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颍
摘 要:要营造农村小学良好的语言氛围,笔者以为一是要强化教师的语言意识;就需要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语言水平。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时间和空间;首先要和学生约法三章,学生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学生之间交流时,包括聊天、游戏时所使用的语言一律使用普通话;其次在学校,在各个班级中要建立一种竞争激励机制。三是采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方法;号召我们的学生回家以后去教家长普通话,去纠正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口中的方言。
关键词:语言氛围 语言意识 足够 手拉手
“昔孟母,择邻处”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对于学生学习语言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就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这种环境却不容乐观。譬如我所任教的学校,这所学校正处于农村边远地区,学校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隔代教育,其语言环境不言而喻。因此课堂上学生一出口就是流利的当地“普通话”,与标准语言相去甚远,特别是朗读课文时各式的腔调让人忍俊不杰。当然针对此种情况我校也曾积极尝试去改变这一现状,做了很多努力,当然也取得了些许的效果,但结果不能说是“惨不忍睹”,却也是“差强人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1]那么如何改善学生的这种语言环境,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如何营造农村小学的良好语言环境呢?笔者以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教师的语言意识。
“在广大的农村,不少人认为普通话用处不大,方言已足够平时的生活交流。教师一般是本地人,自己的普通话也不太标准;为便于授课和交流,教师习惯于使用方言……农村教师也普遍缺乏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动力”。[2]
虽然根据我国的相关法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时都要达到一定的普通话水平,但农村教师长时间生活在农村地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的语言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同化”现象。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读课文中往往使用标准语言(普通话),但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时却又“返璞归真”。笔者发现农村小学中这种情况对于语文教师实属正常,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数学老师(甚至是一些中青年教师),据笔者观察发现,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与学生交流时都是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这样也直接影响并作用于学生。笔者认为,在与学生交流时,无论课内或是课外,无论语文老师还是数学老师或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要使用普通话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内语言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进普通话的大环境中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时候,就需要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语言水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整个课堂内外,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学生才能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才能主动说出来,大胆说出来,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从方言过渡到标准语言中,才能规范学生的语言。所以,推广普通话,规范学生的语言,教师(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应包括所有的老师),责任重大,要从自身做起,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奠定一个坚实的外部条件。
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时间和空间。
如果说,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能够给学生的语言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那么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语言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说的环境,说的场所。这样才能把学生所学到的语言加以运用,加以强化,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一种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步呢?
我认为首先要和学生约法三章,学生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学生之间交流时,包括聊天、游戏时所使用的语言一律使用普通话,不使用本地方言,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机制,让学生放开思想,在头脑中建立说标准语言的意识,进而最终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习惯。
其次在学校,在各个班级中要建立一种竞争激励机制。如班级中可以建立“普通话每周之星”,学校设计“校园普通话每周之星”。无论班级还是校园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这种类似的活动。利用班会、主题班会、队会、升旗仪式等活动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说的时间和空间,在校园设立“学习普通话月(周)”等活动。让普通话从孩子们的口中自然说出,从孩子们的心中不自觉地奔涌。当然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推进学生的语言进程。
三、“小手拉大手”
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在校园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训练语言习惯的时间和空间,的确能够促进学生语言习惯的养成,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语言氛围。但不可忽视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语言习惯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超过了教师和学校对学生语言习惯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和学校在校园内强化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一回家又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結果第二天到校或者一个假期过去,学生几乎又是一口流利的方言,这在实际中是存在的,也挺让人无语的。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笔者以为,在这个方面可以采用“小手拉大手”活动,号召我们的学生回家以后去教家长普通话,去纠正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口中的方言。当然这需要开家长会时和家长说清楚,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利于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相信家长是可以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的。当然,学生回到家后,面对家中的那些“老头”、“老太太”几十年早已习惯的方言可能会束手无策。这时候老师(学校)就要给予适当指导,告诉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慢慢来,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在纠正家中语言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地语言学习和巩固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家长语言迁移的一些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同时通过教和学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优越性和成就感。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如家长和孩子一起讲故事,演节目等,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及家长进行鼓励、表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是实现的,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实现的。同时,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旗帜肯定会高高飘扬,那动人的旋律肯定会被拨动。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很快!很快!!!
参考文献
[1]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摘自《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