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科都基于教育部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设置内容和目标,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英语新课标修订中,同样突出了英语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建构,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
但是,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总是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更看重其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就笔者所带的两个理科班来说,大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基础薄弱,平时羞于开口,在这种情况下用好教材显得尤其重要。所以笔者选取了《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三单元的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进行了同课异构,采用两次教学设计来进行对比文化差异的内容,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力、探索培育英语核心素养的目标。
基于英语学科素养的四个维度,笔者第一次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了“导入—读前—读中—读后活动”四个环节的线性教学设计,以直接明了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提高学生学力的教学目的。
英语核心素养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以辨析、分类、概括、判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基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用提问、思考、分析、表演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个课题的兴趣,让学生摆脱疲倦,努力融入英语学习的过程。
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读和看的方式了解其他国家打招呼的方式,然后让学生表演这些国家的问候方式。学生的热情迅速高涨。笔者提问:Could you name some other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入本文的主题。学生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的文化差异的方面,如婚礼、饮食、节日、餐桌礼仪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参与到讨论和表演中,也进行了头脑风暴。这个设计不仅有效导入了新课的内容,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理解、判断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英语核心素养中提到的语言能力,它既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在读时活动中,根据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笔者首先设计了Fast reading,让学生找到文本中所提到的文化例子,与在导入活动中自己所提到的文化差异的例子进行对比,实现对文本信息的初步处理。而这也是本课阅读策略教学的核心内容: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examples.
在找到书本中所提到的5个例子后,即Bonfire Night(篝火节),opening presents(打开礼物的方式),shoes(脱鞋),wedding traditions(婚礼习俗)和gesture of pointing(手势)后,笔者进行了Careful reading的设计,组织学生逐个分析文中的例子。在仔细阅读时,笔者采用请个别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朗读、齐读、自由朗读、跟录音朗读、默读等5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听和读的语言技能。
对第一个例子的活动设计,笔者采用了“完成句子”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词汇内容的转换让学生熟悉西方人和中国人接受礼物的差别。对第二个例子,笔者介绍了韩国和文莱婚礼的不同之处,分享了些东西方婚礼的图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篇。然后再通过提问和图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国家婚礼的习俗。对第三、四两个例子,笔者主要用了一道True or False和手势表达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在最后一个“篝火节”的例子上,让学生“填充表格”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更让学生代入到文本角色中,探究语篇的人际意义。
英语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和理解的重要途径。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品格不仅仅指理解一些文化和社会现象,还包括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文化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设计读后活动时,笔者希望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后,能够反过来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能有自信有自尊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以笔者设计了分组活动:给学生4张图片,分别是中国传统的4个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让学生小组讨论,模仿文中介绍篝火节的方式(Make an interview:Suppose you are Mary or Jim from America,please interview yourpartnerabou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从时间、食物和活动等方面用英文介绍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最后,笔者总结了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各国文化的重要性并布置作业(收集资料,模仿课文写一篇120词的文章来介绍他们所知道的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在下一节课中,分享所写)。
我的第一次教学的深刻经验是:教师主导,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我立足文本,主要采用了线性教学法,通过详细有序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丰富了语言,获取了有用的信息,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从语言知识、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上分别设计了教学活动。在过程中,也达到了学习能力的提升,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
所谓颠倒课堂,是指把知识的传授过程放到课堂之外,而把知识的内化过程放到课堂内,即先学后教。我考虑到虽然教材提供的文本有丰富的内容与知识,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篇幅的长短、内容的难易、地域的划分,所以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我想可以开发和整合课外的英语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让学生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更多地认知、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决定颠倒课堂,采用跨时空的教学方法,具体为“做(写)—说(演)—读”的过程;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外资源,从网络、报纸、杂志等找到合适的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材料,在课外展开深度学习。
在进入文本阅读前,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我基于学生的成绩对他们进行了分组,将物生班的学生5次考试成绩(高一4次和高二1次)按照均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再结合学生的性格和性别进行调整,分为了甲、乙、丙3个档次,5人为一个小组,共分成10个小组,其中甲档3组,乙档5组,丙档2组。其次进行了分层活动。
具体到这堂课,我提前布置了任务:Work in pairs and design a newspaper.Introduce s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ith a speech or performance.让学生课前完成制作一版英语小报,主要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课堂上以演讲、采访、话剧或小品的方式展现,其中甲档学生的小报上要介绍三种文化差异,而乙档学生选择两种介绍,丙档学生着重介绍一种,每组课堂上表现时间为3分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种课堂外的学习中,学生既要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即从各种资料中理解并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又要发挥思维能力,对各种信息加以辨析、概括和分析,发挥自己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都有利于他们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课堂外的深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碰撞得更深。在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后,各小组的学生都摩拳擦掌,急于表现。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甲组小组以演讲形式介绍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别,他们还准备了PPT,先用视频播放了两段中国古代和现代西方的婚礼庆典,然后每个成员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婚礼的特殊礼仪。乙组小组以采访问答的形式介绍了三种文化差异,4名成员来自美国、埃及、澳大利亚和中国,一名成员担当主持人,分别以打招呼的方式、饮食的问题和各国特有的动物为切入点,进行采访并展现了自己的小报。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丙组学生,虽然他们平时英语成绩较弱,但仍选择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他们的成果。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敢于表演的态度让我明白,当学习者愿意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这次小组活动为课堂生成了非语言性结果和语言性结果,即英文小报和英文展示。为了更好地让所有的小组都参与活动,体验这两种结果,笔者也精心安排了反馈活动。在每一组上台展示时,以另一组为观察小组,观察小组成员每人对应观察一名表演小组成员,他们需要在评价反馈表上填写相应的内容。表中包括content(内容),language(语言),ideas(观点)和delivery(表现)四项评价内容,表演结束后,反馈表将交给对应的同学,我也给予反馈表。
教材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我虽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但仍旧要把知识的内化过程放在课堂内。所以,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学生回归到课文中来。由于之前做了表演,学生对课本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探索,他们认真阅读文本,明确了其中提到的5项文化差异。我让学生完成Task-based reading任务型阅读(版面所限,略),是为了加深他们对语篇的理解,理解语篇的意义,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知识、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所以殊途同归,与第一次教学设计一样,课堂最后我总结了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各国文化的重要性,去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
我第二次教学的深刻经验是:学生自主,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我实现了颠倒课堂,采用了跨时空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饮食、节日、婚礼和手势等方面,先收集资料,选择一项进行文化差异的写作,制作一版英文小报,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语境,加深对英语文化内涵的实践体验;然后在课堂上,从学生展示所写的文化差异开始,再阅读课文中介绍的文化知识。这样做,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中,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翻转,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这次同课异构让我对自己的英语教学作了深刻反思,也必将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