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钢
摘要:当前教师越来越注重师德修养和职业伦理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师风师德的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从高校教师的师生恋等实际情况出发,就教师职业修养和师德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加强师德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校;职业伦理;师德修养
从毕业留校至今,我已经在高校的教学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努力按照“重德 博学 务实 尚美”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其中更是把重德放在了工作要求的第一位。
在学校的工作中相对还是比较简单随性的,但也会面临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伦理困境。师生恋就是其中之一。从琼瑶的《窗外》到电影《教室别恋》,从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许广平到新世纪杨振宁与翁帆,师生恋是恒久的一种恋爱方式。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可以接受作为爱情佳话或是文艺作品的师生恋,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多少觉得有点不靠谱。而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学校曾经要求辅导员签订承诺过“不以任何理由与学生谈恋爱或超出正常的师生关系”,虽然我没有担任辅导员工作,没有强制要求进行书面承诺,但这一伦理问题是一直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并被大家广泛关注的。
关于师生恋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有人认为,从法律角度讲,只要不违背《婚姻法》中禁止的结婚条件,都有交往的权利。学校没有强行禁止师生恋的权力,禁止师生恋是妨碍自由恋爱,缺乏基本的人道。也有人认为,学校规定禁止“师生恋”,看起来妨碍了恋爱自由,但另一方面,它又保障了恋爱自由。因为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力,学生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当学生不愿与老师恋爱时,这个规定恰好保障了学生自由恋爱的權利。
而在国内关于师生恋争论不断的时候,相对更加推崇恋爱自由和性解放的国外很多大学早已明确提出了严格禁止校园中实际发生的师生恋,因为往往在师生恋关系中,涉事双方掌握的资源和权力不同,情爱关系中决定权大小不同,终结关系时承受风险的抗压能力不同,有时很难简单以“情欲自主”的单一维度加以理解。在社会管理层面,从立法到职业伦理规范,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师生恋都加以管控,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运动之后,涉及成人之间的师生恋本已不成问题,但随着职场性骚扰事件大量揭露出来,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反职场性骚扰的风潮。在日常实践中,有的师生恋与师生间的性骚扰很难区分。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大学开始订立规则,明确禁止教师同自己权职或管辖范围内的学生发生恋情;一旦发生师生恋,涉事的教师必须回避、放弃自己管理和教学的班级,转往其他学校或年级教书。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哈佛、斯坦福和宾夕法尼亚等大学就不提倡大学老师与学生发生恋爱婚姻关系,加州大学则是明令禁止的。他们的理由是一旦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谓两厢情愿的说法都可能是不真实的。因为学生的命运掌握在老师手里,所以这些学校干脆禁止,采取一种避嫌的态度,教授一旦被卷入师生恋爱或性关系,就必须受惩罚,就连两情相悦的师生恋也不允许。
同时,在我国国内,一方面是否应该严厉禁止师生恋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一方面近几年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些负面的新闻也频频曝光。比如:“美术学院副教授强吻女学生”“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致女学生怀孕”“厦门大学教师吴春明长期猥亵诱奸女学生”“中国传媒大学校影视艺术学院教师宋南男潜规则”……一系列热点事件更是将师生恋这一话题退到了风口浪尖。教授也从原来学高的智者、身正的长者,逐渐开始成为部分人眼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的品行不端的代表。
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所有的师生恋都得不到祝福。比如鲁迅与许广平、徐志摩与陆小曼、徐悲鸿与孙多慈、沈从文与张兆和,这些民初文人的师生情愫,因其符合公众特定的性别角色期待,恋情往往得到浪漫化,并且成为通俗文学及影视作品的想象来源。而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地位、掌握资源、决定全力和终结关系时承受风险的抗压能力不同,也让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需要更加慎重。并且社会上对师生恋的负面声音确实很多,作为教师,容易被认为利用职务之便亲近学生,丧失了教师的职业操守;作为学生也往往容易被认为是有意识的接近老师,为了在学习期间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背后也容易有很多闲言闲语。
因此,在师生双方关系尚存在的时候,发展一段所谓的恋情在我看来并不合适,同时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女生容易因为思想的单纯和不成熟,以及对老师的敬仰崇拜而不能正确的判断自己的感情。在我看来师生关系它是公共生活的关系,不是私人关系。这个公共关系还涉及到权力。老师和学生毕竟有一方是权力的主体,从这种关系模式存在的情况来说,制定如禁止师生恋这样的公共规则,是能够接受的。因为当私人情感和公共场所的工作要求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问题。学生的命运掌握在老师手里,这和企业里头下属在职场上的生存也掌握在上级手里一样。也正因为这样,师生恋才引来了那么多争议,在权力和爱情混淆,私人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的时候,本身美好的爱情必然容易产生畸形和利益化,虽然这并非绝对。
因此身为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争议颇大的伦理困境的时候,更需要把握住了教师应有的尺度,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才是一名教师的工作的准则和伦理底线。
【参考文献】
[1]刘东菊.高校师德建设的专业伦理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04).
[2]刘万海.论当代教师专业伦理的重建[J].教师发展研究,2013(04).endprint