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生率较高,仅次于食管癌以及胃癌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该病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增加的迹象,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对于该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围术期的护理质量对于患者预后极为重要[1]。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为了分析FTS干预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特随机选定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5例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汇报:
研究对象: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5例,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为研究时段,以住院床号奇偶性分组,分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27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女性12例,男性15例,年龄界限在46-72岁,平均年龄为(59.6 7.6)岁;对照组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界限在49-70岁,平均年龄为(59.2 8.6)岁。两组基线资料P>0.05,可比较。
1.2.1 对照组:采纳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治疗以及饮食干预等。
1.2.2 试验组:①术前护理: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讲述手术相关知识以及导尿管的安置等,告知患者多吃粗粮以及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日常饮食中要注重蛋白质、维生素、热量的摄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术前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做好备皮等基本操作,确保血压、血糖在合理范围之内。主动与患者沟通,综合多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2]。②术中:维持手术室温度在23℃左右,合理使用电热毯,术中一切冲洗液和输入液均要经过加热,避免对患者胃肠道造成刺激。③术后:术后加强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糖以及动脉血气等指标的监测,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30-40度,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同时有助于腹腔以及盆腔引流。及早的鼓励患者进行自主活动练习,例如伸髋、屈膝以及坐起等,对于活动能力较差的患者,要采用梯度压力治疗仪进行按摩,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妥善安置各种引流管,切口的敷料每隔1-2天要更换一次。对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可通过拍背、雾化吸入等方式加快痰液的排出[3-4]。
1.3.1 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3.2 并发症:统计并计算两组肠麻痹、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
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为(1.63 0.21)d、下床活动时间为(1.02 0.31)d、住院时间为(0.66 0.06)d,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为(2.62 0.31)d、下床活动时间(1.94 0.48)d、住院时间(1.39 0.25)d,两组数据对比,试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发生肠麻痹1例,无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对照组发生肠麻痹2例,切口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试验组的显著较对照组的低,P<0.05。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是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对新的微创技术、镇痛以及麻醉措施进行整合的一种护理方法,集合了早期活动、微创手术、早期进食以及营养支持为一体,可有效减轻患者围术期的疼痛,降低生理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机体的恢复,使得护理措施更加合理、科学、有序,该护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将患者作为整个护理行为的中心和主体,让患者有一种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构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文研究示:试验组的术后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0.05。在魏秀文[5]等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对照组的分别是31.11%、57.78%,观察组的显著较低,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证实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参考、借鉴价值较高。
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采纳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机体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进而减少住院费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