对面的辅导答疑,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QQ、微信、邮件、课程网站论坛等沟通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交流沟通方式。教师可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方式在辅导答疑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QQ群或微信群,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精准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完善、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更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0]。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指导,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方法更加先进,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自学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