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娅芳
(扬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社会交通业的进步发展,工业日益发达,自然灾害增加,四肢严重损伤后常常出现开放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创面感染等严重情况,以往需通过频繁换药来处理创面,这样不仅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使患者身体、心理增加痛苦,创面感染不宜控制,住院周期长,愈合缓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由德国的W.Fleisch医师首创,并用于四肢软组织创面的治疗[1],逐渐广泛用于临床治疗难愈及感染创面[2]。本科自2013年7月—2017年6月,应用VSD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
本组病例共53例,其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6.7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9例,压砸伤11例,机械伤21例,其他2例。受伤部位:手部22例,前臂7例,小腿14例,足部10例,其中双手2例。损伤类型:单纯软组织缺损20例,软组织缺损合并开放骨折14例,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钢板外露15例,软组织缺损合并感染4例。缺损范围在5cm x 6cm~10cm x 15cm。伤后VSD手术时间在2h~3天。
使用武汉维斯第医用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外用贴膜使用高通透性的生物半透膜,配套使用三通连接头,夹片,负压源为中心负压吸引。
臂丛或腰麻麻醉下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处理,清除坏死失活组织,重要的肌腱神经血管要保留,损伤断裂者I期修复治疗。骨折端予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氧水、稀碘伏反复冲洗创面;同时可用含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浸泡创面。创面需彻底止血,切不可有活动性出血点。然后根据软组织缺损范围选用一块或数块VSD泡沫敷料覆盖创面。使用多块VSD时可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进行拼接。在四周将VSD与皮肤进行缝合固定。粘贴外部贴膜时应先用医用酒精擦洗,清除周围皮肤的油污及血渍,干纱布擦干。离VSD边缘约5cm~6cm左右封闭创面,三通连接引流管。将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负压维持在20~60Kpa,观察负压引流是否漏气,创面管型是否良好。VSD一般放置保留5-7天,期间观察负压引流是否通畅,每天可用生理盐水500ml(可另加入庆大霉素)对引流管进行冲洗。拆除VSD后根据创面清洁度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决定是否重新再次予VSD引流。若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则予二期植皮或皮瓣修复手术。
患者意外受伤后,特别对于一些急诊创伤、开放骨折的患者,术前、术中出血较多,加上体液的丢失,手术禁食,会造成机体血容量的不足,术后应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检测心率、脉搏、血压,注意补液量及补液速度,记录24小时出入量,特别是术后24h内。同时应密切观察患侧肢体末梢血运,避免因VSD压力过大造成肢体骨筋膜综合征,影响末梢血运。注意患者体温变化,患者出现高热等症状时应考虑引流不畅,伤口积液感染等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
患者因意外伤害、肢体受损以及对术后肢体残疾、功能障碍等不确定因素的担心,容易出现焦虑、悲观、失落等负面心理问题。加上患者治疗病程长,需多次手术,对手术认知的缺乏,更加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这些心理负担会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拒绝治疗。因此,医务人员要关心尊重患者,主动与其交流,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同时医务人员在护理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详细讲解病情,介绍VSD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整个治疗过程方案,告诉不良情绪的危害性,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疏导,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其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肢体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由于VSD引流管的限制,要卧床5-7天。因此,患者术后体位及肢体的摆放和皮肤护理尤为重要,术后患肢应用软枕垫高20-30°,有利于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卧床期间应防止局部压疮发生,需定期协助其翻身。注意患肢保暖,尤其在寒冷天气,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皮温、动脉搏动、感觉等的变化。
术后遵医嘱抗感染治疗。同时对引流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患肢创伤及术后疼痛,首先应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根据疼痛分级制定相应对策。一般可使用塞来昔布200mg BID口服能达到镇痛效果。严重者术后24h内可加用氟比洛芬酯50mg 静推。同时医护人员应经常安慰患者,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疼痛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卧床,加上创伤后蛋白丢失,机体处于负氮状态。因此饮食方面应给于高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易消化,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因长期卧床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持续有效的负压是VSD技术的关键[3]。而负压的大小、引流管的通畅程度、创面密封程度直接影响到持续负压的有效性。中心负压引流压力一般保持在20-60Kpa左右。压力过低起不到有效负压,压力过大会使引流管瘪陷,创面渗出增加等。因此,在VSD术后首先要把负压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压力值[4],同时应保证引流管的通畅性。首先观察接头是否连接良好,管道是否受压。后期由于血凝块堵塞引流管道会使引流失效,特别是创面封闭良好,VSD敷料管型存在,但引流管内水柱无波动,属于无效引流,这种状态也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处理。可选用生理盐水500ml悬吊于肢体上方自冲洗管快速注入,以冲洗引流管至引流管通畅。另外创面的密封程度也会影响负压的有效性。由于VSD周围皮肤的油污及血渍会造成粘贴薄膜贴合不紧密,有缝隙存在,通常会听到“呲呲”的响声,可选用护理3M输液贴膜呈叠瓦样覆盖密封创面。由于肢体受伤、引流管的限制,在更换体位时应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引流管,因此引流管的长度应在90cm~120cm为宜,太长会增加引流死腔[5]。创面应避免受压,可用软枕垫圈使创面悬空,特别是下肢后面及侧面的创面。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当发现有鲜红色液体被大量引出,超过150ml/h,应考虑创面是否有活动性出血,需及时汇报医生,并做出及时处置。当冲洗液冲洗引流管后应作相应记录。当引流瓶内液体超过瓶体的1/2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瓶,避免发生倒灌。更换引流瓶时应将引流管反折后夹闭,同时引流液可作相应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是肢体良好恢复的重要步骤。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是骨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锻炼方法。有神经肌腱血管损伤的患者,在支具的保护下行适度的被动活动。无神经肌腱血管损伤者,骨折固定良好的情况下,应进行主动的肢体锻炼。活动量、范围、程度应循序渐进,切不可使用暴力进行康复锻炼。同时肢体关节活动应从远离受伤部位的关节开始,并逐渐向受伤部位周围关节靠近。关节从屈伸活动、肌肉的收缩等方面进行康复锻炼。VSD技术的应用,也使创面尽快愈合,缩短了病程,也有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本组53例病例,术后放置VSD引流时间在4-7天,平均5.4天。拆除VSD敷料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无一例发生感染,未予再次引流治疗。术后均予二期皮瓣或植皮手术治疗,其中游离植皮25例,游离皮瓣10例,轴型皮瓣18例。创面均一期愈合。
VSD引流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创面处理方法[6],具有充分引流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降低交叉感染等优点,也使创面加速愈合,减少每天换药的痛苦,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缩短了病程。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做好常规基础护理,包括生命体征检测,加强心理护理,做好体位护理及药物、饮食护理等;同时也需要加强创面引流的负压管理,引流管的管理及引流液的观察,保持持续有效的负压;并做好后期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以最终保证VSD引流技术的应用成功,为后期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