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洁萍
(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1)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中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此发病机制不明确,认为与遗传、氧化应激、缺血、缺氧等因素相关[1]。本研究通过总结我院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有较好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报道见下:
资料收集时间在2015年3月-2017年5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男33例,女27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48.75 5.21)岁;病程3~25年,平均病程(19.13 2.45)年,住院3~32天,平均(18.45 2.74)天。临床症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刺痛、灼痛、不对称性疼痛、休息痛等症状。
所有患者入院后由专科责任护士按疼痛分级评估,给予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期间根据评估给予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
1.2.1 心理干预
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由专科护士通过与患者的有效互动,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制定针对性心理辅导方案,对其进行心理疏通,纠正其不良情绪;对疼痛明显且紧张的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主动关心、安慰病人,采取分散法:看书、观看喜剧影片、听轻音乐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打哈欠等运动,按摩足部,缓解疼痛。告知患者疼痛原因,提升患者认知,缓解其焦虑情绪,耐心解答疑惑,鼓励并帮助患者调整好对待病情的态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指导患者家属疾病知识与注意事项,获取其配合,多理解、关心患者,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情志调节、保持稳定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2]。
1.2.2 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患者疼痛程度相对较严重,因此需要严格血糖控制,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使其认识到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血糖变化,指导患者预防及处理低血糖的方法,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与自我管理意识,将血糖尽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1.2.3 饮食、运动指导:根据患者体重、饮食量、运动量等具体情况计算患者每日所需总热量,按照患者病情、饮食习惯等合理分配三餐热量,教会患者均衡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血糖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告知运动的意义及作用,提升患者运动依从性。指导患者选择散步、体操、太极等符合自身条件的有氧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保证安全。
1.2.4 应用止痛药物的护理:本组患者45例应用了镇痛药物,在使用镇痛药物过程中,记录使用的频率及效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依赖性等,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通过患者的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用药,本组患者33例有更改镇痛药物,25例患者使用2种镇痛药物治疗后得到有效缓解。
疼痛缓解标准:完全缓解:无疼痛感;部分缓解:疼痛比入院时减轻,疼痛评分分值比入院低,睡眠、生活不受影响;轻度缓解:仍有疼痛感但比进院时减轻,睡眠受影响,间歇应用止痛药物可缓解。无效:疼痛无改善。
本组60例患者经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疼痛缓解32例,部分缓解20例,未缓解8例,总缓解率达到了86.67%。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多见的一种并发症,有统计资料显示,其临床发病率高达10.32%~16.21%[3]。疼痛护理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的重要护理内容之一。可通过分散注意力法缓解患者疼痛,如与其沟通交流,指导其看书、观看影片等,指导患者深呼吸、按摩,放松全身,可一定程度缓解疼痛。此外还要控制好血糖,通过告知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意义,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嘱患者合理进食,适当运动,戒烟,建立良好生活及饮食习惯,有效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疼痛总缓解率达到86.67%,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通过有效的沟通及心理辅导,患者的情绪稳定,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状况,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学会自我护理及管理,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中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血糖控制、饮食及运动指导、应用镇痛药物护理等综合性干预,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其疼痛症状,对其转归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